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一份报告,两个版本,深夜里的乾坤大挪移!-《官场:我真不想当卷王!》

  第195章:一份报告,两个版本,深夜里的乾坤大挪移!

  冷汗,是从后颈的衣领里,一滴一滴渗出来的,冰冷,黏腻。

  江澈维持着站立的姿势,手指还捏着那几页尚有余温的打印纸,但整个人仿佛被一盆冰水从头浇到脚,从里到外都凉透了。

  他眼前的报告,字字珠玑,气势如虹,是他熬了半宿的心血结晶。可在【危机预感】带来的那股寒意笼罩下,这不再是一份功劳,而是一封递给阎王的投名状。

  县长,孙志国。

  这个名字,像一颗被忽略的定时炸弹,在江澈的脑海中轰然炸响。

  他怎么会忘了这个人?

  周国华是县委书记,一把手,负责掌舵全局,主抓党务和人事。而孙志国是县长,政府的一把手,负责具体的行政和经济工作。这是权力结构的基本盘。

  两人搭班子以来,表面上和和气气,但水面下的暗流,江澈这种浸淫官场两世的人,用脚趾头都能感觉到。孙志国年富力强,是从市里空降下来的干部,背景不浅,自然不甘心只当一个执行者。

  而自己这份报告……

  江澈的目光重新落在纸上,每一个字都像在嘲笑他的疏忽。

  《关于成立青阳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探索工作领导小组的建议》。

  组长:县委书记周国华。

  常务副组长:县长孙志国。

  看似把县长放在了第二位,可通篇的行文逻辑,都是以县委为主导,以书记的意志为核心。从提出概念,到制定方略,再到统筹各部门,全是县委大包大揽。县政府和孙志国,在这份报告里,更像是一个高级的施工队长,负责领命干活。

  明天,周国华要在县长办公会上,抛出这份方案。

  在孙志国的地盘上,由县委书记拿出一份由书记秘书起草的、完全由县委主导的经济项目方案,这已经不是工作讨论了,这是政治宣告。

  宣告他孙志国,只需要听从和执行。

  以孙志国的性格,他会怎么想?他会怎么看起草这份报告的自己?

  一个书记身边最受宠的秘书,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甚至已经开始帮着书记,将手伸到政府的地盘里来了。

  一旦这个印象形成,自己就会立刻成为孙志国阵营的眼中钉。周国华能护自己一时,能护自己一世吗?官场之上,风云变幻,今天还是书记眼前的红人,明天可能就是权力斗争中第一个被丢出去平息对方怒火的棋子。

  上一世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江澈感觉自己的心脏在胸腔里沉重地跳动着,一下,又一下,敲打着他的理智。

  不能这样。

  绝对不能把这份报告交上去。

  他快步走回办公桌,将那份报告平摊在桌面上,眼神锐利地在字里行间逡巡。

  重写?时间来不及了。现在已经是凌晨三点半,天亮之前他必须把东西送到书记手里。

  那就只能修改。

  可怎么改?

  直接削弱书记的主导地位,突出县长的作用?周国华看了会怎么想?自己这个秘书,屁股是不是坐歪了?是不是还没等孙志国动手,周国华就先对自己起了疑心?

  两头都不能得罪。

  江澈闭上眼睛,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大脑在极度的疲惫和高度的紧张中,反而进入了一种异常清明的状态。

  他需要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这个死结,然后用一根看不见的线,重新缝合。

  既要让周国华觉得,这是他作为县委书记高瞻远瞩的战略擘画。

  又要让孙志国觉得,这是他作为县长主抓经济工作的天赐良机。

  要把一场潜在的权力冲突,变成一次完美的“党政同心,其利断金”的政治样板戏。

  有了!

  江澈的眼睛猛地睁开,一道精光在眼底一闪而过。

  他想到了一个词:一分为二。

  他抓起红笔,在那份报告的标题上重重地划了一道,然后在旁边写下了一行新的标题:

  《关于构建“党政联动、双轨并行”工作机制,探索我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战略构想》。

  标题一换,整个文件的格局,瞬间就变了。

  不再是县委单方面的“建议”,而是上升到了“党政联动”的高度。

  接着,他没有去动第一、第二部分的内容,那部分是定调子、摆困难的,写得越高越好,越惨越好。

  他的手术刀,精准地落在了第三部分,“另辟蹊径”。

  他将这一整个部分,重新拆分成了两个子项目。

  第一个,他命名为:“青阳县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

  这部分,完全保留了原有的高屋建瓴的风格。强调这是县委的核心职能,是周国华作为“班长”,为青阳未来发展指明方向的战略决断。主要工作内容是: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协调省市各级关系、把握项目政治方向。领导机构,依然是“县委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周国华。

  第二个,他命名为:“国有林场‘林业碳汇’市场化试点项目”。

  这部分,江澈几乎是重新写了一遍。他把所有务虚的、战略性的词汇全部删除,换上了极其务实、具体的经济术语。什么“项目可行性研究”、“商业模式构建”、“投融资方案设计”、“交易市场对接”……每一个词,都直指经济项目的核心。而这个项目的实施主体,他明确地写道:“建议由县政府牵头,成立项目执行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政府大楼。”

  至于这个办公室的主任是谁,他没写。但办公室设在县政府,由县政府牵头,答案已经不言而喻。

  一个战略,一个项目。

  一个务虚,一个务实。

  一个归党,一个归政。

  书记掌舵,把握方向,这是“功”。

  县长操盘,落地执行,这是“绩”。

  江澈将报告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意。

  这份修改后的报告,像一个精巧的太极图。周国华和孙志国,就是那黑白两色的鱼眼。看似分割,实则互为根基,共同构成了一个圆融自洽的整体。周国华拿到了他想要的政治高度和决策权,孙志国也得到了他渴望的经济主导权和实实在在的项目。

  谁看了,都只会觉得舒服,只会觉得这个方案考虑得太周全了。

  至于他江澈?他只是一个完美地领会了“党政分工”精神、并且将其呈现在纸面上的小秘书而已。

  他迅速地将修改后的内容输入电脑,每一个字都反复斟酌,确保用词的精准和平衡。当他敲下最后一个字时,窗外的天际,已经泛起了一抹鱼肚白。

  新的一天,快要来了。

  江澈长长地吐出一口浊气,感觉身体像是被抽空了一样。他将新版本打印出来,整齐地放进一个崭新的牛皮纸文件袋里。

  然后,他拿起了桌上那份被红笔划得面目全非的旧版本。

  按照惯例,这种作废的草稿,应该立刻送进碎纸机,不留半点痕迹。

  可就在他的手即将触碰到碎纸机开关的那一刻,他停住了。

  一个更大胆,也更疯狂的念头,像一颗魔鬼的种子,在他疲惫不堪的脑海里悄然发芽。

  这份旧的报告,写满了“县委主导”的野心,是孙志国最不愿看到的东西。

  如果……如果这份报告,不经意地,“泄露”了出去,被孙志国或者他身边的人看到,会怎么样?

  孙志国会看到周国华和自己这个秘书最初的“真实想法”,然后,当他再看到那份完美的、党政联动的最终版本时,他会作何感想?

  他会觉得,是自己和周国华在最后关头,意识到了问题,主动做出了妥协和让步。他会觉得,自己在这场无声的博弈中,不战而胜。

  而他江澈,也会从一个“恃才傲物、企图越界的书记秘书”,变成一个“虽然年轻但最终懂得顾全大局、尊重政府工作的聪明人”。

  一退,一进。

  其中的政治意味,天差地别。

  这个念头只在江澈的脑海里盘旋了一秒,就被他自己强行掐灭了。

  太险了。

  玩火者必自焚。这种小伎俩,一旦被识破,后果不堪设想。他现在只想安稳,不想再节外生枝。

  “算了,安分点好。”

  江澈低声自语,将那份旧稿,毫不犹豫地塞进了碎纸机。看着那些承载着野心和风险的字句变成一堆毫无意义的纸屑,他才感觉心安了一些。

  他拿起那份最终版的报告,看了看手表,指针已经指向了清晨五点半。

  县长办公会是八点半开始。他必须在这之前,让周国华看到这份报告,并且让书记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其中的精妙之处。

  不能再等了。

  江澈顾不上洗把脸,也顾不上那几乎要断掉的腰,抓起外套,拎着那个决定着青阳县未来走向的文件袋,快步走出了办公室。

  清晨的县委大院,寂静无人,空气清冽得像冰。他走在空旷的甬路上,晨曦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他没有回家,而是径直走向了县委家属院的方向。

  他必须抢在所有人之前,将这份报告,亲手交到周国华手上。他甚至已经想好了说辞:“书记,我昨晚想了一夜,觉得最初的思路还是有些偏颇,没有充分考虑到政府方面的工作积极性,所以连夜做了调整……”

  这样,既能点出自己的功劳,又能显得谦虚谨慎,顾全大局。

  完美。

  江澈加快了脚步,心中那块大石终于落了地。

  然而,就在他即将走出县委大院门口的时候,一辆黑色的桑塔纳,悄无声息地从他身后的黑暗中滑了出来,车灯没有开,只是借着路灯的光,缓缓停在了他的身边。

  车窗降下,露出一张江澈绝不陌生的脸。

  是县长孙志国的司机,小李。

  小李脸上带着职业化的微笑,语气却带着一种不容拒绝的客气。

  “江科长,这么早啊。孙县长说,知道您昨晚辛苦了,让我过来接您,顺便请您去吃个早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