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语气依旧保持着平静,分析道,
“嗯,我觉得很有可能,其实很多写生活故事的作者,灵感源头就是自己的生活,你看那故事里写的那些细节,下雨天青石板路怎么滑,桂花糕怎么做,外婆是怎么说话,都那么真实,接地气,活灵活现的,要是没有亲身经历过,或者长时间仔细观察过,光靠想象恐怕很难写得这么到位?说不定啊,等以后积累多了,‘远方’还会继续写新的故事呢。”
“要是真能看到‘远方’老师写的新内容就好了!光是想想就让人期待!”
文鑫双手托着腮,轻轻叹了口气,脸上写满了憧憬。
“对了!心萍!你平时就最爱看书,懂得又多,现在又在图书馆,接触的书报杂志多,认识的文化人也比我多。要是……我是说如果,万一,你以后有机会遇到或者打听到关于‘远方’老师的消息,能不能……能不能帮我问问,那本连载后面,会不会写到女主角离开家乡、去外地上学或者工作的情节啊?”
文鑫的身体因为期待而前倾,问题一个接一个地蹦出来,像个迫切想知道故事结局的孩子,
“我特别特别想知道她后来怎么样了?她会不会真的考上了省城的学校,去见识更大的世界?她在那陌生的城市里,会不会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会不会……遇到一个彼此喜欢、真心待她好的人?她会不会一直惦记着外婆,想着以后有能力了,把外婆也接到身边一起生活,好好孝顺她?”
林心萍看着文鑫那充满信任和期盼的眼神,心里感觉又柔软又温暖,仿佛被阳光晒过的棉花包裹着。
她轻轻地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郑重地答应道,
“好啊,文鑫。要是……真有那么幸运,有机会的话,我一定帮你问问看。”
她嘴上这样应承着,心里却已经悄悄地把文鑫提出的这几个问题牢牢记下了。
其实,关于女主角的后续人生轨迹,她早就反复思量过无数次。
在她的构想里,女主角会像她自己的经历一样,因为追寻爱情或者理想,勇敢地告别故乡,奔赴千里之外的陌生之地。
在那里,她会遇到善良的人们,会经历最初的思乡之苦和种种不适应,但也会凭借着从外婆那里继承来的坚韧和温暖,慢慢地在新环境里扎下根,开出属于自己的花。
她会把对外婆的深深牵挂和美好回忆,小心翼翼地珍藏在心底最柔软的角落,然后带着这份力量,努力地,好好地生活。
两人相谈甚欢,仿佛有说不完的话题,尤其是在一些细节方面,他们更是交流得热火朝天,分享着彼此对于某些情节的独特理解。
文鑫越说越激动,情绪愈发高涨,仿佛遇到了知己一般。
突然,文鑫像是想起了什么重要的东西,她打开了那个一直背在身上的帆布包,然后小心翼翼地从里面取出一个浅蓝色的笔记本。
这个笔记本看起来被保存得非常好,没有丝毫的磨损和污渍。
文鑫略带羞涩地翻开笔记本,然后将它轻轻地递到了林心萍的面前,轻声说道,
“你看,这是我的宝贝。”
林心萍见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好奇,她连忙凑近前去.
只见那一页页的纸张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这些字写得异常工整,让人看起来十分舒服。
再仔细一看,这些字竟然全都是那篇“远方”连载里的段落和句子!
不仅如此,在一些句子的下方,还可以看到用红色的笔画出的波浪线,显然是文鑫对这些句子特别喜欢。
而在一些描写景物的段落旁边,更是用工整的小字写着“真美”“好像能闻到味道”等批注,这些批注无一不显示出文鑫对这篇小说的热爱。
有些感人至深的对话旁,甚至还画了一两个小小的爱心或者星星符号。
更让林心萍感到惊讶的是,笔记本里竟然还夹杂着几幅用铅笔认真素描的插图,有一幅画的是女主角和外婆并肩站在小院的桂花树下,外婆正笑着指点着什么,有一幅画的是南方小镇常见的青瓦白墙的街巷景象,还有一幅画了一只粗糙却温暖的手,手腕上戴着一只镯子,正在石臼里捣着桂花……
“这是我专门用来摘抄的笔记本,”
文鑫有些不好意思地用手指挠了头发,解释道,
“每次读到特别打动我,让我觉得特别美好的句子,我就赶紧找时间工工整整地抄下来,怕忘了。有时候灵感来了,还会按照脑子里想象出来的画面,试着画一画,你看这里,”
她指着一幅画得相对最细致,线条最柔和的人物素描,画上是一位面容慈祥,头发在脑后挽成髻的老妇人,正坐在小凳上笑着,
“这是我根据文章里的描写,自己想象出来的女主角外婆的样子,头发花白,梳得整整齐齐,戴着那只总被提到的银镯子,脸上总是带着温和的笑容,眼神特别慈爱。心萍,你觉得怎么样?跟你读的时候心里想的外婆样子,是不是……有几分像?”
林心萍凑近仔细看着那幅素描。
虽然线条略显稚嫩,人物的比例也不是完全准确,明显是业余爱好者的手笔,但能看出每一笔都画得非常认真投入。
最重要的是,画中老人脸上那温和的笑容,眼中那充盈的慈爱光芒,竟然真的与她记忆深处外婆的形象有着惊人的神似!
她看着那些无比认真,一笔一划留下的笔迹和图画,看着文鑫在这篇连载上投入的宝贵时间和真挚情感,心里瞬间被一股巨大的感动填满了,像被一种温暖而柔软的东西轻轻撞了一下心口,鼻尖甚至泛起一丝微酸。
她从未敢想过,自己悄悄写下的这些文字,不仅能被人如此认真地阅读,还能激发别人如此用心的记录,描绘,甚至成为对方生活中一份实实在在的、带来快乐和慰藉的珍藏。
“哎呀,光顾着说话了,看看这天色,都不早了,我得赶紧回家了。”
文鑫无意间瞥见窗外夕阳的余晖成了橘红色,猛地惊醒过来。
她小心翼翼地把那本浅蓝色笔记本合拢,像对待珍宝一样,轻轻地放回自己的帆布包最里层。
然后,她又把桌上那本《妇女周刊》拿起来,将它工工整整地放回林心萍的书桌角落原先的位置。
她起身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背上帆布包,走到门口,又回过头来,不放心地叮嘱林心萍,眼睛里闪着期待的光,
“心萍,说好了啊!下次,等新一期的《妇女周刊》到了,你可一定要记得叫我啊!咱们再一起讨论‘远方’老师的这篇连载!我还有好多好多想法和感悟,想跟你说呢!”
文鑫的声音充满了期待,她那双明亮的大眼睛里闪烁着光芒,仿佛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和林心萍一起探讨那篇连载小说了。
林心萍微笑着点了点头,温柔地回应道,
“好,放心吧。到时候我一拿到新刊,第一时间就去叫你。”
她的语气虽然平静,但内心同样也对下一期的《妇女周刊》充满了期待。
文鑫满意地笑了笑,然后站起身来,准备离开。
林心萍也跟着起身,将她送到了家门口。
站在门口,林心萍静静地看着文鑫,只见她背着那个装有“宝贝”笔记本的帆布包,脚步轻快得像只小鹿,沿着家属院那条栽着白杨树的小路渐行渐远。
文鑫走了几步,还不忘回过头来,用力地朝林心萍挥了挥手,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文鑫的身影在路尽头拐了个弯,彻底消失在视线里。
直到这时,林心萍才转过身,回到书桌前。
屋子里恢复了安静,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几声鸟鸣。
林心萍的目光落在桌角那本《妇女周刊》上。
回想起文鑫刚才那双发亮的眼睛,那些真诚的赞美,那本精心记录的笔记本,还有那个关于故事后续的迫切问题……
林心萍的心里,突然有了新的想法。
就在这时,何樱端着一碗银耳羹走进来,白色的瓷碗里,银耳熬得软糯,还加了几颗红枣,冒着淡淡的热气。
何樱看到林心萍对着周刊发呆,脸上还洋溢着温和的笑容,不禁好奇地轻声问道,
“刚才那小姑娘跟你聊什么呢,这么开心?我在厨房都听见你们俩的笑声了。”
林心萍听到声音,转过头来,,
“我们在聊周刊上那本连载呢,她特别喜欢,跟我聊了好多里面的情节,可有意思了。”
说着,林心萍接过何樱递过来的银耳羹,放在桌上。
碗底传来的温热触感让林心萍感到一阵舒适,她用勺子轻轻搅了搅,银耳的清香立刻扑鼻而来。
她小心地喝了一口,那甜而不腻的味道顺着喉咙滑下去,仿佛给全身都带来了温暖,让她的心里也暖洋洋的。
何樱感叹道,
“你们年轻人的话题就是多啊。”
她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也和朋友们一起讨论过各种故事,那时候的日子真是无忧无虑啊。
何樱笑着在林心萍身边坐下,拿起另一本周刊随意地翻了翻,继续说道,
“这上面有篇连载我也看过,就是‘远方’写的那篇,写得还挺好,里面的外婆跟我小时候见过的邻居奶奶很像,总爱把好东西留给孩子,我上次看的时候,还跟你爸说,这作者肯定是个懂生活的人,不然写不出这么实在的故事。”
林心萍心中忽地一动,仿佛有一股清泉流淌而过,让她原本平静的心湖泛起了涟漪。
她握着勺子的手微微一顿,缓缓抬起头,目光落在了坐在对面的何樱身上。
此时的何樱正全神贯注地翻阅着手中的周刊,她的眼睛紧紧盯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仿佛被故事中的情节深深吸引。
那专注的神情,就像一个孩子沉浸在自己喜爱的童话里一样。
林心萍看着何樱,张了张嘴,想要说些什么。
然而,话到嘴边,却又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般。
她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把那些话咽了回去。
其实,她并不是不想说,只是觉得这份藏在文字里的心意,就如同夜空中的星星,虽然微弱,但却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它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去表达,就这样静静地存在着,也是一种美好。
林心萍微微一笑,语气自然地说道,
“妈,您要是喜欢这本周刊,以后新刊到了,我就读给您听吧,您的眼神不太好,长时间看字会累的,我读给您听,咱们还能一起讨论讨论里面的情节,就像您跟我聊家常一样。”
何樱闻言,立刻抬起头,脸上绽放出欣喜的笑容。
她连连点头,说道,“好啊,那可太好了!”
“我早就想找个人跟我聊聊这故事了,跟你爸说,他总说我瞎琢磨,说故事都是编的,还是跟你聊好,你懂这些,以后每天晚上,等你爸出去散步了,咱们娘俩就坐在屋里,你读故事,我给你剥瓜子,多好啊!”
林心萍看着何樱开心的样子,心里也满是欢喜。
她低头喝了一口银耳羹,红枣的甜意混着银耳的软糯,在舌尖散开。
何樱陪着林心萍坐了会儿,起身去厨房收拾碗筷,临走前还不忘叮嘱,
“银耳羹趁热喝完,凉了就不好喝了,你怀着孕,可得仔细着些。”
林心萍点点头,拿起汤匙一口一口慢慢喝着,目光却又落回了那本《妇女周刊》上。
文鑫的话还在耳边回响,那些摘抄本上的小爱心和星星,像是一颗颗小小的火种,点燃了她心里的创作欲。
她放下碗,从抽屉里翻出一个崭新的笔记本, 这是戚何特意给她买的,说她喜欢写东西,用个好本子才顺手。
她翻开第一页,笔尖悬在纸上,脑海里却已经浮现出刚才文鑫跟她聊天时,期待的眼神。
“嗯,我觉得很有可能,其实很多写生活故事的作者,灵感源头就是自己的生活,你看那故事里写的那些细节,下雨天青石板路怎么滑,桂花糕怎么做,外婆是怎么说话,都那么真实,接地气,活灵活现的,要是没有亲身经历过,或者长时间仔细观察过,光靠想象恐怕很难写得这么到位?说不定啊,等以后积累多了,‘远方’还会继续写新的故事呢。”
“要是真能看到‘远方’老师写的新内容就好了!光是想想就让人期待!”
文鑫双手托着腮,轻轻叹了口气,脸上写满了憧憬。
“对了!心萍!你平时就最爱看书,懂得又多,现在又在图书馆,接触的书报杂志多,认识的文化人也比我多。要是……我是说如果,万一,你以后有机会遇到或者打听到关于‘远方’老师的消息,能不能……能不能帮我问问,那本连载后面,会不会写到女主角离开家乡、去外地上学或者工作的情节啊?”
文鑫的身体因为期待而前倾,问题一个接一个地蹦出来,像个迫切想知道故事结局的孩子,
“我特别特别想知道她后来怎么样了?她会不会真的考上了省城的学校,去见识更大的世界?她在那陌生的城市里,会不会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会不会……遇到一个彼此喜欢、真心待她好的人?她会不会一直惦记着外婆,想着以后有能力了,把外婆也接到身边一起生活,好好孝顺她?”
林心萍看着文鑫那充满信任和期盼的眼神,心里感觉又柔软又温暖,仿佛被阳光晒过的棉花包裹着。
她轻轻地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郑重地答应道,
“好啊,文鑫。要是……真有那么幸运,有机会的话,我一定帮你问问看。”
她嘴上这样应承着,心里却已经悄悄地把文鑫提出的这几个问题牢牢记下了。
其实,关于女主角的后续人生轨迹,她早就反复思量过无数次。
在她的构想里,女主角会像她自己的经历一样,因为追寻爱情或者理想,勇敢地告别故乡,奔赴千里之外的陌生之地。
在那里,她会遇到善良的人们,会经历最初的思乡之苦和种种不适应,但也会凭借着从外婆那里继承来的坚韧和温暖,慢慢地在新环境里扎下根,开出属于自己的花。
她会把对外婆的深深牵挂和美好回忆,小心翼翼地珍藏在心底最柔软的角落,然后带着这份力量,努力地,好好地生活。
两人相谈甚欢,仿佛有说不完的话题,尤其是在一些细节方面,他们更是交流得热火朝天,分享着彼此对于某些情节的独特理解。
文鑫越说越激动,情绪愈发高涨,仿佛遇到了知己一般。
突然,文鑫像是想起了什么重要的东西,她打开了那个一直背在身上的帆布包,然后小心翼翼地从里面取出一个浅蓝色的笔记本。
这个笔记本看起来被保存得非常好,没有丝毫的磨损和污渍。
文鑫略带羞涩地翻开笔记本,然后将它轻轻地递到了林心萍的面前,轻声说道,
“你看,这是我的宝贝。”
林心萍见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好奇,她连忙凑近前去.
只见那一页页的纸张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这些字写得异常工整,让人看起来十分舒服。
再仔细一看,这些字竟然全都是那篇“远方”连载里的段落和句子!
不仅如此,在一些句子的下方,还可以看到用红色的笔画出的波浪线,显然是文鑫对这些句子特别喜欢。
而在一些描写景物的段落旁边,更是用工整的小字写着“真美”“好像能闻到味道”等批注,这些批注无一不显示出文鑫对这篇小说的热爱。
有些感人至深的对话旁,甚至还画了一两个小小的爱心或者星星符号。
更让林心萍感到惊讶的是,笔记本里竟然还夹杂着几幅用铅笔认真素描的插图,有一幅画的是女主角和外婆并肩站在小院的桂花树下,外婆正笑着指点着什么,有一幅画的是南方小镇常见的青瓦白墙的街巷景象,还有一幅画了一只粗糙却温暖的手,手腕上戴着一只镯子,正在石臼里捣着桂花……
“这是我专门用来摘抄的笔记本,”
文鑫有些不好意思地用手指挠了头发,解释道,
“每次读到特别打动我,让我觉得特别美好的句子,我就赶紧找时间工工整整地抄下来,怕忘了。有时候灵感来了,还会按照脑子里想象出来的画面,试着画一画,你看这里,”
她指着一幅画得相对最细致,线条最柔和的人物素描,画上是一位面容慈祥,头发在脑后挽成髻的老妇人,正坐在小凳上笑着,
“这是我根据文章里的描写,自己想象出来的女主角外婆的样子,头发花白,梳得整整齐齐,戴着那只总被提到的银镯子,脸上总是带着温和的笑容,眼神特别慈爱。心萍,你觉得怎么样?跟你读的时候心里想的外婆样子,是不是……有几分像?”
林心萍凑近仔细看着那幅素描。
虽然线条略显稚嫩,人物的比例也不是完全准确,明显是业余爱好者的手笔,但能看出每一笔都画得非常认真投入。
最重要的是,画中老人脸上那温和的笑容,眼中那充盈的慈爱光芒,竟然真的与她记忆深处外婆的形象有着惊人的神似!
她看着那些无比认真,一笔一划留下的笔迹和图画,看着文鑫在这篇连载上投入的宝贵时间和真挚情感,心里瞬间被一股巨大的感动填满了,像被一种温暖而柔软的东西轻轻撞了一下心口,鼻尖甚至泛起一丝微酸。
她从未敢想过,自己悄悄写下的这些文字,不仅能被人如此认真地阅读,还能激发别人如此用心的记录,描绘,甚至成为对方生活中一份实实在在的、带来快乐和慰藉的珍藏。
“哎呀,光顾着说话了,看看这天色,都不早了,我得赶紧回家了。”
文鑫无意间瞥见窗外夕阳的余晖成了橘红色,猛地惊醒过来。
她小心翼翼地把那本浅蓝色笔记本合拢,像对待珍宝一样,轻轻地放回自己的帆布包最里层。
然后,她又把桌上那本《妇女周刊》拿起来,将它工工整整地放回林心萍的书桌角落原先的位置。
她起身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背上帆布包,走到门口,又回过头来,不放心地叮嘱林心萍,眼睛里闪着期待的光,
“心萍,说好了啊!下次,等新一期的《妇女周刊》到了,你可一定要记得叫我啊!咱们再一起讨论‘远方’老师的这篇连载!我还有好多好多想法和感悟,想跟你说呢!”
文鑫的声音充满了期待,她那双明亮的大眼睛里闪烁着光芒,仿佛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和林心萍一起探讨那篇连载小说了。
林心萍微笑着点了点头,温柔地回应道,
“好,放心吧。到时候我一拿到新刊,第一时间就去叫你。”
她的语气虽然平静,但内心同样也对下一期的《妇女周刊》充满了期待。
文鑫满意地笑了笑,然后站起身来,准备离开。
林心萍也跟着起身,将她送到了家门口。
站在门口,林心萍静静地看着文鑫,只见她背着那个装有“宝贝”笔记本的帆布包,脚步轻快得像只小鹿,沿着家属院那条栽着白杨树的小路渐行渐远。
文鑫走了几步,还不忘回过头来,用力地朝林心萍挥了挥手,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文鑫的身影在路尽头拐了个弯,彻底消失在视线里。
直到这时,林心萍才转过身,回到书桌前。
屋子里恢复了安静,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几声鸟鸣。
林心萍的目光落在桌角那本《妇女周刊》上。
回想起文鑫刚才那双发亮的眼睛,那些真诚的赞美,那本精心记录的笔记本,还有那个关于故事后续的迫切问题……
林心萍的心里,突然有了新的想法。
就在这时,何樱端着一碗银耳羹走进来,白色的瓷碗里,银耳熬得软糯,还加了几颗红枣,冒着淡淡的热气。
何樱看到林心萍对着周刊发呆,脸上还洋溢着温和的笑容,不禁好奇地轻声问道,
“刚才那小姑娘跟你聊什么呢,这么开心?我在厨房都听见你们俩的笑声了。”
林心萍听到声音,转过头来,,
“我们在聊周刊上那本连载呢,她特别喜欢,跟我聊了好多里面的情节,可有意思了。”
说着,林心萍接过何樱递过来的银耳羹,放在桌上。
碗底传来的温热触感让林心萍感到一阵舒适,她用勺子轻轻搅了搅,银耳的清香立刻扑鼻而来。
她小心地喝了一口,那甜而不腻的味道顺着喉咙滑下去,仿佛给全身都带来了温暖,让她的心里也暖洋洋的。
何樱感叹道,
“你们年轻人的话题就是多啊。”
她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也和朋友们一起讨论过各种故事,那时候的日子真是无忧无虑啊。
何樱笑着在林心萍身边坐下,拿起另一本周刊随意地翻了翻,继续说道,
“这上面有篇连载我也看过,就是‘远方’写的那篇,写得还挺好,里面的外婆跟我小时候见过的邻居奶奶很像,总爱把好东西留给孩子,我上次看的时候,还跟你爸说,这作者肯定是个懂生活的人,不然写不出这么实在的故事。”
林心萍心中忽地一动,仿佛有一股清泉流淌而过,让她原本平静的心湖泛起了涟漪。
她握着勺子的手微微一顿,缓缓抬起头,目光落在了坐在对面的何樱身上。
此时的何樱正全神贯注地翻阅着手中的周刊,她的眼睛紧紧盯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仿佛被故事中的情节深深吸引。
那专注的神情,就像一个孩子沉浸在自己喜爱的童话里一样。
林心萍看着何樱,张了张嘴,想要说些什么。
然而,话到嘴边,却又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般。
她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把那些话咽了回去。
其实,她并不是不想说,只是觉得这份藏在文字里的心意,就如同夜空中的星星,虽然微弱,但却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它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去表达,就这样静静地存在着,也是一种美好。
林心萍微微一笑,语气自然地说道,
“妈,您要是喜欢这本周刊,以后新刊到了,我就读给您听吧,您的眼神不太好,长时间看字会累的,我读给您听,咱们还能一起讨论讨论里面的情节,就像您跟我聊家常一样。”
何樱闻言,立刻抬起头,脸上绽放出欣喜的笑容。
她连连点头,说道,“好啊,那可太好了!”
“我早就想找个人跟我聊聊这故事了,跟你爸说,他总说我瞎琢磨,说故事都是编的,还是跟你聊好,你懂这些,以后每天晚上,等你爸出去散步了,咱们娘俩就坐在屋里,你读故事,我给你剥瓜子,多好啊!”
林心萍看着何樱开心的样子,心里也满是欢喜。
她低头喝了一口银耳羹,红枣的甜意混着银耳的软糯,在舌尖散开。
何樱陪着林心萍坐了会儿,起身去厨房收拾碗筷,临走前还不忘叮嘱,
“银耳羹趁热喝完,凉了就不好喝了,你怀着孕,可得仔细着些。”
林心萍点点头,拿起汤匙一口一口慢慢喝着,目光却又落回了那本《妇女周刊》上。
文鑫的话还在耳边回响,那些摘抄本上的小爱心和星星,像是一颗颗小小的火种,点燃了她心里的创作欲。
她放下碗,从抽屉里翻出一个崭新的笔记本, 这是戚何特意给她买的,说她喜欢写东西,用个好本子才顺手。
她翻开第一页,笔尖悬在纸上,脑海里却已经浮现出刚才文鑫跟她聊天时,期待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