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东林区的复杂局面,一个烂摊子等着他!-《官场影帝:我靠演技平步青云》

  从市委大楼出来,秋日午后的阳光照在身上,却没有带来多少暖意。陆远手里捏着那份薄薄的任命文件,感觉到的却是沉甸甸的,足以压弯脊梁的重量。

  赵立冬书记最后那句“看看你这把刀,到底有多锋利”,还在耳边回响。

  这不是一句期许,而是一句警告。也是一道考题。

  东林区,他要去的地方,不是一片可以肆意挥洒蓝图的白纸,而是一块浸透了人情世故、利益纠葛的硬木,上面刻满了密密麻麻、盘根错节的纹路。而孙德海,就是这块硬木上,最老、最深的那一道刻痕。

  “不去区政府,先在区里转转。”陆远对司机小陈说。

  小陈是市府办的老司机,闻言愣了一下,但还是迅速地点了点头,方向盘一转,驶离了通往区委区政府的主干道。

  车窗外的景象,仿佛一部快放的电影,从宽阔整洁的市中心,迅速切换到了另一个世界。

  如果说陆远亲手打造的新工业园区是南江市光鲜亮丽的“面子”,那东林区,就是这座城市藏在华服之下,打着补丁、甚至有些破败的“里子”。

  道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窄,两旁的楼房也越来越密集,楼体外墙上,水渍、油烟和岁月留下的斑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灰蒙蒙的色调。楼与楼之间的距离近得吓人,仿佛一伸手就能从自家的窗户,和对面楼里的邻居握手,这就是本地人戏称的“握手楼”。

  天空被无数私搭乱建的电线、网线、电话线切割成一块块不规则的几何图形,像一张巨大而杂乱的蛛网,将这片老城笼罩其中。

  车辆的速度不得不慢下来,因为路边的小摊已经肆无忌惮地摆到了马路上。卖水果的、卖盗版碟的、支个小马扎给人算命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小孩子的哭闹声混杂在一起,充满了生猛而混乱的烟火气。

  车子在一个路口被堵住了。前面,一个骑着电动三轮车卖烤红薯的大爷,和一辆试图挤进小区的宝马车主吵了起来。车主是个戴着粗金链子的壮汉,指着大爷的鼻子破口大骂。大爷也不示弱,操起屁股底下的马扎,一副要拼命的架势。周围迅速围上了一圈看热闹的,却没有一个人上前拉架,反而兴致勃勃地评头论足。

  “又是张屠户家的那个混小子,仗着他舅是街道办的,天天横冲直撞。”

  “那卖红薯的老李头也是个犟骨头,上次就跟人干过一架。”

  小陈有些紧张地回头看了看陆远,生怕新领导对东林区的第一印象就如此糟糕。

  陆远却只是静静地看着,脸上没什么表情。

  他知道,这就是东林区。这里有最真实的人间百态,也有最尖锐的社会矛盾。每一声争吵背后,可能都牵扯着一张不大不小的关系网;每一个违章的小摊,都可能是一个家庭的全部生计。在这里,道理有时候没用,拳头和关系才好使。

  这就是他的新战场。

  半个小时后,黑色的奥迪车终于停在了东林区区委区政府的大院门口。一栋典型的八十年代苏式建筑,方方正正,灰色的水刷石墙面,显得庄重而压抑。

  陆远走下车,区政府办主任钱学明已经带着几个人在台阶下等候。钱学明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脸上挂着职业化的、恰到好处的微笑。

  “陆区长,欢迎您来东林区指导工作!一路辛苦了!”钱学明热情地伸出双手。

  “学明主任客气了,以后要多向你们这些老同志学习。”陆远和他握了握手,目光扫过他身后的几位科长。

  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欢迎的热情,但陆远能从他们一闪而过的眼神里,读出更复杂的东西——好奇、审视,还有一丝深藏的、对一个“外来者”的疏离。

  区长办公室在三楼,面积很大,但陈设已经有些老旧。红木办公桌上有一层薄薄的灰尘,显然有段时间没人用了。钱学明有些尴尬地解释:“前任的周区长走得急,这办公室一直空着,没来得及好好打扫,我马上叫人……”

  “不用了,挺好的。”陆远打断他,走到巨大的办公桌后,将公文包放下。

  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