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江澈的茫然,我刚刚说了什么?-《官场:我真不想当卷王!》

  第200章:江澈的茫然,我刚刚说了什么?

  会议室里的空气,因为“林业碳汇”这四个字,变得稀薄而古怪。

  这四个字,像四个来自异域的陌生符号,孤零零地悬浮在半空中,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认识这几个汉字,但当它们组合在一起时,却产生了一种荒诞的、无法理解的距离感。

  碳?汇?

  是碳元素的汇集?还是什么黑话暗语?

  几个副县长面面相觑,眼神里充满了茫然。发改、财政这些部门的一把手,自诩见多识广,此刻也都在脑子里飞快地搜索着这个词汇,结果却是一片空白。

  角落里,江澈的笔尖在笔记本上划出了一道无意识的墨痕。他眼皮沉重,几乎要黏在一起。昨夜消耗的精力,此刻正化作排山倒海的困意,一波波地冲击着他最后的防线。他听到了周书记的话,但那四个字进入他的耳朵,就像石子投进深潭,连个响动都没有,就被无边的困倦吞没了。

  他现在唯一的念头,就是会议赶紧结束,他好找个地方睡死过去。

  孙志国是第一个从震惊中回过神来的。他的脸色依然紧绷,但那双深邃的眼睛里,已经开始闪烁着高速运转的思索光芒。他不是那些只懂一亩三分地的土干部,他在市里待过,知道现在沿海地区正在搞一些新奇的经济模式。

  这个词,他隐约有点印象,似乎在某份省里下发的参考文件中见过,但当时只是一扫而过,并未深究。

  现在,周国华把它郑重其事地摆在了县长办公会的桌面上。

  孙志国没有立刻发问,他选择沉默,他要看看周国华到底能唱出怎样一出戏。他瞥了一眼角落里的江澈,那个年轻人低着头,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仿佛真的只是个记录员。

  可孙志国不信。这出戏的剧本,一定出自那个年轻人之手。

  周国华将所有人的反应尽收眼底,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一个全新的、无人理解的概念,才能最大限度地掌握话语权和解释权。

  “我知道,大家对这个词很陌生。”周国华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简单来说,就是把我们林场里的树,我们青阳县的良好生态环境,当成一种可以量化、可以交易的商品来卖。”

  卖空气?

  这个更通俗的解释,非但没有解开众人的疑惑,反而让会议室里的气氛更加诡异了。

  一位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忍不住用手指掏了掏耳朵,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书记,这……这怎么卖?总不能让老板们背着麻袋来我们林场里装空气吧?”一个局长没忍住,小声嘀咕了一句,引来旁边几人压抑的低笑。

  周国华笑了,他没有生气,反而很享受这种由他来布道的掌控感。

  “当然不是这么简单。”他将那份报告往前推了推,翻开了新的一页,“根据我的一些设想,和江澈同志连夜整理出的这份材料来看,我们可以把这件事,分两步走,也就是我在这份报告里提出的‘党政联动、双轨并行’的工作机制。”

  江澈同志!

  这四个字,像一颗精准引爆的炸弹,在会议室里炸开了锅。

  虽然周国华的目光没有再看向角落,但所有人的目光,却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齐刷刷地射向了那个蜷缩在椅子里、几乎快要睡着的年轻人。

  江澈一个激灵,猛地清醒了几分。他感觉到数十道灼热的视线聚焦在自己身上,茫然地抬起头,对上了满屋子或震惊、或探究、或嫉妒的复杂眼神。

  怎么了?又关我什么事了?我就是个写纪要的啊!他内心疯狂呐喊。

  孙志国的瞳孔,在听到“江澈同志”四个字时,骤然收缩。

  果然是他!

  但紧接着,当他听到“党政联动、双轨并行”这八个字时,心头又是一震。这八个字,不正是今天早上,江澈在早餐桌上对自己说的“党政一心,拧成一股绳”的升华版吗?

  他当时以为江澈是在向自己示好,现在看来,那根本就是周国华即将发起的总攻的预告!

  可……为什么听着又不像?

  孙志国的心里,第一次产生了一丝混乱。

  周国华没有理会众人的骚动,他的声音在会议室里继续回响。

  “第一轨,是‘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这一块,由县委牵头,成立领导小组,我亲自担任组长。”他语气平淡,却是在宣布无可争议的主权,“主要工作,是向上,向省里、市里要政策、要支持;是定调子,确保我们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站在政治正确的高度上;是协调各方关系,为项目扫清障碍。这是战略层面的事,是为我们青阳县未来几十年的发展,画好蓝图。”

  这番话,说得冠冕堂皇,在场的都是人精,谁都听得懂。说白了,就是摘桃子的事,出彩的事,定规矩的事,都归县委,归他周书记。

  孙志国的嘴角,不由自主地向下撇了撇。

  “那第二轨呢?”他开口了,声音有些冷。

  周国华看了他一眼,露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第二轨,就是‘国有林场‘林业碳汇’市场化试点项目’。这一块,是具体执行,是操盘,是要把我们画的蓝图,变成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孙志国和几位副县长。

  “这么专业、这么具体的经济项目,我们县委这些搞党务工作的人,是外行。所以,我建议,由县政府牵头,成立项目执行办公室,办公室就设在政府大楼。至于这个办公室主任由谁来当,我看,除了志国同志你这个大县长亲自挂帅,没人能压得住这个阵脚。”

  嗡——

  孙志国的大脑,像是被重锤狠狠地砸了一下。

  他呆呆地看着周国华,脸上那层冰冷的伪装,瞬间龟裂。

  他设想过无数种可能。周国华会强势夺权,会把政府排挤在外,会把这个项目变成他一个人的政绩秀。

  但他万万没想到,周国华画了一个圈,一个无比巨大的、香气扑鼻的政绩大饼,然后干脆利落地,将最肥美、最实在的那一半,直接推到了自己面前。

  一个务虚,一个务实。

  一个掌舵,一个划桨。

  一个拿名,一个取利。

  周国华要的是战略主导权,是“青阳模式开创者”的政治声望。而他给自己的,是实实在在的项目主导权,是真金白银的经济指标,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

  这……这哪里是宣战?这分明是一份无法拒绝的邀请函!

  会议室里的气氛,在这一刻发生了奇妙的逆转。

  原本沉闷、压抑的空气,像是被注入了一股强心剂。发改委主任的眼睛亮了,财政局局长的腰杆挺直了,林业局局长更是激动得脸都红了。他们都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正摆在面前。

  “书记,这个‘林业碳汇’,具体要怎么交易?有先例吗?”常务副县长忍不住问道,语气里已经带上了急切。

  周国华高深莫测地笑了笑:“先例,是人走出来的。路,也是人闯出来的。为什么我们青阳县,就不能做那个走出第一步、闯出第一条路的人?”

  他环视全场,声音激昂:“我们有全省最好的生态资源,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本钱!把这些沉睡的资源,变成流动的资本,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这就是我们这一代青阳干部的历史使命!”

  一番话说得众人热血沸腾。

  “书记说得对!我们不能总跟在别人屁股后面!”

  “就是!这么好的想法,咱们必须干!”

  “孙县长,您给个话!只要您点头,我们发改委第一个冲上去!”

  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了孙志国身上。

  孙志国看着眼前这群打了鸡血一样的下属,又看了看旁边那个气定神闲的周国华,心里五味杂陈。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选择。拒绝,就是跟全县的发展机遇作对,就是跟在场所有人的政绩前途作对。

  他缓缓地吐出一口气,从桌上拿起自己的茶杯,站起身,对着周国华,也对着所有人。

  “书记高瞻远瞩,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他的声音沉稳有力,“政府这边,坚决拥护县委的决定!这个项目,我们政府责无旁贷,一定全力以赴,把它办成、办好!”

  啪啪啪——

  会议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周国华和孙志国的手,在众人面前,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一场潜在的权力风暴,就此消弭于无形,变成了一场“党政同心”的政治样板戏。

  角落里,江澈看着眼前这和谐的一幕,困得几乎睁不开眼。他完全没听清刚才众人激动地讨论了什么,只是机械地在本子上写下“会议气氛热烈”、“与会同志达成高度共识”等套话。

  会议很快就结束了。

  周国华和孙志国并肩走了出去,身后跟着一群亢奋不已的副县长和局长,他们围在一起,激烈地讨论着“碳指标”、“交易平台”、“政策扶持”等江澈完全听不懂的词汇,一个个像是要去炸碉堡一样,斗志昂扬。

  转眼间,偌大的会议室就空了下来。

  江澈打了个哈欠,揉了揉发酸的眼睛,慢吞吞地收拾着自己的笔记本和水杯,准备开溜回家,投向自己心爱的大床的怀抱。

  他看着那群领导干部远去的、打了鸡血一样的背影,满脸都是问号。

  什么情况?不就是林场那点破事吗?怎么一个个都跟中了五百万一样?

  碳?什么碳?烧烤摊的木炭吗?

  他茫然地摇了摇头,完全无法理解这些人的兴奋点。

  就在他拎着包,准备走出会议室的时候,刚才给周国华让座的那位常务副县长,正好从外面折返回来,似乎是忘了拿东西。

  他路过江澈身边,脚步顿了顿,用一种极其复杂的眼神看着他,既有佩服,又有感慨,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敬畏。

  他抬起手,重重地在江澈的肩膀上拍了拍。

  “小江,了不起。”

  江澈被拍得一个趔趄,茫然地看着他:“啊?”

  常务副县长摇了摇头,压低了声音,语气里充满了赞叹:“一句梦话,盘活了全县的棋。这本事,我们这些老家伙,学不来啊。”

  说完,他拿起自己的水杯,意味深长地笑了笑,转身走了。

  只留下江澈一个人,傻傻地站在空无一人的会议室里。

  梦话?

  盘活了全县的棋?

  他的大脑像一台卡壳的旧电脑,艰难地运转着,昨晚那个模糊的、关于“卖空气”的梦境片段,开始一点点变得清晰……

  他脸上的表情,从茫然,到困惑,再到惊骇,最后,彻底凝固成一尊风中的雕塑。

  江澈的嘴巴,无意识地张开,一个微弱的、带着颤音的问题,从喉咙里挤了出来。

  “我刚刚……说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