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姜维王平治理海港 诸葛亮返回江陵-《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

  却说姜维、王平大军分别攻下番禺、合浦两座海港城市,城内居民久为东吴臣民,伊始大多不服,然姜维、王平大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维持两城治安井井有条,渐渐获得了两座城市百姓信任。

  姜维等人因制造大海船除了从荆州派遣的工匠外,另外召集所有海港内有造船经验之人参与建造,一般伐木工一月可得一贯五铢钱与三升白米,高级工匠可得五贯铜钱与十升白米,不仅如此,参与造船之百姓每天可免费领取汉军提供2顿白粥,10枚铜钱,两城大多居民苦于生计,见汉军如此慷慨,便纷纷放下戒心,踊跃参与建造事宜。

  只见番禺港内外,舳舻相衔,金鼓交鸣。汉将姜维督造楼船、艨艟,旌旗猎猎,匠作如云。

  堆积巨木如山,匠人挥汗如雨。铁砧铮然,应和涛声,铁钉铆接船骨,密肋如鱼骨排布,固若金汤。老匠操锥引绳,榫卯严合,墨线精准。少壮者持巨凿捻缝,桐油浸灰,反复捶打,务求水密无隙。更有巧匠分隔舱室,密如蜂房,一室有损,它室无虞,此隔水舱之妙也。

  楼船巍然,初具雄姿。三重飞庐,渐起云端,望楼高耸,可瞰千里波涛。匠人攀援其上,铺设甲板,钉锤之声不绝。其侧,艨艟斗舰亦在赶造,船体狭长,蒙以生牛皮,开弩窗矛穴,专为冲突敌阵,其速迅捷如矢。

  港畔,伐木之工循旨,间伐成柏,补植新苗,青山依旧。老农观之,拊掌而笑:“汉军仁德,不竭泽而渔也!” 军民戮力,海船日成,劈浪蹈海,只在指顾间矣。汉帜蔽日,待扬威于鲸波之上。

  姜维:“吾等必将重现‘大洋方艅,连舟、张云帆,施蜿,靡兴风,陵迅流,发歌,从水讴,鱼出,蔡浮,湘灵下,汉女游……’之盛况。”

  即:在海上把象艅那样的战船组成船队,升起似云彩。若霓虹般之绸帆,乘着轻捷之风,迎着奔腾的浪,唱着船歌,开航前进,鱼儿与灵龟浮到水面倾听,湘水和汉水之女神也会降临……

  一艘能载上千人之楼船建成需要数百人同时辛勤建造一年才能下水,要彻底实现舰队之初具规模,泛海远征之师非三年不可!番禺城老桨手告诉姜维。

  姜维听后,亦有意开始着手招募当地渔民、船工组成泛海水师,汉军将士坚信有朝一日定能从海路包抄东吴各城市!

  有诗歌赞曰:

  《番禺造舰行》

  将军秉钺镇南溟,金椎铁斧动云岑。

  千寻龙骨排星斗,九宫水密隔沧溟。

  榫合阴阳凝月魄,钉连山海铸霜鳞。

  斧斤以时循天德,新苗更续旧时林。

  三重飞庐接霄汉,蒙冲乍起似雷侵。

  桐灰捻缝涛声固,犀甲蒙艟浪影沉。

  岂惟匠作输筋力?仁政先得百越心。

  他日楼船破鲸浪,汉帜高张日月新!

  同时,汉皇刘禅设计之大海船有一种是专门捕鲸、鲨等大型海洋生物。

  一千八百多年前之三国时期肉类资源普遍缺乏,虽刘禅大力发展全国畜牧业,然因缺乏合适之存储手段(要不然张飞也不会把肉放井里存储)、兽医技术未成熟,全国百姓平均一月只能食用4-5两肉。

  而鲸、鲨等动物在三国时期,简直就是移动之肉仓,只要多涂抹海盐,制作成肉干,必定能很好补充军队给养,鲸油亦是很好燃料与热能原料。

  当然汉皇刘禅亦知道大洋资源保护与持续性开发之重要性,制定三不捕:“带幼崽、怀孕之鲸、鲨不捕;未到一定尺寸,未成年之个体不捕;繁殖、交配期不捕……”

  姜维看到这些捕鲸船图纸时,深深被陛下刘禅之远见折服。

  诚然,东吴沈莹不时所率领之东吴舰队常在海港附近骚扰,掠民毁船(未建成的),姜维虽与沈莹打过几次仗,但沈莹明显发挥游击战之策略,避实就虚,专挑防御薄弱之地带攻击,建船进度进展缓慢…

  同时每艘楼船靡费千金,艨艟、捕鲸船则为百金,斗舰为数十金;国丈吴懿、尚书令蒋琬都被这天文般之数字给惊呆住了,还好大汉国库尚且丰盈,新税法政令出炉,必将大大缓解府库压力……

  却说诸葛亮亦收到卢钦之密报,又闻陛下刘禅欲进军永安城,乃命杨仪、关彝、郭攸之等将于宛城立起大汉丞相之大纛,自己则率三千骑兵悄悄返回江陵城,汇合罗宪、费祎、张嶷等将。

  对众将士传话:“今魏、吴媾合,欲兴兵十万伐我荆州,然吾荆州亦有带甲之士四万余,据坚城而守,有何惧哉?”

  现令每位将领需建造十余丈长竹筏二十艘,伐山林间易燃之柏木,多存储硝石、鱼脂,吾有妙用……

  吾还要去永安觐见陛下一趟,回来时看各位将领之建造、准备成果而定赏罚……

  众将皆言:“诺!丞相放心,五等定将完成任务!”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