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决意出访-《知不可忽骤得》

  送走大食使团后的第三天,苏明远在三司衙门批阅文书时,看到了一份来自地方的税赋报告。

  报告写得很漂亮——本县今岁风调雨顺,秋收丰登,百姓安居乐业,钱粮如期征缴,民间无有怨言……

  苏明远盯着这些字,忽然想起了当年自己在故乡看到的景象——那些为交不起税而卖儿卖女的百姓,那些被衙役追打的老农,那些破败不堪的村庄。

  这份报告,和真实情况相差多远?

  他放下笔,走到窗前。冬日的阳光洒在三司衙门的庭院里,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祥和。

  但他知道,在这平静的表面下,隐藏着多少苦难。

  大人。李安轻声道,您今日似乎心事重重?

  李安,你说,我们这些坐在衙门里的官员,能有多少机会真正了解民间疾苦?苏明远忽然问。

  李安一愣:大人这话……

  你看这些报告。苏明远指着案头的文书,个个都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可真实情况如何?我们坐在这里,永远只能看到地方官想让我们看到的东西。

  大人的意思是……

  我想出去走走。苏明远说道,不是那种前呼后拥的巡查,而是真正的微服私访,像个普通百姓一样,去看看京城的街头巷尾,去听听老百姓的心里话。

  李安有些担忧:大人,这恐怕不妥。您现在身份特殊,若是出了什么意外……

  正因为身份特殊,才更要去。苏明远打断他,你想想,我上次微服出访故乡时,发现了多少问题?那些问题,在正式的奏章里是看不到的。

  他顿了顿,而且,最近朝中局势复杂,我与三皇子的关系已经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正好借这个机会避避风头,也让自己清醒清醒。

  李安明白了,大人这是要暂时退出储位之争的漩涡。

  那大人打算何时出去?如何安排?

  就今天下午。苏明远果断道,你去准备两套普通百姓的衣服,要旧一点的,别太新。再准备些碎银子,但不要太多,免得引人注目。

  只有我陪大人去吗?

  你和王忠,就我们三个人。苏明远道,人多了反而不方便。记住,从现在开始,不要叫我大人,就叫我苏公子。

  是,苏公子。

  午后,苏明远换上了一身旧青衫,头上戴着普通的儒巾,腰间只系着一根布带。李安和王忠也都换上了仆役的装束。

  三人从府中的侧门悄悄出去,没有惊动任何人。

  去哪里?王忠问。

  先去东市看看。苏明远道,那里是平民百姓聚集的地方,最能看到真实的民生。

  三人沿着街道往东走。越往东,街道越窄,房屋越破旧。繁华的西市与权贵聚居的内城,与这里仿佛是两个世界。

  东市是京城最大的平民市场,各种小摊小贩云集于此。卖菜的、卖肉的、卖布的、修鞋的、补锅的……各行各业的人都有。

  但现在是冬天,生意并不好。许多摊位前冷冷清清,摊主们缩着脖子,在寒风中等待顾客。

  苏明远走进一家茶铺,要了三碗粗茶,坐下来观察周围的情况。

  茶铺里坐着十几个人,有脚夫、有小贩、有手艺人,都是些靠卖力气吃饭的底层百姓。

  哎,今年这日子是越来越难过了。一个瘦削的中年人叹气道。

  可不是嘛。旁边一个老者接话,我在东市卖了三十年菜,从没见过今年这么难卖的。百姓手里都没钱,能省一文是一文。

  你说百姓手里没钱,可朝廷的税却一年比一年重。那中年人压低声音,我一个做小买卖的,光是各种税钱,一年就要交十几贯。这还不算衙门里那些差役要的茶水钱辛苦费

  老者连忙制止,小声点,让人听到可不好。

  怕什么?中年人不满道,我们又没说假话。咱们老百姓辛辛苦苦挣的钱,一大半都让那些当官的搜刮去了。

  苏明远端着茶碗,默默听着。

  这些话,在正式的场合是绝对听不到的。没有人会在官员面前说这些,但在这样的小茶铺里,在认为没有外人的情况下,百姓才会说出心里话。

  我儿子前些日子去县衙办个户籍,光是给小吏的好处费就花了五百文。另一个人加入了抱怨,名义上是免费办理,可不给钱,人家就拖着不办。给少了,还要看你脸色。

  唉,这已经算好的了。老者又叹气,隔壁王家,因为欠了三贯钱的税,被衙役抓去,打了二十板子。现在还躺在床上起不来呢。

  才三贯钱就打人?有人惊呼。

  不打不行啊。老者道,县衙有任务,必须按时收齐税钱。收不上来,县令要受罚,那些差役也得挨板子。所以他们就拿百姓撒气。

  苏明远听得心中沉重。

  这些事情,都是小事,不会出现在奏章里,不会引起朝廷的注意。但正是这些小事,构成了百姓日常生活的苦难。

  他想起自己推行的税赋改革,本意是减轻百姓负担。可从这些百姓的话里,他听不出改革带来了什么实质性的改善。

  是改革力度不够?还是执行过程中出了问题?

  苏公子。李安小声道,听到了吗?

  苏明远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他们又在茶铺里坐了一会儿,听到了更多的抱怨——有抱怨物价太高的,有抱怨找不到工作的,有抱怨官府办事不公的……

  每一句抱怨,都反映着真实的民生问题。

  离开茶铺,三人继续在东市闲逛。

  他们看到一个卖菜的老妇,守着几筐菜,从早上守到下午,却只卖出去了一小半。

  他们看到一个补鞋匠,手冻得通红,却还在坚持工作,因为今天如果不多接几单生意,一家老小就要挨饿。

  他们看到一群衣衫褴褛的孩子,在街角乞讨,看到路人走过时,会拉住人家的衣角,用可怜的眼神乞求施舍。

  这些场景,让苏明远想起了自己刚穿越到这个世界时的情形。那时的他,也是一个穷困的书生,体会过饥寒交迫的滋味。

  但随着他的地位越来越高,他离这些真实的苦难也越来越远。

  他住在宽敞的府邸里,吃着精美的食物,穿着华贵的衣服,身边总是环绕着恭敬的下属和谄媚的访客。

  他几乎忘记了,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人,在为了一日三餐而挣扎。

  苏公子,天色不早了。王忠提醒道,咱们是回去,还是……

  不回。苏明远摇头,今天我们就住在外面。李安,去找一家普通的客栈。

  他们找了一家看起来很普通的客栈,要了三间下等房,每间房只要五十文钱一晚。

  房间很简陋,床板硬邦邦的,被子薄薄的,还有一股霉味。

  但苏明远没有抱怨。他要体验普通百姓的生活,这样的条件,已经算是不错的了。还有更多的人,连客栈都住不起,只能在街头巷尾找个避风的角落过夜。

  晚上,三人在客栈的食堂吃饭。

  食堂里挤满了人,有商贩、有脚夫、有过路的旅客。大家吃的都是简单的饭菜——一碗粗米饭,一碟咸菜,偶尔能有一碟豆腐或者青菜就算不错了。

  苏明远要了三份这样的饭菜,坐在角落里慢慢吃。

  粗米饭很硬,不像府里的细米饭那么松软;咸菜很咸,齁得嗓子发涩;豆腐倒是新鲜的,但只放了一点盐,没有任何其他调料。

  但他吃得很认真。他要记住这种味道,记住普通百姓每天吃的是什么。

  旁边桌上,几个脚夫正在聊天。

  明天还要去城外运货,这大冷天的,可真是受罪。

  没办法啊,不干活就没钱。我家里还有老娘和两个孩子要养。

  你说咱们这么辛苦,一天也就能挣个百十文钱。可那些当官的,一顿饭就能花咱们一个月的工钱。

  别说了,认命吧。谁让咱们生下来就是这个命?

  苏明远听着这些话,心中五味杂陈。

  他想说,其实可以改变的。只要制度更合理,只要官员更清廉,只要社会更公平,这些辛苦的劳动者就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但他也知道,改变谈何容易。

  他已经推行了税赋改革,已经建立了监察制度,已经惩治了一批贪官污吏。

  可是从今天看到的情况来看,似乎改变并不大。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吃完饭,苏明远回到房间,在昏暗的油灯下,他拿出纸笔,开始记录今天的所见所闻。

  今日微服出访,于东市见闻颇多。百姓生活艰难,税赋沉重,官吏盘剥,民不聊生……

  他一边写一边思考。

  明天,他要继续走访,要看得更深,要了解得更透彻。

  只有真正了解了问题所在,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窗外,寒风呼啸,传来远处的犬吠声。

  这座繁华的京城,在夜色中渐渐安静下来。

  但苏明远知道,在这看似平静的夜色下,有多少人在为生计发愁,有多少人在为明天的饭食担忧。

  他握紧了笔,在纸上写下最后一句话:

  吾虽身居高位,但不能忘记民间疾苦。唯有深入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唯有真心为民,才能不负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