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市委书记的推荐,省委组织部的考察!-《官场影帝:我靠演技平步青云》

  那部红色电话机里传来的声音,仿佛带着一种特殊的电磁波,瞬间改变了赵立冬办公室里的磁场。

  刚刚还因宏图得展而轻松热烈的空气,陡然间变得庄重而肃穆。

  赵立冬放下电话,那只骨节分明的手在红色的机身上停留了片刻,似乎在吸收消化刚才那个消息的重量。他转过身,看向陆远的眼神,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复杂。那里面有欣慰,有期许,但更多的是一种即将目送弟子上考场的凝重。

  “省委组织部,干部二处。”赵立冬的声音低沉了半分,“一个小时后到南江。下来一个考察组,专门为你。”

  专门为你。

  这四个字,在官场里的分量,千钧之重。

  它意味着,这不是一次常规的巡视,也不是年终的考核,而是一次目标明确、程序严谨的“提拔前审查”。陆远的名字,已经从赵立冬的推荐信里,跳到了省委大佬的办公桌上,并且通过了初审,进入了实质性的考察阶段。

  陆远心中微微一凛。

  【官场大影帝系统】的界面在他眼前无声地展开。

  【新剧本已解锁:《通往省城的阶梯》】

  【剧本类型:正剧/职场考核】

  【核心任务:完美通过省委组织部的全面考察,获得无可挑剔的评价。】

  【当前场景:风暴前夜】

  【关键人物(即将登场):考察组组长——王立山(省委组织部干部二处处长,人称‘王阎王’,以铁面无私、眼光毒辣着称)】

  王阎王……

  陆远看着这个绰号,嘴角不自觉地牵动了一下。看来,这次的“主考官”,不是个善茬。

  “我给你写的推荐信里,把你这一年在南江干的事,原原本本地写了上去。”赵立冬走到办公桌后,重新坐下,示意陆远也坐。他的语气恢复了平日的沉稳,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在风暴来临前,为即将独自出海的年轻水手做最后的叮嘱。

  “破僵尸企业的局,解银行坏账的套,平工人围堵的险,绘新园区的话,还有……从金融市场‘借’来五百亿的钱。”赵立冬每说一件,指节就在桌上轻轻叩击一下,仿佛在为陆远的功劳簿,一笔一画地盖上确认的印章。

  “这些事,单拎出来一件,都够一个干部吹半辈子牛了。你用一年,全干完了。所以,省里有这个反应,不奇怪。”

  “但是,”赵立冬话锋一转,眼神变得锐利起来,“政绩是政绩,人是人。考察组要看的,不只是你会不会干事,更是要看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你的家庭背景,你的社会关系,你的性格品行,甚至你平时爱跟什么人吃饭,都会成为他们评价你的依据。”

  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斟酌用词。

  “所以,接下来的几天,你什么都不用做,也什么都不要做。就做你平时的自己。”赵立冬看着陆远,一字一句地说道,“你不需要扮演任何人。因为你这一年所做的一切,已经为你塑造了最好的角色——一个想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的年轻干部。这就够了。”

  陆远心中微动。

  赵书记这番话,看似是让他“做自己”,实则是在点拨他,考察组面前,任何多余的“表演”,都可能弄巧成拙。最稳妥的,就是呈现出与政绩相符的、朴实而强大的形象。

  “我明白了,书记。”陆远点了点头。

  “去吧,回你办公室,该干嘛干嘛。记住,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你连几千工人都敢一个人去面对,一个考察组,没什么好怕的。”赵立冬摆了摆手。

  陆远站起身,对着赵立冬深深鞠了一躬,然后转身离开了办公室。

  当办公室的门关上,赵立冬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身体靠在椅背上,脸上露出一丝苦笑。嘴上说得轻松,但他心里比谁都清楚,组织部的考察,有时候比面对几千工人还要凶险。工人要的只是一个说法,一个饭碗。而考察组要看的,是你的灵魂。

  ……

  省委组织部要派考察组来南江,并且是专为陆远而来的消息,像一阵风,在短短一个小时内,吹遍了市委大院的每一个角落。

  政策研究室的主任办公室里,主任正拿着一个紫砂壶,小心翼翼地给一盆兰花浇水。当秘书把这个消息告诉他时,他手一抖,壶里的水差点全浇在花盆外面。

  “什么?省委组织部?为小陆来的?”他瞪大了眼睛,随即脸上绽放出一阵狂喜的红光。

  他猛地放下水壶,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嘴里念念有词:“我就说!我就说!我老早就看出来小陆不是池中之物!想当初,他那份报告交上来,我就知道,这小子要一飞冲天!是我,是我顶住了压力,把报告给赵书记送上去的嘛!”

  秘书在一旁低着头,拼命忍着笑。他可记得清清楚楚,当初主任是怎样吓得手都发抖,勒令陆远重写的。

  而此刻,吴建国,那位已经被调去分管文教卫体的副市长,正坐在他那间冷清的办公室里。他面前的文件,是关于全市中小学秋季运动会的筹备方案,他已经看了半个小时,一个字都没看进去。

  当他的秘书推门进来,用一种近乎耳语的声音,将那个消息告诉他时。

  吴建国没有任何反应,他只是静静地坐着,目光失焦地看着窗外。过了很久,他才缓缓地抬起手,拿起桌上一支许久未用的钢笔,想在文件上批两个字。

  可那支笔,在他微微颤抖的手中,却怎么也写不出一个完整的笔画。最终,一滴墨水,从笔尖落下,在“运动会”三个字上,晕开了一团触目惊心的黑。

  他完了。

  从陆远被省里考察的那一刻起,他就被钉在了南江市官场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了一个天才崛起之路上一块微不足道的、被踩得粉碎的绊脚石。

  下午两点。

  一辆黑色的考斯特中巴车,没有挂任何特殊牌照,悄无声息地驶入了市委大院。车门打开,走下来五个人。

  为首的是一个年近六旬的男人,身材清瘦,穿着一身半旧的深色夹克,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但鬓角已经花白。他脸上没什么表情,一双眼睛却像鹰隼一样,锐利地扫视着周围的环境。

  他就是王立山,省委组织部干部二处处长,官场中人闻之色变的“王阎王”。

  赵立冬和市委几位主要领导,早已等在楼下。

  “王处长,一路辛苦。”赵立冬迎上去,热情地握手。

  “不辛苦,职责所在。”王立山的声音和他的人一样,干脆,没有半点客套的水分,“立冬书记,我们时间紧,就不搞那些虚的了。找个小会议室,我们先碰个头,宣布一下考察纪律和流程。”

  他的目光,在迎接的队伍里扫了一圈,似乎在寻找什么。

  在市委三号会议室,那个陆远曾经运筹帷幄的地方,考察组和南江市委领导班子开了个短会。

  王立山开门见山:“根据省委的指示,我们这次来,主要是对市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陆远同志,进行一次全面的干部考察。考察将分为个别谈话、查阅资料、实地走访、民主测评等几个环节。希望南江市委能够全力配合,也请各位同志能够本着对D负责、对同志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

  “我强调一点,在考察期间,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考察组的工作。更不允许任何人,找陆远同志本人,或者找我们考察组的成员,说情、打招呼。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

  王阎王的名头,果然名不虚传。这还没开始,下马威就已经给足了。

  碰头会结束后,王立山对赵立冬说:“立冬书记,我们想先跟陆远同志本人聊一聊。麻烦你安排一下。”

  “没问题。”赵立冬点了点头,对身边的秘书长陈平使了个眼色。

  很快,陆远就被通知到了市委招待所的一间小会议室。

  他推门进去的时候,考察组的五个人都已经在了。王立山坐在主位,其他四人分坐两侧,正在翻看一摞厚厚的材料,那上面,全是关于陆远这一年来的所有资料。

  整个房间里,只听得见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陆远走进去,对着五人鞠了一躬:“王处长,各位领导,你们好。我是陆远。”

  王立山抬起头,那双锐利的眼睛,第一次正式地、近距离地打量着眼前这个年轻人。

  很年轻,比照片上显得还要年轻。气质干净,眼神沉静,没有初出茅庐的怯懦,也没有少年得志的张扬,像一池深潭,看不出深浅。

  “坐吧。”王立山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陆远安静地坐下,腰背挺直,双手放在膝上。

  王立山没有立刻开始提问,他就那么静静地看着陆远,足足看了一分钟。那是一种无声的审视,一种精神上的压力测试。寻常的年轻干部,在这种目光下,恐怕早已如坐针毡,冷汗直流。

  但陆远,只是平静地与他对视,目光坦然。

  终于,王立山收回了目光,他拿起桌上的一份文件,淡淡地开口。

  “陆远同志,我们这次来,是组织上对你的一次全面了解。希望你能放松心态,如实回答我们的问题。”

  他的开场白,标准得像教科书。

  然后,他抬起眼,问出了第一个,也是让陆远心中微微一沉的问题。

  “我们查了你的档案。你是戏剧学院毕业的,主修的是表演。一个学表演的,怎么会想到来考公务员?又怎么会在官场里,做得风生水起?”

  这个问题,极其刁钻。

  它看似在问履历,实则在问动机。更深层的潜台词是:你是不是把官场,也当成了一个表演的舞台?你所做的这一切,有多少是真情实感,又有多少,是你的“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