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一再退让反而让李严认为有染指最高权力的可乘之机。
然而,汉军在前线节节胜利,一旦成功夺取陇右,动摇魏国国家根本利益,这份功劳,蜀汉再无人可以望其项背,李严将失去任何挑战诸葛亮权威的机会。易言之,唯有给诸葛亮下绊子,阻止他立下不世之功,才可能为其后的政治斗争留下余地。
于是,三国时代的十二道金牌就此诞生。
不过,李严应该非常清楚,以其实力,倘若与诸葛亮公然翻脸,无异于以卵击石。故而,此前一再生事也局限于“日拱一卒”的小动作,诸葛亮的再三忍让也使其产生错觉,认为这种烈度的政治挑衅处于安全范围之内。
因此,明火执仗的径直断裂是取死之道,恰巧“天降雨”,运输补给在客观上遇到了困难,李严也便趁机就坡下驴,借天雨掩盖其不作为之实,顺便咬上政敌诸葛亮拖延运粮。
按照此前数年的经验,李严大约仍然认为诸葛亮会以大局为重,再次忍气吞声。
李严未曾想到,诸葛亮之所以能打落牙齿和血吞,是出于维护北伐大局,故而对他李正方的上蹿下跳以恕道容之。
现下,李严竟然为一己之私侵害北伐,动摇国家根本利益,这便是触碰到了诸葛亮的底线。一次或许又将以绥靖告终的挑衅行为恐怕迎来了雷霆万钧般的打击,这是李严并不能所能梦见,于是乎他所有的玩火行为都显得无比滑稽。
很快,随着北伐大军接近汉中,李严嗅到不一样的气息。从各种情报判断,今日不同往日,诸葛亮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慌乱之余,李严准备将“运粮不办”的黑锅都扣到督运领岑述的头上,打算杀人灭口,未承想还失了手,彻底败露行迹。李严“自度奸露,嫌心遂生”,估算阴谋即将大白于天下,局势必然不可收拾。
于是,好汉不吃眼前亏,称病离开汉中,向蜀汉道沮县,准备退还江州老巢。
李严打算负隅顽抗,奈何部下却不准备殉葬,心腹参军狐忠苦苦谏阻。眼看人心离散,大势已去,李严为身家性命也不敢再动什么歪脑筋,只得老老实实回到汉中,与诸葛亮打官司。
结果无悬念,诸葛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即便以现代证据学的角度看,书证也具备最高的证明效力,李严自然只剩下“辞穷情竭,首谢罪负”的份了。
于是,诸葛亮上表废李严为民,在其公文上尚书中,几乎所有的汉军江陵都署了名,李严非但没有军中声援,甚至连心腹都不能控制,可谓孤家寡人。
站在后世回溯历史,不难发现李严在建兴六年之后的政治野心是何等的可笑,但他有托孤之名,都督江州之重,手握兵权,在诸葛亮面前却完全不堪一击。
然而,当局者迷,随着权力的增大,本属自负的李严已完全丧失自知之明,以一己之私祸及中兴大业,最终害人害己。“德不配位,必有祸殃”,诚哉斯言!
随着李严被一撸到底,永安托孤以来蜀汉政治的隐患也便告基本解决,但代价却无比沉重。
随着汉军的撤退,建兴六年以来诸葛亮通过一系列蚕食攻窃创造出的战略机遇已然失去,接下来不得不在一张白纸上重新作画了。
当然,第四次北伐也证明一个铁一般的事实——诸葛亮指挥下的汉军,其野战能力已完全超过了魏军。汉军要扬长,魏军要避短,双方将围绕野战展开接下来的较量。
诸葛亮很清楚。
司马懿也很清楚。
建兴十年、十一年,西线出现罕见的和平。
但,这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然而,汉军在前线节节胜利,一旦成功夺取陇右,动摇魏国国家根本利益,这份功劳,蜀汉再无人可以望其项背,李严将失去任何挑战诸葛亮权威的机会。易言之,唯有给诸葛亮下绊子,阻止他立下不世之功,才可能为其后的政治斗争留下余地。
于是,三国时代的十二道金牌就此诞生。
不过,李严应该非常清楚,以其实力,倘若与诸葛亮公然翻脸,无异于以卵击石。故而,此前一再生事也局限于“日拱一卒”的小动作,诸葛亮的再三忍让也使其产生错觉,认为这种烈度的政治挑衅处于安全范围之内。
因此,明火执仗的径直断裂是取死之道,恰巧“天降雨”,运输补给在客观上遇到了困难,李严也便趁机就坡下驴,借天雨掩盖其不作为之实,顺便咬上政敌诸葛亮拖延运粮。
按照此前数年的经验,李严大约仍然认为诸葛亮会以大局为重,再次忍气吞声。
李严未曾想到,诸葛亮之所以能打落牙齿和血吞,是出于维护北伐大局,故而对他李正方的上蹿下跳以恕道容之。
现下,李严竟然为一己之私侵害北伐,动摇国家根本利益,这便是触碰到了诸葛亮的底线。一次或许又将以绥靖告终的挑衅行为恐怕迎来了雷霆万钧般的打击,这是李严并不能所能梦见,于是乎他所有的玩火行为都显得无比滑稽。
很快,随着北伐大军接近汉中,李严嗅到不一样的气息。从各种情报判断,今日不同往日,诸葛亮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慌乱之余,李严准备将“运粮不办”的黑锅都扣到督运领岑述的头上,打算杀人灭口,未承想还失了手,彻底败露行迹。李严“自度奸露,嫌心遂生”,估算阴谋即将大白于天下,局势必然不可收拾。
于是,好汉不吃眼前亏,称病离开汉中,向蜀汉道沮县,准备退还江州老巢。
李严打算负隅顽抗,奈何部下却不准备殉葬,心腹参军狐忠苦苦谏阻。眼看人心离散,大势已去,李严为身家性命也不敢再动什么歪脑筋,只得老老实实回到汉中,与诸葛亮打官司。
结果无悬念,诸葛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即便以现代证据学的角度看,书证也具备最高的证明效力,李严自然只剩下“辞穷情竭,首谢罪负”的份了。
于是,诸葛亮上表废李严为民,在其公文上尚书中,几乎所有的汉军江陵都署了名,李严非但没有军中声援,甚至连心腹都不能控制,可谓孤家寡人。
站在后世回溯历史,不难发现李严在建兴六年之后的政治野心是何等的可笑,但他有托孤之名,都督江州之重,手握兵权,在诸葛亮面前却完全不堪一击。
然而,当局者迷,随着权力的增大,本属自负的李严已完全丧失自知之明,以一己之私祸及中兴大业,最终害人害己。“德不配位,必有祸殃”,诚哉斯言!
随着李严被一撸到底,永安托孤以来蜀汉政治的隐患也便告基本解决,但代价却无比沉重。
随着汉军的撤退,建兴六年以来诸葛亮通过一系列蚕食攻窃创造出的战略机遇已然失去,接下来不得不在一张白纸上重新作画了。
当然,第四次北伐也证明一个铁一般的事实——诸葛亮指挥下的汉军,其野战能力已完全超过了魏军。汉军要扬长,魏军要避短,双方将围绕野战展开接下来的较量。
诸葛亮很清楚。
司马懿也很清楚。
建兴十年、十一年,西线出现罕见的和平。
但,这是暴风雨前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