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风暴始于抓娃娃-《暗尘明月楼》

  教育从娃娃抓起。

  商会堂而皇之,持有大隋礼部批准的公文,把悬挂冠以翮翥学堂牌匾的小学堂,在整个大隋乡村开始建小学堂,并在大门门楣上悬挂冠以翮翥学堂牌匾,仅仅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

  随之像风一样开始传播的,老百姓的孩子进入翮翥学堂读书,免食宿免学费免服装费。同时传播称颂的还有,翮翥学堂的名字。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娃娃们入学的第一天,就是背诵这句诗。

  从东都吃瘪回到西都的小王爷,也加派密探人手,加大了收集商会情报的力度。

  但是,小王爷存了私心,他报给当今元贞皇帝的有关礼部尚书兼西域总督尘清眠的秘档,只字不提尘清眠与商会联系的关系。

  夜王以前也是这么做的。

  但一个商会,还没放在当今大隋元贞皇帝眼里,士农工商,他认为商会就是个民间商人组织,上不得台面,不值一提。

  但是,当国子监把一份奏折递上来时,元贞皇帝龙颜大变。

  因为,今年全国参加童生考试的生员,只有往年的一成。

  老百姓把娃都送进家门口新建的翮翥学堂了,已经没人去报名参加大隋组织的童生考试。

  因为但凡入了翮翥学堂的娃娃,不仅免食宿免学费免服装,还被告知,等翮翥学堂毕业,学科合格直接进入更高级的翮翥书院,费用一样,全都一免到底。

  翮翥学院读完,便可以选择出仕做官。

  这些,都是翮翥学堂教授们私下传播的小道消息。翮翥学堂的教授,全都是商会里翮翥会的骨干。

  老百姓已被翮翥会骨干们洗脑,因为娃上学不要钱,他们对这些小道消息深信不疑。

  没有了童生,就没有人考秀才,乡试就断档了。

  没有了乡试,大隋科举制度等于废了。

  没了科举制度,大隋官员选拔等于失去了根基。

  国子监觉察到异象,他们派人到地方州县去施加压力,拨乱反正,没用。

  因为免费,全大隋老百姓的孩子都进入翮翥学堂读书,谁敢禁止谁就是跟全大隋的老百姓过不去,光脚不怕穿鞋的,敢这么做,他们就敢提着菜刀红着眼拼命。

  这个后果谁也担当不起,各地方州县的长史与国子监玩躲猫猫,打太极。

  这不行呀,这样下去,国子监要断生源了呀。

  于是,全大隋的翮翥学堂都被元贞皇帝一纸禁令查封。

  然而,封禁令仅仅是在翮翥学堂大门上贴上封条,把翮翥学堂里的山长,教授,学生娃娃全部驱赶出去,把娃娃们的课本全部焚烧掉。

  可是,今天封了驱赶了,第二天山长、教授把封条撕掉,给学生娃娃们补充新的课本,学生娃娃们也被老百姓继续送入翮翥学堂读书。

  全国几乎都是这种情况。

  官府的人再来,他们也不对抗,主动出去,让官府的人封禁。

  但是,第二天继续。

  后来,地方官府派人把守翮翥学堂大门,可不知怎地,把守的人会晕倒,醒来发现被扔在官府衙门的茅厕里。

  翮翥学堂却照样开学。

  官府派衙役到各翮翥学堂抓山长、教授、抓娃娃,村、镇里的百姓不干了,把气势汹汹的官府衙役围住就是一顿群殴。

  这样的事,在大隋全国各地州县上演。

  后来,只要官府衙役敢到乡村学堂,必遭周围乡村、镇里的老百姓痛骂一顿。被打个半死,爬着回去。

  官府衙役没用,老百姓又不是造反,只是护娃,法不责众,当地官府主官没办法,只好上书朝廷礼部,澄清原宥请示解决办法,却直接被礼部申饬罢免官帽子,最后,地方官无奈,依靠有限的衙役去抓百姓监押入牢,结果全部被打的躺在家里养伤,衙门成了空门,地方官不敢出门一步,生怕也被打。

  时间长了,地方政事也被耽误了。

  朝廷地方各部门全都受到波及,直接影响西都六部九卿,也运转不灵了。

  按照大隋律法,老百姓的行为,虽够不上造反,但已经上升到刑事责任。

  刑部确定证据确凿后,勒令各州县卫尉开始部署全国各地对翮翥学堂封门抓人。

  这一下子犹如捅了马蜂窝,老百姓护娃被抓,他们的家人开始围到地方府衙示威要人,卫尉的部队即使全部派上用场,也不及家属十分之一。

  阵势太大,眼看就要爆发不可收拾局面,地方官府谁也不敢下令再抓人了。

  再抓人就要真出事了。

  一下子卫尉、衙门的人和老百姓对峙起来。

  商会的商兵早已混入其中。

  卫尉的人和衙门的人,都是些骄兵悍将,哪里把老百姓放在眼里,在双方推推搡搡之时,混战猝不及防就爆发了。

  商会的商兵混在老百姓中,都隐隐与卫尉和衙门的人一对一对位,趁着混乱,只几下就把卫尉和衙役缴了械,老百姓势不可挡的冲进地方官府牢狱,放出所有被关押的人,然后一哄而散。

  类同的事情,在大隋各地州县上演。

  地方上的奏报像雪花片一样飞入西都。

  “这还是朕的天下吗?一群贱民,造反了不成,派兵,全部镇压,敢反抗,杀无赦,与尔等无关,朕来做这个暴君。”

  接到一大堆奏报,元贞皇帝怒不可遏,咆哮朝会。

  “万万不可,请皇上三思啊。”

  开国公、宰执尹伊忍不住谏言。

  “老百姓都要造反了,你还要朕三思?是何居心?”

  “皇上,老臣斗胆问一句,老百姓一没有粮食,二没有兵器,三没有领头的,他们拿什么造反?”

  “啊...这个...朕不管,违背了朕的旨意就是造反,什么都不要说了,十八叔,这事交给你们兵部了,限你十天时间平叛。”

  “啊,请皇上多宽限几日,调兵需要时间啊。”

  “调兵,十八叔,这么长时间,你需要调多少兵?”

  “秋风扫落叶,必倍之?”

  “什么,倍之?十八叔,你向朕要比全天下老百姓多一倍的军队是吧?”

  “是,否则,臣宁愿辞去兵部尚书职务。”

  没有否则,就是赤裸裸的要辞职。

  “哼,十八叔,你威胁朕不知兵是吧?退朝。”

  元贞皇帝万万没想到,刚刚提拔起来十叔弟会不听使唤。

  哼,这还了得,幸亏没同意西平王推荐他补上镇北王的缺。

  退朝后,元贞皇帝秘密在书房召见了宗族三王,原本四王,镇北王秦擎一家至今关押在天牢。

  皇帝遇到大事不决,得征求他们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