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前线危机-《知不可忽骤得》

  就在朝中争论不休时,西北前线的战况急转直下。

  李继隆率军五万,日夜兼程赶往西北。

  但当他到达前线时,发现情况比想象的还要糟糕。

  一个斥候飞马而来,李将军,西夏军队已经攻破了延州,正在向鄜州推进。

  什么?李继隆大惊,延州怎么会这么快就失守了?

  守将弃城而逃。斥候道,据说是西夏军队来势凶猛,守将害怕,不战而退。

  混账!李继隆怒不可遏。

  但现在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而是要尽快稳住战局。

  传令,全军加速前进,务必在西夏军队攻破鄜州之前赶到。

  大军继续前进,终于在鄜州城外追上了西夏军队。

  李继隆勒马停下,望着对面黑压压的西夏大军,心中一沉。

  西夏军队的人数,远远超过情报中的十万,至少有十五万。

  而且看阵型,训练有素,绝非乌合之众。

  这是一场硬仗。他对副将说。

  李将军,我们要不要先退守,等待援军?副将建议。

  不行。李继隆摇头,若是退了,鄜州就保不住了。鄜州一失,西夏军队就能长驱直入,直逼关中。

  那我们只有五万人,怎么打?

  用计。李继隆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西夏军队虽多,但拉得很长。我们可以利用地形,分割包围,各个击破。

  传令,全军布阵!

  大宋军队开始布阵,李继隆亲自指挥,将五万人分成几个部分,利用鄜州周围的山地,设下埋伏。

  西夏军队见大宋军队人数不多,不以为意,大举进攻。

  但刚进入山谷,就遭到了埋伏。

  放箭!

  漫天箭雨射向西夏军队,顿时死伤无数。

  西夏军队大乱,想要后退,却发现退路已经被切断。

  李继隆率军冲杀,如虎入羊群。

  这一战,大宋军队以少胜多,击溃了西夏的先锋部队,斩首三千,俘虏五千。

  捷报传回京城,朝野震动。

  皇帝大喜,李继隆不愧是名将,果然厉害。

  陛下,这只是小胜。苏明远却很冷静,西夏的主力还没有投入。真正的大战,还在后面。

  苏爱卿说得对。皇帝点头,不能掉以轻心。

  但这场小胜,至少暂时稳住了局面。

  朝中那些弹劾苏明远的声音,也弱了一些。

  然而,好景不长。

  三天后,又有急报传来——西夏主力十万大军,在西夏国主李继迁的亲自率领下,从另一路杀来。

  这次,他们的目标直指大宋的粮道。

  一旦粮道被切断,李继隆的五万大军,就会陷入绝境。

  该死!苏明远看完急报,脸色铁青。

  李继迁这是要置李继隆于死地啊。

  大人,要不要派援军?李安问。

  来不及了。苏明远摇头,从京城到西北,至少要半个月。等援军到了,黄花菜都凉了。

  那怎么办?

  苏明远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大脑飞速运转。

  忽然,他停下脚步,眼睛一亮。

  有了!

  什么办法?

  派人去联络党项的反对派。苏明远道,西夏内部不是铁板一块,有很多部族对李继迁不满。我们可以利用他们,在西夏后方制造混乱。

  这……行吗?

  死马当活马医。苏明远道,现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他立即写了一封密信,派最快的信使送往西北,同时派人联络西夏内部的反对势力。

  但就在他忙着应对战事时,朝中又出事了。

  有人检举,说苏明远在推行改革时,中饱私囊,贪污了数万贯银两。

  这个指控,来得正是时候——在苏明远焦头烂额,无暇他顾的时候。

  大人,这分明是栽赃陷害!李安气愤道。

  我知道。苏明远冷静道,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证明自己的清白。

  账目都在,可以核查啊。

  核查需要时间。苏明远道,而对方就是要利用这个时间,让谣言发酵,毁掉我的名声。

  那怎么办?

  先不管它。苏明远果断道,现在最重要的是西北战事。只要战事胜利,这些指控自然不攻自破。

  若是战事失利呢?

  那我就完了。苏明远苦笑,不过,既然已经走到这一步,我也没有退路了。

  他在纸上写下几个字:置之死地而后生。

  这是他现在唯一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