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响了起来,起初稀稀拉拉,随即变得热烈。
法学院院办主任红光满面地结束了他冗长而热情的介绍,将舞台完全交给了陈默。
陈默走到讲台中央,没有急着开口。他调整了一下麦克风的高度,这个简单的动作让整个阶梯教室的嘈杂声迅速平息下来。三百多双年轻而锐利的眼睛,像三百多盏探照灯,齐刷刷地聚焦在他身上。
他的目光在台下缓缓扫过,最终,与第三排那个坐得笔直的年轻人,再次短暂交汇。
吴泽的眼神里没有崇拜,只有审视。像一个严谨的工匠,在评判一件即将展示的作品,看它究竟是金玉其外,还是内有乾坤。
“谢谢主任的介绍,也谢谢各位同学在周五的下午,愿意把宝贵的时间交给我。”陈默开口,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整个教室,清朗而沉稳,没有半分官腔。
“今天,我们不谈政策,不谈理论。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个发生在大洋彼岸的,关于一只血手套的故事。”
台下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学生们显然没想到,这位来自省委的干部,开场白竟是着名的“辛普森案”。这比他们预想的任何《关于XX的几点思考》要有趣得多。
吴泽原本审视的目光中,也透出了一丝意外,他握着钢笔的手,不自觉地调整了一下姿势。
“我们都知道,辛普森案的证据链,几乎是完美的。但在铁证面前,他的律师只用了一句话,就撬动了整个天平。”陈默的语速不快,像一个高明的说书人,在关键处留下了足够的空白。
“‘If it doesnt fit, you st acquit.’如果手套戴不上,你们就必须判他无罪。”
“这句话,在很多人看来,是放跑恶魔的咒语,是法律的耻辱。但今天,我想请大家换一个角度思考。”陈默的目光再次投向吴泽的方向,“这句话,恰恰是法律最伟大的地方。它扞卫的,不是辛普森这个人,而是一个我们称之为‘程序正义’的东西。”
吴泽的眼睛亮了。他几乎是下意识地挺直了腰背,手中的钢笔终于在笔记本上落下了第一笔。
“程序正义,就像一道堤坝。”陈默的声音开始带上一种力量,“它存在的意义,不是为了保证每一次都能抓住罪犯,而是为了保证,权力的洪水,永远不会淹没任何一个无辜者的家园。哪怕代价是,可能放过十个真正的坏人。因为,一旦堤坝决口,被淹没的,将是所有人。”
台下,许多学生用力地点着头。这番话,精准地击中了他们这些法学精英内心深处最引以为傲的信念。
吴泽奋笔疾书,笔记本上,陈默的这句“堤坝论”被他重重地画上了下划线。
【吴泽,对您人情值:5(好奇)→ 30(认同)】
鱼饵,已经被吞了下去。
陈默话锋一转,声音里多了一丝冷峻的质感。
“但是,”他加重了语气,“我们有没有想过另一种可能?当一个最了解堤坝结构的人,利用规则,不是为了阻挡洪水,而是为了精准地开一个口子,引流洪水,去淹没他对手的田地,同时还能为自己博得一个‘抗洪英雄’的美名时,我们又该如何看待?”
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学生们脸上的认同感,开始被一种困惑所取代。
吴泽的笔尖,停在了纸上。
陈默没有给他们太多思考的时间,他抛出了一个精心准备的“案例”。
“我曾经研究过一个商业案例。A公司和B公司竞争一块黄金地皮,A公司实力雄厚,志在必得。B公司的律师,没有从商业角度入手,而是翻遍了城市规划法,找到了一个关于‘保护历史风貌建筑’的补充条款。”
“他声称,A公司的开发规划,会影响到地块附近一栋早已废弃、产权混乱的民国小楼的‘日照权’和‘通风权’。”
台下响起一阵低低的笑声,这听起来太荒唐了。
“听起来很荒唐,对吗?”陈默笑了笑,“但这位律师,提交了上百页的论证报告,从光影角度、空气流体力学,到民国建筑史,引经据典,把一场商业竞争,包装成了一场关于城市历史文脉存续的严肃探讨。”
“结果,法院采纳了他的部分观点,判决A公司的规划需要‘重新论证’。就在这‘论证’的半年里,B公司用各种手段,打断了A公司的资金链,导致其破产。最终,B公司兵不血刃地拿下了那块地。”
“整件事,B公司没有触犯任何法律。那位律师,甚至因为‘保护历史建筑’而声名大噪。”
陈默停了下来,目光扫视全场,最后定格在吴泽那张写满了挣扎和思考的脸上。
“现在,我的问题是,”他的声音不大,却像一记重锤,敲在每个人的心上,“在这场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法律博弈中,法律被遵守了,程序被执行了,规则胜利了。那么,正义呢?”
正义呢?
这个问题,像一根看不见的针,刺破了教室里所有法律学子用理论和法条构建起来的、坚固而完美的逻辑闭环。
一片死寂。
“现在是提问环节,有哪位同学想谈谈自己的看法?”陈默打破了沉默。
十几只手立刻举了起来。
陈默不慌不忙,先点了一个戴眼镜的女生,又点了一个看起来很活跃的男生。他们的回答,都在“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辩证关系里打转,虽然精彩,却没有触及核心。
陈默始终微笑着倾听,不置可否。
终于,第三排,那只骨节分明、握着钢笔的手,迟疑了片刻,还是举了起来。
来了。
陈默心中平静如水,脸上却露出一丝“终于等到你”的欣赏表情。
“第三排这位穿白衬衫的同学,请讲。”
吴泽站了起来。他身形挺拔,即使在三百人的大教室里,也有一种鹤立鸡群的气质。
“陈主任,您好。”他的声音清朗而坚定,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未经磨砺的锐气,“您的案例确实引人深思。但我们是否也该警惕,将个案中的道德评判,凌驾于普适的法律规则之上?”
“只要律师在法律框架内行事,他的行为就是正当的。如果我们因为不
法学院院办主任红光满面地结束了他冗长而热情的介绍,将舞台完全交给了陈默。
陈默走到讲台中央,没有急着开口。他调整了一下麦克风的高度,这个简单的动作让整个阶梯教室的嘈杂声迅速平息下来。三百多双年轻而锐利的眼睛,像三百多盏探照灯,齐刷刷地聚焦在他身上。
他的目光在台下缓缓扫过,最终,与第三排那个坐得笔直的年轻人,再次短暂交汇。
吴泽的眼神里没有崇拜,只有审视。像一个严谨的工匠,在评判一件即将展示的作品,看它究竟是金玉其外,还是内有乾坤。
“谢谢主任的介绍,也谢谢各位同学在周五的下午,愿意把宝贵的时间交给我。”陈默开口,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整个教室,清朗而沉稳,没有半分官腔。
“今天,我们不谈政策,不谈理论。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个发生在大洋彼岸的,关于一只血手套的故事。”
台下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学生们显然没想到,这位来自省委的干部,开场白竟是着名的“辛普森案”。这比他们预想的任何《关于XX的几点思考》要有趣得多。
吴泽原本审视的目光中,也透出了一丝意外,他握着钢笔的手,不自觉地调整了一下姿势。
“我们都知道,辛普森案的证据链,几乎是完美的。但在铁证面前,他的律师只用了一句话,就撬动了整个天平。”陈默的语速不快,像一个高明的说书人,在关键处留下了足够的空白。
“‘If it doesnt fit, you st acquit.’如果手套戴不上,你们就必须判他无罪。”
“这句话,在很多人看来,是放跑恶魔的咒语,是法律的耻辱。但今天,我想请大家换一个角度思考。”陈默的目光再次投向吴泽的方向,“这句话,恰恰是法律最伟大的地方。它扞卫的,不是辛普森这个人,而是一个我们称之为‘程序正义’的东西。”
吴泽的眼睛亮了。他几乎是下意识地挺直了腰背,手中的钢笔终于在笔记本上落下了第一笔。
“程序正义,就像一道堤坝。”陈默的声音开始带上一种力量,“它存在的意义,不是为了保证每一次都能抓住罪犯,而是为了保证,权力的洪水,永远不会淹没任何一个无辜者的家园。哪怕代价是,可能放过十个真正的坏人。因为,一旦堤坝决口,被淹没的,将是所有人。”
台下,许多学生用力地点着头。这番话,精准地击中了他们这些法学精英内心深处最引以为傲的信念。
吴泽奋笔疾书,笔记本上,陈默的这句“堤坝论”被他重重地画上了下划线。
【吴泽,对您人情值:5(好奇)→ 30(认同)】
鱼饵,已经被吞了下去。
陈默话锋一转,声音里多了一丝冷峻的质感。
“但是,”他加重了语气,“我们有没有想过另一种可能?当一个最了解堤坝结构的人,利用规则,不是为了阻挡洪水,而是为了精准地开一个口子,引流洪水,去淹没他对手的田地,同时还能为自己博得一个‘抗洪英雄’的美名时,我们又该如何看待?”
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学生们脸上的认同感,开始被一种困惑所取代。
吴泽的笔尖,停在了纸上。
陈默没有给他们太多思考的时间,他抛出了一个精心准备的“案例”。
“我曾经研究过一个商业案例。A公司和B公司竞争一块黄金地皮,A公司实力雄厚,志在必得。B公司的律师,没有从商业角度入手,而是翻遍了城市规划法,找到了一个关于‘保护历史风貌建筑’的补充条款。”
“他声称,A公司的开发规划,会影响到地块附近一栋早已废弃、产权混乱的民国小楼的‘日照权’和‘通风权’。”
台下响起一阵低低的笑声,这听起来太荒唐了。
“听起来很荒唐,对吗?”陈默笑了笑,“但这位律师,提交了上百页的论证报告,从光影角度、空气流体力学,到民国建筑史,引经据典,把一场商业竞争,包装成了一场关于城市历史文脉存续的严肃探讨。”
“结果,法院采纳了他的部分观点,判决A公司的规划需要‘重新论证’。就在这‘论证’的半年里,B公司用各种手段,打断了A公司的资金链,导致其破产。最终,B公司兵不血刃地拿下了那块地。”
“整件事,B公司没有触犯任何法律。那位律师,甚至因为‘保护历史建筑’而声名大噪。”
陈默停了下来,目光扫视全场,最后定格在吴泽那张写满了挣扎和思考的脸上。
“现在,我的问题是,”他的声音不大,却像一记重锤,敲在每个人的心上,“在这场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法律博弈中,法律被遵守了,程序被执行了,规则胜利了。那么,正义呢?”
正义呢?
这个问题,像一根看不见的针,刺破了教室里所有法律学子用理论和法条构建起来的、坚固而完美的逻辑闭环。
一片死寂。
“现在是提问环节,有哪位同学想谈谈自己的看法?”陈默打破了沉默。
十几只手立刻举了起来。
陈默不慌不忙,先点了一个戴眼镜的女生,又点了一个看起来很活跃的男生。他们的回答,都在“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辩证关系里打转,虽然精彩,却没有触及核心。
陈默始终微笑着倾听,不置可否。
终于,第三排,那只骨节分明、握着钢笔的手,迟疑了片刻,还是举了起来。
来了。
陈默心中平静如水,脸上却露出一丝“终于等到你”的欣赏表情。
“第三排这位穿白衬衫的同学,请讲。”
吴泽站了起来。他身形挺拔,即使在三百人的大教室里,也有一种鹤立鸡群的气质。
“陈主任,您好。”他的声音清朗而坚定,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未经磨砺的锐气,“您的案例确实引人深思。但我们是否也该警惕,将个案中的道德评判,凌驾于普适的法律规则之上?”
“只要律师在法律框架内行事,他的行为就是正当的。如果我们因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