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雨声似乎被无形的屏障隔绝了,铁皮屋内只剩下刘继康粗重的呼吸和心跳,在潮湿闷热的空气中擂鼓般回响。肖雯雯的话像冰冷的楔子,强行钉入他原本就混乱不堪的世界观。修正错误?成为建设者?这些词听起来既荒谬又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
恐惧依然攥着他的心脏。眼前这个女人,自称来自千年之后的时空管理员,她身上那股非人的冷静和那修复屋顶的诡异能力,都散发着极度危险的气息。接受她的“学习”?这无异于踏入一个完全未知、随时可能粉身碎骨的深渊。可拒绝呢?明天那张印着2030年11月日期的兵役说明会通知,就像悬在头顶的铡刀,冰冷的现实比任何科幻传说都更迫近。那身土绿色制服,那些新闻里被渲染得如同英雄却眼神空洞的年轻面孔,那可能被派往争议海域的模糊未来……每一个念头都让他胃里一阵翻滚。
“我……”刘继康的声音干涩得如同砂纸摩擦,“我……凭什么相信你?你说你是未来人,有什么证据?万一……万一是某种新型的间谍技术或者……”他无法说下去,2030年的某地,各种阴谋论和信息战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肖雯雯的脸上没有任何被质疑的波动。她甚至没有看刘继康,目光似乎穿透了铁皮屋潮湿的墙壁,投向某个遥远而不可见的维度。她缓缓抬起左手,手腕内侧那个不起眼的银色装置再次浮现。这一次,没有发出声音,但装置表面亮起一层极其柔和的、近乎透明的淡蓝色光晕。
光晕在她身前投射开来。
没有震撼的声光效果,没有爆炸性的信息流。只是如同水波荡漾,一幅清晰得令人窒息的全息影像瞬间展开,悬浮在潮湿的空气中。
刘继康的呼吸骤然停止,瞳孔猛地收缩。
他看到的是高雄港。无比熟悉的港湾轮廓,停泊的货轮,远处的旗津灯塔。但视角……视角是从极高的天空俯瞰!画面中,城市灯火璀璨,却透着一股奇异的静谧。更让他头皮发麻的是,画面右下角,清晰地标注着一行他从未见过的、结构复杂的数字和符号组合:时空坐标锚定:基准历 2030.11.3.21:47:32.008 GT,高雄港西三区上空 1527.8那个时间,就是几分钟前!那个位置,就是他现在头顶的方向!
画面并非静止。它以一种平滑到不可思议的方式移动、缩放。镜头瞬间拉近,穿透了铁皮屋的屋顶——刘继康甚至能清晰地看到自己几分钟前蜷缩在地上画画的样子,看到他惊恐抬头、屋顶被撕裂、肖雯雯坠落的每一个细节!视角甚至短暂地聚焦在他当时因恐惧而扭曲的脸上,然后才随着肖雯雯的修复动作,屋顶恢复如初,画面最终定格在屋内此刻的场景:湿漉漉的地板,惊魂未定的刘继康,以及平静站立的肖雯雯自己。
影像无声地消散,淡蓝色光晕隐去。
铁皮屋内死一般的寂静。只有刘继康粗重的喘息声,如同破旧的风箱。
证据。无可辩驳的证据。不是来自任何他已知的技术,不是电影特效。那是来自天空的、上帝视角般的真实记录,精确到毫秒和米。这彻底击碎了他最后一丝关于“魔术”或“间谍技术”的侥幸幻想。
“干预历史是禁忌,”肖雯雯的声音打破了寂静,依旧没有情绪起伏,却带着一种冰冷的权威,“但记录是时空管理局存在的基石。这份记录,在你做出选择后,将会被永久封存于观察档案。它不会改变已经发生的坠落,但它证明了‘观察者’肖雯雯在此刻的存在。”她的目光重新落回刘继康脸上,那双深潭般的眼睛仿佛能将他灵魂深处最后一点犹豫都吸走,“现在,证据有了。选择呢,刘继康?时间不站在你这边。明天,说明会。”
“说明会”三个字像冰锥刺入刘继康的神经。他猛地一颤那些可能被派往冲突前沿的模糊恐惧,再次汹涌而来,几乎将他淹没。他看着肖雯雯,看着这个来自千年后的“错误修正者”,巨大的荒谬感和一种被命运扼住咽喉的窒息感交织在一起。
“学习……”他艰难地吐出这个词,声音嘶哑,“学什么?怎么学?就在这里?你……你能待多久?”他无法想象这个神秘的女人如何在这个狭小的铁皮屋里,在阿嬷随时可能上来的情况下,教他那些所谓的“真相”。
“认知的颠覆不需要特定的教室。”肖雯雯的回答简洁到近乎冷酷,“时间流速在观察点附近可以进行有限度的非干涉性调整。至于内容……”她向前迈了一小步,距离刘继康更近,那股无形的压力再次袭来,“就从你画中的日月潭开始。”
她的指尖没有触碰任何东西,但手腕装置再次发出微不可察的嗡鸣。这一次,投射出的不再是实时影像,而是一幅复杂、精密、散发着淡金色光芒的立体全息地图。
地图的核心,正是刘继康画纸上那个熟悉的日月潭轮廓。但下一秒,地图开始以惊人的速度缩放、延展!日月潭瞬间缩小成一个微不足道的光点,而整个台湾岛的清晰地形浮现出来——中央山脉的巍峨褶皱,西海岸绵延的冲积平原,东海岸陡峭的断崖……纤毫毕现。
但这仅仅是开始。
某地的轮廓继续缩小,被推挤到地图的右上角。而一片浩瀚无垠、刘继康只在课本插图上见过的庞大陆地,如同沉睡的巨龙般,缓缓占据了整个视野的中心!长江、黄河,如同两条贯穿大地的金色动脉,奔腾咆哮,蜿蜒万里,最终注入浩瀚的海洋。地图上的色彩流动着,代表地形高低、水系分布、植被覆盖……信息量庞大到令人目眩。
“这是东亚大陆架,”肖雯雯的声音如同冰冷的旁白,在地图上方响起,“一个完整的地质构造单元,一个不可分割的地理整体。”她的手指虚点台湾岛的位置,一道清晰的、仿佛由熔岩构成的金红色细线,从台湾岛西侧的地壳深处延伸出去,与大陆东南沿海的构造线完美地连接在一起,深入大陆腹地!“这是板块缝合带,形成于数百万年前。台湾,是欧亚大陆板块向东南自然延伸的一部分,是这巨龙的脊梁末端,是这巨树生出的枝桠。”她的指尖划过那道金红色的连接线,“地里的脐带,从未断裂。”
刘继康的脑子嗡嗡作响。他学过台湾岛的形成,课本上含糊地提到“板块碰撞”,但从未如此直观、如此震撼地看到它与大陆在地壳深处那牢不可破的血肉连接!那道金红色的“脐带”,刺破了他潜意识里台湾作为一个“孤悬海外”岛屿的模糊印象。
“现在,看水文。”肖雯雯的手指再次轻点。地图上的水系骤然亮起。代表日月潭的蓝色光点,延伸出细小的脉络,汇入更大的河流——浊水溪、大甲溪……然后,这些发源于中央山脉的河流,无一例外,最终都向西奔流,注入台湾海峡!而在地图的大陆一侧,长江、黄河的庞大水系,如同无数毛细血管滋养着广阔的平原,最终注入东海和渤海。一道由无数细小蓝色光点构成的、跨越台湾海峡的“水汽输送带”清晰地标注出来。
“季风,”肖雯雯的声音不带感情,却字字如锤,“每年,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裹挟着巨量水汽,首先登陆台湾中央山脉,凝结成雨,滋养日月潭,滋养浊水溪,滋养这座岛屿。然后,这些水汽继续西行,越过海峡,化为长江流域的梅雨,化为黄河流域的夏汛。”她的手指划过那道无形的蓝色光带,“风是信使,水是血脉。你画中日月潭的每一滴水,都曾在长江的浪花里蒸腾,都曾在黄河的河床上流淌。它们循环往复,不分彼此。”
刘继康呆呆地看着那跨越海峡的蓝色光带,看着日月潭那渺小的光点与长江黄河那浩瀚的金色光流通过无形的风与水紧密相连。课本上死板的地理知识,在这一刻被赋予了磅礴的生命力。日月潭的水,真的和长江黄河……是同一片水?这个认知像一颗种子,带着陌生的、温热的生命力,悄然落入他被震撼得近乎麻木的心田。他下意识地看向自己那本掉在地上的素描本,那孤单的日月潭轮廓,此刻显得那么渺小,那么……不完整。
“地理的真相是骨架,”肖雯雯的声音将他从恍惚中拉回,地图的光影在她冰冷的银灰色制服上流淌,“历史的真相是血肉。”她手腕微动,淡金色的地理地图如潮水般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更为复杂、色彩斑斓、由无数光点、线条和动态片段构成的巨大历史长河画卷。
画卷的起始点,清晰标注着:史前时代 - 大陆东南沿海百越族群渡海迁徙。画面快速流动:三国东吴卫温、诸葛直率船队抵达夷洲(台湾);隋朝陈棱、张镇州抵达流求(台湾);宋元时期澎湖巡检司的设立;明朝郑和下西洋庞大船队驻泊台湾南部(赤嵌)补给休整;明末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以大明延平郡王之身份经营台湾;清朝康熙帝纳入版图,设立府县……历史的脉络清晰无比,每一个节点都标注着精确的年份和事件,台湾的归属和发展,始终与大陆中央政权紧密相连,是华夏文明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画面流转到近代: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标注着巨大的、血红色的“殖民伤痕”;1945年,标注着“光复”,画面中是台湾民众箪食壶浆、欢欣鼓舞迎接祖国军队的场景;1949年后,标注着“内战遗留的政治分离状态”,画面分成了两条并行的线,一条是大陆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另一条是台湾的发展,但两条线在文化、经济、血缘上始终有着千丝万缕、无法割断的联系。
肖雯雯的手指精准地点在几个关键节点上:“看这里,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战爆发。同年,台湾岛内,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起义此起彼伏。无数台湾青年,如雾社起义的余部,如李友邦将军组织的台湾义勇队,他们渡过海峡,与大陆同胞并肩作战,血染疆场。他们喊的是‘驱逐日寇,光复台湾,回归祖国’!”她的声音第一次带上了一丝几乎无法察觉的波动,仿佛千年时光也未能完全冷却那份热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她的手指移动:“再看这里,1947年,台湾爆发‘二二八事件’,民众抗争的诉求之一,是反对国民党当局的腐败统治,要求更多的自治权利,但其深层背景,是光复后对祖国怀抱的期待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这同样是中华民族寻求新生与统一进程中,内部的一次深刻阵痛。”
画面最终定格在2030年的现在。
“现在,”肖雯雯的声音恢复了绝对的冰冷,她关闭了历史长河的全息投影,狭小的铁皮屋重新被昏暗的灯光和窗外的雨声占据。她那双深不见底的黑瞳紧紧锁住刘继康,“再看你收到的兵役通知。他们要你保卫的,是什么?是脚下这片从地壳深处就与大陆相连的土地?还是那条横亘在海峡上的、被2030年的政客们人为划出的红色虚线?是滋养你、血脉相连的同胞?还是被刻意塑造出来的、面目模糊的‘敌人’?”
她的话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那张鲜红通知书的本质。刘继康感到一阵彻骨的寒意。保卫什么?他从未如此清晰地思考过这个问题。他看向地上那张被雨水浸湿了边角的传单,“保家卫国”四个大字此刻显得如此空洞而讽刺。
“谎言,”肖雯雯的声音如同最终判决,“建立在遗忘和扭曲之上。他们需要你成为消耗品,去维护那个虚幻的、割裂的‘系统’,而不是成为建设者,去连接和修复这片土地真正的血脉与未来。”
她微微俯身,距离近得刘继康能看清她睫毛上未干的细小水珠,能感受到她身上那股非人的、如同精密仪器般的气息:“刘继康,看清了吗?你即将签下的,不是保家卫国的荣耀,而是一纸将自己抵押给历史错误进程的契约。它锁住的不是敌人,是你自己的未来,是你脚下这片土地真正的归途。”
窗外,2030年高雄的雨,不知何时又大了起来,敲打着刚刚被修复的屋顶,发出沉闷而持续的声响,如同一个巨大而不祥的倒计时。
刘继康的胸膛剧烈起伏着。地理的脐带,水汽的血脉,历史的伤痕与无法割断的关联……这些磅礴的真相如同滔天巨浪,冲击着他十八年来构建的认知堤坝。恐惧依然存在,对未知的,对对抗主流(尤其是在这个2030年)的恐惧。但另一种更强大的、源自血脉深处的悸动,正从被巨浪冲开的缺口处喷薄而出。
那是一种被压抑太久的归属感,一种对“根”的本能寻找。他看着肖雯雯那双仿佛能洞穿一切虚妄的眼睛,看着她腕间那个闪烁着微光的装置。这个来自未来的女人,带来的不是科幻的冒险,而是一把沉重得让他几乎无法承受的钥匙——打开真相牢笼的钥匙。
他深吸了一口气,潮湿发霉的空气涌入肺腑,带着一丝凉意,却奇异地让他混乱的头脑清醒了一瞬。他不再看地上那张兵役通知,目光直直地迎上肖雯雯冰冷的视线。
“我……”他的声音不再颤抖,虽然依旧嘶哑,却带着一种豁出去的决绝,“我跟你学。”
恐惧依然攥着他的心脏。眼前这个女人,自称来自千年之后的时空管理员,她身上那股非人的冷静和那修复屋顶的诡异能力,都散发着极度危险的气息。接受她的“学习”?这无异于踏入一个完全未知、随时可能粉身碎骨的深渊。可拒绝呢?明天那张印着2030年11月日期的兵役说明会通知,就像悬在头顶的铡刀,冰冷的现实比任何科幻传说都更迫近。那身土绿色制服,那些新闻里被渲染得如同英雄却眼神空洞的年轻面孔,那可能被派往争议海域的模糊未来……每一个念头都让他胃里一阵翻滚。
“我……”刘继康的声音干涩得如同砂纸摩擦,“我……凭什么相信你?你说你是未来人,有什么证据?万一……万一是某种新型的间谍技术或者……”他无法说下去,2030年的某地,各种阴谋论和信息战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肖雯雯的脸上没有任何被质疑的波动。她甚至没有看刘继康,目光似乎穿透了铁皮屋潮湿的墙壁,投向某个遥远而不可见的维度。她缓缓抬起左手,手腕内侧那个不起眼的银色装置再次浮现。这一次,没有发出声音,但装置表面亮起一层极其柔和的、近乎透明的淡蓝色光晕。
光晕在她身前投射开来。
没有震撼的声光效果,没有爆炸性的信息流。只是如同水波荡漾,一幅清晰得令人窒息的全息影像瞬间展开,悬浮在潮湿的空气中。
刘继康的呼吸骤然停止,瞳孔猛地收缩。
他看到的是高雄港。无比熟悉的港湾轮廓,停泊的货轮,远处的旗津灯塔。但视角……视角是从极高的天空俯瞰!画面中,城市灯火璀璨,却透着一股奇异的静谧。更让他头皮发麻的是,画面右下角,清晰地标注着一行他从未见过的、结构复杂的数字和符号组合:时空坐标锚定:基准历 2030.11.3.21:47:32.008 GT,高雄港西三区上空 1527.8那个时间,就是几分钟前!那个位置,就是他现在头顶的方向!
画面并非静止。它以一种平滑到不可思议的方式移动、缩放。镜头瞬间拉近,穿透了铁皮屋的屋顶——刘继康甚至能清晰地看到自己几分钟前蜷缩在地上画画的样子,看到他惊恐抬头、屋顶被撕裂、肖雯雯坠落的每一个细节!视角甚至短暂地聚焦在他当时因恐惧而扭曲的脸上,然后才随着肖雯雯的修复动作,屋顶恢复如初,画面最终定格在屋内此刻的场景:湿漉漉的地板,惊魂未定的刘继康,以及平静站立的肖雯雯自己。
影像无声地消散,淡蓝色光晕隐去。
铁皮屋内死一般的寂静。只有刘继康粗重的喘息声,如同破旧的风箱。
证据。无可辩驳的证据。不是来自任何他已知的技术,不是电影特效。那是来自天空的、上帝视角般的真实记录,精确到毫秒和米。这彻底击碎了他最后一丝关于“魔术”或“间谍技术”的侥幸幻想。
“干预历史是禁忌,”肖雯雯的声音打破了寂静,依旧没有情绪起伏,却带着一种冰冷的权威,“但记录是时空管理局存在的基石。这份记录,在你做出选择后,将会被永久封存于观察档案。它不会改变已经发生的坠落,但它证明了‘观察者’肖雯雯在此刻的存在。”她的目光重新落回刘继康脸上,那双深潭般的眼睛仿佛能将他灵魂深处最后一点犹豫都吸走,“现在,证据有了。选择呢,刘继康?时间不站在你这边。明天,说明会。”
“说明会”三个字像冰锥刺入刘继康的神经。他猛地一颤那些可能被派往冲突前沿的模糊恐惧,再次汹涌而来,几乎将他淹没。他看着肖雯雯,看着这个来自千年后的“错误修正者”,巨大的荒谬感和一种被命运扼住咽喉的窒息感交织在一起。
“学习……”他艰难地吐出这个词,声音嘶哑,“学什么?怎么学?就在这里?你……你能待多久?”他无法想象这个神秘的女人如何在这个狭小的铁皮屋里,在阿嬷随时可能上来的情况下,教他那些所谓的“真相”。
“认知的颠覆不需要特定的教室。”肖雯雯的回答简洁到近乎冷酷,“时间流速在观察点附近可以进行有限度的非干涉性调整。至于内容……”她向前迈了一小步,距离刘继康更近,那股无形的压力再次袭来,“就从你画中的日月潭开始。”
她的指尖没有触碰任何东西,但手腕装置再次发出微不可察的嗡鸣。这一次,投射出的不再是实时影像,而是一幅复杂、精密、散发着淡金色光芒的立体全息地图。
地图的核心,正是刘继康画纸上那个熟悉的日月潭轮廓。但下一秒,地图开始以惊人的速度缩放、延展!日月潭瞬间缩小成一个微不足道的光点,而整个台湾岛的清晰地形浮现出来——中央山脉的巍峨褶皱,西海岸绵延的冲积平原,东海岸陡峭的断崖……纤毫毕现。
但这仅仅是开始。
某地的轮廓继续缩小,被推挤到地图的右上角。而一片浩瀚无垠、刘继康只在课本插图上见过的庞大陆地,如同沉睡的巨龙般,缓缓占据了整个视野的中心!长江、黄河,如同两条贯穿大地的金色动脉,奔腾咆哮,蜿蜒万里,最终注入浩瀚的海洋。地图上的色彩流动着,代表地形高低、水系分布、植被覆盖……信息量庞大到令人目眩。
“这是东亚大陆架,”肖雯雯的声音如同冰冷的旁白,在地图上方响起,“一个完整的地质构造单元,一个不可分割的地理整体。”她的手指虚点台湾岛的位置,一道清晰的、仿佛由熔岩构成的金红色细线,从台湾岛西侧的地壳深处延伸出去,与大陆东南沿海的构造线完美地连接在一起,深入大陆腹地!“这是板块缝合带,形成于数百万年前。台湾,是欧亚大陆板块向东南自然延伸的一部分,是这巨龙的脊梁末端,是这巨树生出的枝桠。”她的指尖划过那道金红色的连接线,“地里的脐带,从未断裂。”
刘继康的脑子嗡嗡作响。他学过台湾岛的形成,课本上含糊地提到“板块碰撞”,但从未如此直观、如此震撼地看到它与大陆在地壳深处那牢不可破的血肉连接!那道金红色的“脐带”,刺破了他潜意识里台湾作为一个“孤悬海外”岛屿的模糊印象。
“现在,看水文。”肖雯雯的手指再次轻点。地图上的水系骤然亮起。代表日月潭的蓝色光点,延伸出细小的脉络,汇入更大的河流——浊水溪、大甲溪……然后,这些发源于中央山脉的河流,无一例外,最终都向西奔流,注入台湾海峡!而在地图的大陆一侧,长江、黄河的庞大水系,如同无数毛细血管滋养着广阔的平原,最终注入东海和渤海。一道由无数细小蓝色光点构成的、跨越台湾海峡的“水汽输送带”清晰地标注出来。
“季风,”肖雯雯的声音不带感情,却字字如锤,“每年,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裹挟着巨量水汽,首先登陆台湾中央山脉,凝结成雨,滋养日月潭,滋养浊水溪,滋养这座岛屿。然后,这些水汽继续西行,越过海峡,化为长江流域的梅雨,化为黄河流域的夏汛。”她的手指划过那道无形的蓝色光带,“风是信使,水是血脉。你画中日月潭的每一滴水,都曾在长江的浪花里蒸腾,都曾在黄河的河床上流淌。它们循环往复,不分彼此。”
刘继康呆呆地看着那跨越海峡的蓝色光带,看着日月潭那渺小的光点与长江黄河那浩瀚的金色光流通过无形的风与水紧密相连。课本上死板的地理知识,在这一刻被赋予了磅礴的生命力。日月潭的水,真的和长江黄河……是同一片水?这个认知像一颗种子,带着陌生的、温热的生命力,悄然落入他被震撼得近乎麻木的心田。他下意识地看向自己那本掉在地上的素描本,那孤单的日月潭轮廓,此刻显得那么渺小,那么……不完整。
“地理的真相是骨架,”肖雯雯的声音将他从恍惚中拉回,地图的光影在她冰冷的银灰色制服上流淌,“历史的真相是血肉。”她手腕微动,淡金色的地理地图如潮水般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更为复杂、色彩斑斓、由无数光点、线条和动态片段构成的巨大历史长河画卷。
画卷的起始点,清晰标注着:史前时代 - 大陆东南沿海百越族群渡海迁徙。画面快速流动:三国东吴卫温、诸葛直率船队抵达夷洲(台湾);隋朝陈棱、张镇州抵达流求(台湾);宋元时期澎湖巡检司的设立;明朝郑和下西洋庞大船队驻泊台湾南部(赤嵌)补给休整;明末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以大明延平郡王之身份经营台湾;清朝康熙帝纳入版图,设立府县……历史的脉络清晰无比,每一个节点都标注着精确的年份和事件,台湾的归属和发展,始终与大陆中央政权紧密相连,是华夏文明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画面流转到近代: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标注着巨大的、血红色的“殖民伤痕”;1945年,标注着“光复”,画面中是台湾民众箪食壶浆、欢欣鼓舞迎接祖国军队的场景;1949年后,标注着“内战遗留的政治分离状态”,画面分成了两条并行的线,一条是大陆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另一条是台湾的发展,但两条线在文化、经济、血缘上始终有着千丝万缕、无法割断的联系。
肖雯雯的手指精准地点在几个关键节点上:“看这里,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战爆发。同年,台湾岛内,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起义此起彼伏。无数台湾青年,如雾社起义的余部,如李友邦将军组织的台湾义勇队,他们渡过海峡,与大陆同胞并肩作战,血染疆场。他们喊的是‘驱逐日寇,光复台湾,回归祖国’!”她的声音第一次带上了一丝几乎无法察觉的波动,仿佛千年时光也未能完全冷却那份热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她的手指移动:“再看这里,1947年,台湾爆发‘二二八事件’,民众抗争的诉求之一,是反对国民党当局的腐败统治,要求更多的自治权利,但其深层背景,是光复后对祖国怀抱的期待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这同样是中华民族寻求新生与统一进程中,内部的一次深刻阵痛。”
画面最终定格在2030年的现在。
“现在,”肖雯雯的声音恢复了绝对的冰冷,她关闭了历史长河的全息投影,狭小的铁皮屋重新被昏暗的灯光和窗外的雨声占据。她那双深不见底的黑瞳紧紧锁住刘继康,“再看你收到的兵役通知。他们要你保卫的,是什么?是脚下这片从地壳深处就与大陆相连的土地?还是那条横亘在海峡上的、被2030年的政客们人为划出的红色虚线?是滋养你、血脉相连的同胞?还是被刻意塑造出来的、面目模糊的‘敌人’?”
她的话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那张鲜红通知书的本质。刘继康感到一阵彻骨的寒意。保卫什么?他从未如此清晰地思考过这个问题。他看向地上那张被雨水浸湿了边角的传单,“保家卫国”四个大字此刻显得如此空洞而讽刺。
“谎言,”肖雯雯的声音如同最终判决,“建立在遗忘和扭曲之上。他们需要你成为消耗品,去维护那个虚幻的、割裂的‘系统’,而不是成为建设者,去连接和修复这片土地真正的血脉与未来。”
她微微俯身,距离近得刘继康能看清她睫毛上未干的细小水珠,能感受到她身上那股非人的、如同精密仪器般的气息:“刘继康,看清了吗?你即将签下的,不是保家卫国的荣耀,而是一纸将自己抵押给历史错误进程的契约。它锁住的不是敌人,是你自己的未来,是你脚下这片土地真正的归途。”
窗外,2030年高雄的雨,不知何时又大了起来,敲打着刚刚被修复的屋顶,发出沉闷而持续的声响,如同一个巨大而不祥的倒计时。
刘继康的胸膛剧烈起伏着。地理的脐带,水汽的血脉,历史的伤痕与无法割断的关联……这些磅礴的真相如同滔天巨浪,冲击着他十八年来构建的认知堤坝。恐惧依然存在,对未知的,对对抗主流(尤其是在这个2030年)的恐惧。但另一种更强大的、源自血脉深处的悸动,正从被巨浪冲开的缺口处喷薄而出。
那是一种被压抑太久的归属感,一种对“根”的本能寻找。他看着肖雯雯那双仿佛能洞穿一切虚妄的眼睛,看着她腕间那个闪烁着微光的装置。这个来自未来的女人,带来的不是科幻的冒险,而是一把沉重得让他几乎无法承受的钥匙——打开真相牢笼的钥匙。
他深吸了一口气,潮湿发霉的空气涌入肺腑,带着一丝凉意,却奇异地让他混乱的头脑清醒了一瞬。他不再看地上那张兵役通知,目光直直地迎上肖雯雯冰冷的视线。
“我……”他的声音不再颤抖,虽然依旧嘶哑,却带着一种豁出去的决绝,“我跟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