第191章 药灰里爬出的线索-《弃妃重生我凭医术搅翻京》

  夜色如墨,药阁冷房内寒气森然。

  一具少年尸身静静横陈于冰石案上,面如金纸,唇角干裂,指甲泛青,正是三日前暴毙的药童阿豆。

  烛火摇曳,映得云知夏侧脸轮廓锋利如刀削,她立于尸前,一袭素白深衣未换,袖口沾着焙烧药灰的焦痕,发丝散落肩头,却无半分狼狈。

  她指尖夹着一根细如发丝的银针,轻轻刮过阿豆指甲缝——第七次。

  前六次,皆无异常。

  可就在刚才,当最后一撮药灰投入“药感炉”低温焙烧时,炉火微颤,灰烬边缘竟浮出一丝极淡的腥绿,随风一转,竟混入一缕北地松烟墨的冷香。

  她瞳孔骤缩。

  那味,她永生难忘。

  十年前,现代实验室中,她追查一起跨国药害案,从高德全——那位叛逃境外的药理学叛徒——留下的密信里,第一次闻到这种特制墨锭的气息。

  松烟取自长白山老松,掺以鹿角霜与寒潭泥,墨香冷冽带腥,经年不散,专为隐写密文而制。

  而此刻,它竟出现在一名药童的尸灰之中?

  云知夏缓缓直起身,目光如冰刃般扫过药阁文书架。

  她忽然记起——“双药擂”当日,所有药瓶剂量登记簿皆由赵典簿亲自归档。

  那人平日沉默寡言,笔迹工整得近乎刻板,用墨极重,而她曾无意瞥见,他砚台边搁着一块未开封的“北境松烟”,标签上还压着药阁采买印。

  她转身快步走向案台,抽出三日来所有接触过“止痛散”药瓶之人的名录。

  烛光下,一行字刺入眼帘:赵典簿,申时二刻入药室,以“核对剂量”为由单独接触药瓶,时长半刻。

  半刻,足够做太多事。

  她指尖微动,取出那个已被封存的药瓶残片。

  瓶底残留一圈指纹,模糊不清,似是有人刻意擦拭。

  她沉吟片刻,唤来小满。

  “取薄蜡,覆瓶口,复刻印痕。”

  小满双手颤抖,几乎握不住蜡块。

  她亲眼看着阿豆抽搐断气,那双睁至极限的眼睛,至今仍浮现在梦里。

  可此刻,她咬紧牙关,将融化的蜂蜡缓缓覆上瓶底。

  片刻后,蜡片凝固。

  云知夏将其置于烛光下细看——一枚拇指印清晰浮现,而印纹中央,赫然一道横向裂痕,像是旧伤撕裂。

  她眸光一凛。

  赵典簿惯用右手,可此人左手拇指有一道陈年烫伤裂纹,曾在药阁冬祭时被她无意撞见。

  当时他慌忙缩手,她只当是寻常旧伤,未曾深究。

  可如今,这枚刻意留在瓶底的指纹,竟是左手?

  他故意留下破绽,却又伪装成无意疏忽,只为在事发后推脱责任——若有人追查,他大可辩称“误触”,可若无人察觉,毒便悄然入喉。

  好一招进可攻、退可守的阴狠布局。

  云知夏指尖抚过蜡片,唇角却无半分笑意。

  她终于明白了。

  阿豆不是死于误服,而是死于“试药”。

  有人想用他的命,掩盖一场更大的罪——那“止痛散”根本不是意外污染,而是被精准投毒,而赵典簿,不过是台前执刀之人。

  “师父……”小满忽然低声啜泣,“阿豆临死前,一直在念您……他说,他不信药有问题,想再试一次,哪怕用他的命,也要还您清白。”

  云知夏闭了闭眼。

  清白?

  她从不需要谁用命来还。

  她要的是真相落地,罪者伏诛。

  她抬眸,声音冷如霜降:“传令下去,对外放话——阿豆之死,因体质特异,对药中某味药材天生相冲,非人为所致。”

  小满一怔:“可……这……”

  “照做。”她目光如刃,“再让你在停尸房外哭诉一遍,说阿豆临终前想再试一次药,用命换真相。”

  小满浑身一颤,却重重点头。

  当夜,三更。

  冷房外风雨欲来,乌云压顶。

  一道黑影悄然翻墙而入,脚步轻缓,却掩不住呼吸急促。

  他贴墙而行,手中握着一柄薄刃小刀,刀锋闪着幽蓝冷光——那是“断魂霜”浸染后的特征,遇热即挥发,唯长期接触者呼吸中可留微粒。

  他正是赵典簿。

  他一步步靠近尸身,眼中布满血丝,手指微颤。

  他低声喃喃:“阿豆,对不住……我不是要你死,可若这毒查出来,我全家都得陪葬……你既已死,不如毁了证据,也算我最后救你一回。”

  他俯身,刀尖挑向尸身手腕,欲割断血脉伪造野鼠啃噬之相。

  就在此刻——

  房梁之上,细微如尘的“萤尘粉”悄然飘落,沾上他肩头、发梢、衣领。

  这种药粉无色无味,唯经“药感”催动,遇人体热气可显微光。

  而暗处,云知夏静立屏息,手中轻握一枚玉哨。

  她将哨口贴近唇边,极轻一吹——

  一缕极淡的药雾弥漫而出,正是“药感引”。

  刹那间,赵典簿呼出的气息中,浮起一丝几乎不可见的幽蓝微粒,如萤火般在空中飘散。

  云知夏眸光骤亮。

  果然——他呼吸中含“断魂霜”挥发物,且浓度极高,绝非偶然接触。

  他是长期制毒者。

  她缓缓退入阴影,唇角终于掀起一丝冷弧。

  棋,已入局。

  只待明日晨会,药瓶残片出,清水泼地,墨迹浮现。

  “你说无人知晓?”她心中默念,指尖轻抚袖中蜡片,“可药,从不说谎。”翌日晨光未透,药阁正堂已聚满人影。

  冷风穿廊,吹得檐下铜铃轻响。

  药阁上下,从典簿、药童到杂役,无一人缺席。

  他们屏息而立,目光齐刷刷落在堂中那方青石地砖上——昨夜风雨未歇,今晨却干得彻底,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唯有云知夏知道,真相早已埋下。

  她缓步而出,一袭素白深衣纤尘不染,发髻高挽,仅以一根银簪束起,冷峻如霜。

  袖口焦痕犹在,却无人再敢轻视那抹灰烬的重量。

  她身后,墨九静立如影,掌中托着一只乌木匣,匣未开,杀机已现。

  “今日召诸位前来,”她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针,刺入耳膜,“是为阿豆之死,画上**。”

  众人哗然未出,她已抬手。

  “取瓶残。”

  一声令下,墨九上前,将那封存三日的药瓶残片置于青石中央。

  众人屏息凝望——那不过是一块碎瓷,边缘发黑,似经火燎。

  云知夏俯身,自袖中取出一盏细口玉壶,缓缓倾倒清水。

  水珠滚落,浸润碎瓷,顺流而下,淌过青石。

  刹那间——

  石面竟浮出淡墨痕迹!

  细若蛛丝,蜿蜒如蛇,正是“北境松烟”遇湿显形之象!

  墨迹虽淡,却清晰可辨,勾勒出半行残字:“……药性不稳,需……隐试……”

  “你说无人知晓?”云知夏倏然抬眸,目光如刀,直刺人群中的赵典簿,“可药,记得每一双手。”

  赵典簿浑身剧震,脸色瞬间惨白如纸。

  她不给他喘息之机,再一挥手。

  “呈证。”

  墨九打开乌木匣:第一件,蜡印指模,清晰显出左手拇指那道横裂旧伤;第二件,竹管一支,内壁附着一层极细微的幽蓝微粒——正是昨夜“药感引”激发的“断魂霜”挥发残留;第三件,一卷泛黄纸页,乃《双药擂》当日原始墨迹登记,笔锋沉厚,墨色浓重,与地上显出的松烟墨同源同质。

  三证并列,铁案如山。

  “你……你设局!”赵典簿猛地嘶吼,眼底血丝迸裂,“那晚我根本没进冷房!你陷害我!”

  “是吗?”云知夏冷笑,指尖轻点竹管,“那你告诉我,为何你呼出之气,能引‘药感’显毒?为何你惯用左手藏伤,却偏偏在瓶底留下‘误触’指纹?你自以为机关算尽,却忘了——药不言,却最诚实。”

  她一步步逼近,“你用阿豆试药,是因‘止痛散’已被动投毒,你怕东窗事发,便借他之死,伪装意外。可你没料到,他临死前那一句‘再试一次’,成了刺向你咽喉的刀。”

  “我不是杀人!我是救人!”赵典簿骤然癫狂,双膝跪地,声音凄厉,“我妻儿病重,欠药阁巨债!若不照柳大人吩咐行事,他们明日便得曝尸街头!我只是……只是想活命啊!”

  堂中死寂。

  云知夏眸光微动,却未动摇。

  “情有可原,罪无可赦。”她淡淡道,“你以人命试药,毁的是药阁根基,伤的是千万病患性命。今日若纵你,明日便有千个阿豆枉死。”

  话音未落,墨九已上前锁人。

  赵典簿被拖出时仍在狂笑,笑声凄厉如夜枭:“你救得了谁?你们都在杀人!只是披着仁心的皮!你们——都是刽子手!”

  笑声渐远,回荡长廊。

  云知夏转身,却见廊下蜷着一人——阿豆之母,早已昏厥在地,面色青紫,唇角渗血。

  她立即上前,三指探脉,眉头骤锁:毒已入血,脏腑淤塞,若不施救,不过三日便绝。

  她抽出银针,指尖微颤却稳如磐石,直刺“百会”,再扎“足三里”,运针如风,引气破瘀。

  片刻后,妇人猛然呛咳,呕出一口浓稠黑血,喉间咯咯作响,终于睁眼。

  云知夏扶她坐起,递过温水,声音冷淡却有力:“我救不了他,但我能让她,多活十年。”

  全场死寂。

  下一瞬,药阁众人齐齐跪地,叩首高呼:“掌令使!”

  唯小满跪在角落,手中紧握一把药勺——那是阿豆生前用过的。

  她仰头望着云知夏的背影,泪流满面,却一字一句,低声道:

  “他没完成的,我来。”

  风过回廊,卷起一地药灰。

  云知夏立于阶前,目光沉静如渊。

  而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