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北伐与子午谷奇谋-《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

  曹魏的朝堂之上,正弥漫着对蜀汉动向的焦灼与审视。当蜀军在汉中盆地悄然集结的消息传来,一场关乎战略走向的商议紧锣密鼓地展开。

  年轻的魏明帝曹叡,虽怀揣着先祖的勇武梦想,却因缺乏沙场磨砺,略显轻率地提出了先发制人、主动进攻汉中的主张。

  话音刚落,老臣孙资便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反驳。他语气恳切,带着对往昔战史的深刻洞察,缓缓道来:

  “陛下,您的祖父曹操,那般雄才大略,亲征张鲁时,依旧在汉中吃了苦头。即便侥幸拿下汉中,最终还是被刘备逼退,连夏侯渊都殒命于此。

  若不是曹操亲自赶赴汉中指挥撤退,咱们的部队怕是都难以全身而退啊。”

  孙资顿了顿,目光扫过满朝文武,继续说道:“您可记得曹操对那条行军路线的评价?‘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这汉中之地,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实在是块难啃的骨头。

  依老臣之见,边境之事,当下还是以守为主,咱们得抓紧恢复生产,等国力强盛了,吴、蜀自然不足为惧。”

  这番话,切中时弊,也道出了曹魏的现实困境。但更深层的缘由,是曹魏此时确实抽不出手来主动进击汉中盆地。

  彼时,镇守上庸(治所在今湖北竹山县西南)的新城太守孟达,正暗流涌动,让曹魏如芒在背。

  上庸地处汉水上游,战略位置至关重要,北上可威胁关中,东出宛城又能切断曹魏洛阳与襄阳的联系,堪称曹魏荆、雍、益诸州的关键枢纽。

  孟达本是蜀汉旧臣,八年前因畏惧刘备追究关羽失荆州的责任,才不得已投降曹魏。曹丕在位时,将房陵(治所在今湖北房县)、上庸、西城(治所在今陕西安康市西北)三郡合为新城,任命孟达为太守。

  可随着曹魏朝中形势变化,东吴对荆襄虎视眈眈,西蜀又在汉中厉兵秣马,孟达也开始在蜀、吴之间摇摆不定,频繁联络。无论他最终是降吴还是降蜀,对曹魏而言,都将是巨大的祸患。

  为了屏蔽荆襄、监视孟达,太和元年六月,曹魏任命司马懿为都督荆、豫诸军事,率军进驻宛城。

  到了当年年底,做好万全准备的司马懿,不等曹叡的批准,便以雷霆万钧之势,奔袭一千二百里之外的上庸。仅仅八日,魏军便兵临新城城下,次年(228年)一月中旬,成功破城,擒斩孟达。

  正当洛阳城沉浸在斩杀孟达的胜利喜悦中时,关陇方向突然传来蜀军大举北伐的急报,打破了短暂的平静。

  汉军主力究竟在哪里?对于蜀汉的北伐,曹魏虽从上年起就有所防备,可对其战略意图,却是一头雾水,只能靠猜测。

  从后来的战争进程回溯,曹魏最初的判断大抵是这样的:参考汉高祖刘邦“还定三秦”的历史,再结合蜀汉“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洛阳)”的政治口号,蜀军大概率会先夺取关中平原作为基地,然后兵出潼关,威胁洛阳,进而与曹魏争夺天下。

  从地理形势来看,蜀军从汉中盆地的南郑出发,要穿越秦岭进入关中平原,主要有三条艰险的通道:

  一条是正北方向的斜谷道,位于陕西省终南山,谷有南北两口,南叫褒,北叫斜,所以也叫褒斜道。

  这条道是三条中最短的,但出口处有董卓时期修筑的郿坞(故址在今陕西眉县)要塞。郿坞粮草充足,城防极为坚固,易守难攻。

  一条是西北方向的陈仓道,因汉高祖“暗度陈仓”而闻名。这条道距离适中,相对平坦好走,可出口在关中平原的西端,离长安较远,而且出口处的陈仓(今陕西宝鸡市陈仓区)也是一座坚城,同样难以攻克。

  还有一条是东北方向的子午道。这条隘道是三条中最便捷的,可路况也是最差的。虽说一出谷就能到长安城下,但大军进出都很困难,粮食供应也难以保障。只要据守长安坚城,顶住蜀军初期的一两波强攻,甚至有机会将蜀军全部歼灭。

  在斜谷道和子午道之间,还有一条傥骆道,南口在汉中盆地东北的傥水河谷,北口在关中平原南缘周至以西的骆谷,故而得名。不过,这条道直到曹魏正始五年(244年)曹爽伐蜀时,才在史书中出现。

  基于这些分析,曹魏制定了防御预案:

  一旦蜀军来攻,就由大将军曹真率领魏军西线主力驻守郿坞,封锁斜谷道口;

  同时抓紧抢修陈仓城,派得力部队镇守(在城防尚未完善时,由斜谷道口的曹真军团负责机动作战);

  让夏侯惇之子、安西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的夏侯楙镇守长安城,并随时准备从洛阳抽调中央军团支援长安。

  从战争初期的情况看,蜀汉名将赵云、邓芝率领的部队大张旗鼓地出现在斜谷道南端,扬言要攻打郿坞,这与曹魏之前的判断大致相符。

  可曹魏的将领们还是觉得有些不对劲。赵云名气虽大,但他一直是刘备的卫队长,就像曹魏的典韦、许褚一样,没听说过他独立指挥过大兵团作战。

  这赵云怎么突然成了蜀军的主力军似的?

  战争的迷雾很快就被吹散了。

  就在曹真率领关中魏军主力赶到斜谷道口,满心期待着赵云、邓芝的军队出现时,陇西方向却接连传来报告,说发现了诸葛亮的主力部队。

  与此同时,陇西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都发生了叛乱,响应蜀军。

  曹魏方面这才意识到,自己最初的判断似乎出了问题。

  “子午谷奇谋”是否可行?

  关于北伐的战略目标,蜀军内部也进行过一场大讨论。

  大将魏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由他率领“精兵五千,负粮五千”,从子午谷出兵,十日内直抵长安城下,打夏侯楙一个措手不及。

  他认为夏侯楙“怯而无谋”,面对突袭肯定会惊慌失措,弃城而逃。要是洛阳的曹魏中央军团来增援,至少也得二十多天。

  这段时间足够他收集粮草,修缮长安城防,而诸葛亮率领的大军从斜谷道进军,也能及时抵达长安城下。

  《三国志》里还有另一个版本的计划,大致是出子午谷口后,不直接打长安,而是佯攻或绕开长安,先夺取潼关,切断曹魏对关中的援军,然后等诸葛亮大军包抄西进。

  这个方案立刻就被诸葛亮否决了,史书记载:“亮以为此计,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而必克而无虞,故不用(魏)延计。”

  诸葛亮否定魏延这一后世称为“子午谷奇谋”的计策,是否明智呢?

  从战术角度看,魏延计划“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却完全没考虑到这十天里魏军部署可能发生的变化。

  而开战之后蜀军的实际情况是,曹真亲率主力封锁了斜谷道口,断绝了蜀军主力的前进道路。

  至于被魏延认定为“怯而无谋”的驸马夏侯楙(娶了曹操的女儿清河公主),他之前从未与蜀军交过手,到底有多少能耐还没经过验证。

  要知道,夷陵之战前,陆逊在外人眼中,也只是靠着孙策女婿的身份才身居高位,可他在夷陵之战中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所以,诸葛亮自然不会仅凭传闻就低估对手。

  就算魏延真的封锁了斜谷道口,夏侯楙又缺乏勇气及时求援,可只要这两个条件有一个不满足,即便魏延能在长安城外解决粮食问题,也难逃全军覆没的命运。

  更何况当时曹魏的形势已经发生变化,魏明帝曹叡在派遣曹真、张合等人抵御蜀军的同时,自己也御驾亲征,坐镇长安。魏延将要面对的,不再是他眼中的“草包”夏侯楙,而是曹魏关陇战区的总司令曹真。

  退一万步说,就算魏延的军事冒险侥幸成功,顺利拿下长安城和关中地区,也不过是重蹈当年马超渭水败于曹操的覆辙。

  为了保卫洛阳,魏军必定会倾尽全力反攻关中。以魏国的国力,动员一二十万兵力毫无压力。而蜀军总共也就十余万人,即便全部投入关中战场,兵力也只和当年的马超相当。可当年马超身后还有稳固的陇西作为支撑,如今陇西诸郡却在曹魏的统治之下。

  蜀军要是在关中与魏军决战,就得同时面对正面潼关、洛阳方向,背后陇西方向,以及左侧背河东、平阳方向的敌人……

  这样的仗,就算是神仙来打,也难以取胜。

  不过,后世还是有人不信这个邪,用实际行动验证了“子午谷奇谋”到底行不行得通。

  曹魏太和四年(230年),曹魏兵分三路进攻蜀汉。司马懿沿汉水而上,张合、郭淮从褒斜、祁山进军,曹真则率领主力部队走子午谷。可当时恰逢雨季,栈道被雨水冲刷得残破不堪,曹真用了一个月才走了一半路程,最后只能狼狈退兵。

  东晋永和十年(354年),桓温北伐前秦,命令梁州刺史司马勋从子午谷出兵,结果被前秦将领苻雄击败。

  明崇祯九年(1636年),“闯王”高迎祥率领五万大军从子午谷进军长安,途中遭遇暴雨,全军疲惫不堪,人困马乏。等出了谷口,又陷入名将孙传庭设下的伏击圈,起义军大败,高迎祥被俘,被押解到北京后,被崇祯皇帝处死。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何应钦组织所谓的“讨逆军”,调集重兵围攻西安。驻汉中的51师师长王耀武认为,现代化军队的行军和后勤能力,早已不是蜀汉军队能比的,于是决定让部队轻装从子午谷出发,进军西安。

  结果部队进入谷中后,才发现路途艰险,补给困难,最终只能退兵。事后,王耀武不禁感慨:“方知诸葛亮到底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