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铸剑-《谁家读博士在地下室啊?》

  时间,进入了“铸剑”纪元。

  “新地平线”公司,以一种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方式,展现了它的“财大气粗”。

  在第二笔,来自“领航者”专项的、数额庞大到足以让任何一家上市公司都为之侧目的研发经费到账之后。

  公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他们所在的、这栋名为“科创之光”的甲级写字楼,剩下的所有楼层全部都租了下来。

  紧接着,一场由战略支援部队的专业工程兵,亲自操刀的“军用级”改造工程,便在这栋位于城市中心的写字楼里,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从第十层到第十八层,所有的非承重墙被全部打通,改造成了一个个拥有独立供电、超净环境、以及最高安防等级的、现代化的实验室和中试车间。

  整栋大楼的外部也加装了最先进的信号屏蔽和反侦察系统。

  从外面看这里,依旧是一栋平平无奇的写字楼。

  但实际上它,已经变成了一座戒备森严的、垂直的“科学堡垒”。

  “铸剑联合攻关团队”,正式入驻。

  一场,围绕着“创世”机器的、史无前例的工程会战,拉开了序幕。

  林浩,作为总设计师,几乎是把家,都搬到了这座“堡垒”的顶层。

  他每天的工作,就是,不断地,与来自声学、光学、控制、自动化等,各个领域的专家,进行最高强度的“头脑风暴”,确保,他那个“四位一体”的宏伟构想,在每一个工程细节上,都能得到,最完美的实现。

  ……

  声学组,由钱理全院士,亲自挂帅。

  他们的任务,是打造“创世”机器的“心脏”——那套,总功率超过150千瓦的“三维亥姆霍兹共振声场系统”。

  这是整个工程中,最颠覆、也最艰难的一环。

  “传统的换能器,不行。pZt陶瓷的‘居里温度’太低,功率一上来,自己就先‘退极化’了。”

  在第一次技术方案评审会上,钱院士,就直接否定了,所有的常规方案。

  “我们的方向,只有一个。”他在白板上,写下了一个化学式——pmN-pt。

  “铌镁酸铅-钛酸铅,弛豫铁电单晶。”

  “它的‘压电系数’,是pZt陶瓷的五到八倍。‘机电耦合系数’,超过百分之九十。更重要的是,它的‘居里温度’,远高于pZt。这是唯一能,承载我们所需功率密度的材料。”

  方向虽然明确。

  但工程上的困难,却是巨大的。

  如何将脆弱的、只有几百微米厚的单晶薄膜,与驱动电路,进行完美的键合?

  如何设计出一个,能够让一万个独立的换能器单元,在2.48兆赫兹的超高频率下,实现‘小于0.1微秒’同步误差的……驱动阵列?

  整个声学组,几乎是把自己,锁在了超净实验室里。

  经过了无数次的、失败的尝试。

  最终他们从半导体工业的“硅基mEmS”工艺中,获得了灵感。

  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套“单晶薄膜转移与微声腔蚀刻”相结合的全新工艺。

  成功地,将一块块,脆弱的单晶,变成了一个个,坚固而又高效的、微型的“声学引擎”。

  当第一块,由一百个换能器单元组成的、巴掌大小的验证阵列,被成功点亮。

  并在测试仪器上,爆发出,远超设计指标的、稳定而又澎湃的声场能量时。

  整个声学实验室,都沸腾了。

  “心脏”的“心肌细胞”,被成功制造了出来。

  ……

  光学组,则是由雷鸣,这位充满了激情和创造力的“技术鬼才”,全权负责。

  他们的目标,是“创世”机器的“眼睛”——那套需要实现“10飞秒”以内同步控制的、大功率激光器阵列。

  “10飞秒,是什么概念?”

  在第一次面对自己团队那些,国内最顶尖的激光工程师时,雷鸣是这样说的。

  “光,在一秒钟内,可以绕地球跑七圈半。而10飞秒,就是光,仅仅,走了三微米的距离。”

  “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我们阵列中的,每一束激光,在跨越数米的距离,经过数十个光学元件的反射和折射之后,最终,到达目标点的时间误差都不能超过……三微米!”

  这是一个,听起来就让人感到绝望的指标。

  常规的,基于电子信号的同步控制方案,在这里完全失效了。因为,电信号本身的传输抖动,就已经远远超过了10飞秒。

  雷鸣带领着他的团队,走上了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道路。

  “既然,电子,不够快。那么我们就用,比电子更快的东西,来解决问题。”

  他提出了一个,极其大胆的构想——“全光路同步”。

  他们,放弃了所有的电子触发器。

  而是从一台,作为“主时钟”的、最稳定的“锁模激光器”中,分出了一束极其微弱的“种子光”。

  然后利用,一系列最新开发出的“非线性光学晶体”,将这束“种子光”,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

  最终分裂成,数千束在光路长度上,完全一致的、拥有“零延迟”特性的……同步信号!

  再用这些,纯粹的“光信号”,去作为整个激光器阵列的……“起跑发令枪”!

  这是一套,充满了天才般想象力的、艺术品般的方案。

  当他们最终,在光学测试平台上,看到那数千束激光,以一种,近乎完美的、绝对同步的姿态,同时,轰击在靶点上时。

  即便是,一向冷静的雷鸣,也忍不住,用力地挥了一下拳头。

  “眼睛”的“视网膜”,也成了。

  ……

  而在声学组和光学组,进行硬件攻关的同时。

  以高翔、秦峰、徐涛为首的软件和控制团队,则在进行着,另一场,同样艰苦卓绝的“会战”。

  他们要为这台,即将诞生的“钢铁巨兽”,注入灵魂。

  要编写出,那个,连接着“大脑”、“心脏”、“眼睛”的,最复杂的“神经系统”。

  高翔和秦峰,将“神威之心”,推演出的那个,庞大的理论模型,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工程化”重构。

  他们将模型中,那些过于理论化、计算量巨大的部分,用一种更高效的、基于物理规律的“近似算法”,进行了替换。

  在保证了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计算精度的同时,将整个模型的运算效率,提升了,整整十倍!

  而徐涛,则带领着,来自各大院所的自动化专家们,开始,编写那套,史无前例的“多轴同步控制”软件。

  他们将钱院士的声场、雷鸣的激光、以及,未来将安装在设备内部的、数万个传感器,全部都整合到了,一个统一的、基于“数字孪生”的控制平台之上。

  当他们,敲下最后一行代码,将所有的硬件驱动和软件算法,进行第一次联调时。

  “神威之心”的控制室里,爆发出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屏幕上,那个,完美的“数字涡轮盘”,第一次,和来自现实世界的、真实的声场传感器、激光功率计,实现了,数据的……双向互动!

  “神经系统”,也,连接成功了!

  ……

  时间,飞速流逝。

  三个月后。

  “科创之光”大楼,第十层,那间,经过了最严格改造的、面积最大的1号总装车间内。

  一台,充满了科幻感的、巨大而又精密的银白色机器,静静地,矗立在车间的正中央。

  就像是一台,来自未来的、放大了数百倍的、超高精度的“光固化3d打印机”。

  它的底部,是一个,直径超过一米的、可以进行多轴旋转的圆形打印平台。

  平台的上方,则是一个,由上万个微型声学换能器,和数千个光学透镜,所组成的、如同巨大穹顶般的、复杂的“打印头”。

  “创世”,完成了它,最后的组装。

  联合攻关团队的,所有核心成员,都聚集在了这里。

  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和,一种,即将见证历史的、难以抑制的激动。

  林浩,站在主控制台前。

  他看了一眼,身旁的陈默、钱院士、和雷鸣。

  三位长者,都对他,投来了,鼓励和信任的目光。

  他,深吸一口气。

  然后,按下了,那个,红色的、代表着“启动”的按钮。

  “嗡——”

  一声,低沉而又充满了力量的电流声,在巨大的车间内响起。

  “创世”机器上,那数不清的指示灯,依次亮起,如同,被唤醒的巨龙,睁开了它的双眼。

  “总设计师,系统自检,已完成。所有单元,状态,正常。”

  “‘神威之心’,已连接。‘数字孪生’模型,已加载。”

  “打印材料仓,‘华夏一号’超高纯度合金粉末,已就位。”

  “真空腔体,压力,已达标准。”

  “请下达,下一步指令。”

  控制台的扬声器里,传来AI助手,那不带任何感情的、平静的声音。

  林浩拿起了,他面前的话筒。

  他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在过去三个月里与他并肩作战的“战友”。

  声音通过广播,清晰地传遍了,整个车间的每一个角落。

  “‘铸剑’计划第一次,全尺寸样品打印测试。”

  “现在,开始!”

  “加载模型——‘领航者’涡轮盘-最终验证版。”

  “是,模型已加载。”主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完美的涡轮盘三维模型。

  “启动,‘心脏’系统。功率百分之三十,生成初始约束声场。”

  指令下达。

  那巨大的穹顶“打印头”上,上万个声学换能器,瞬间,被激活。

  一阵,人耳无法听见的、高频的能量波动,在打印平台上方迅速成形。

  只见,打印平台中央的进料口,开始,缓缓地,向上,输送出,雾气般的、银灰色的金属粉末。

  奇迹般的一幕,发生了。

  那些,本应,四散飘落的金属粉末,在离开进料口的瞬间,就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给托住了。

  它们没有落下,而是悬浮在了半空中。

  并且在短短几秒钟之内,就自动塑形凝聚成了,一个与屏幕上的数字模型,底层轮廓完全一致的……金属粉末胚体!

  “初始约束声场,已稳定!”

  “启动,‘眼睛’系统。”林浩的指令,接踵而至,“执行,第一层,固化扫描。”

  “是,扫描程序已启动。”

  下一秒。

  穹顶“打印头”上,那数千个光学透镜,同时,亮起了一道道炽白色的、细如发丝的激光束!

  这些激光束,并没有直接轰击在金属粉末上。

  而是在高翔那个,“声光耦合”理论的引导下,与早已存在的约束声场发生了奇妙的共振。

  它们就像是,无数支被赋予了魔法的“画笔”。

  以一种肉眼难以捕捉的速度,在那悬浮的、雾气般的金属粉末胚体上,进行着第一层的“绘制”。

  激光所到之处,金属粉末并没有熔化。

  而是,以一种,奇特的、固态相变的方式,瞬间凝固,连接,形成了一层,不到0.1毫米厚的、致密的、闪烁着暗金色光泽的……非晶合金薄层。

  那感觉就像是,光在空气中,直接画出了固体的金属。

  “第一层,固化完成!结构完整度,百分之百!”

  “打印平台,下降0.1毫米。继续,输送粉末,进行第二层扫描!”

  ……

  指令,一条接着一条。

  打印,一层接着一层。

  那悬浮在半空中的、充满了未来感的金属胚体,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从下至上,一层层地,“生长”了起来。

  从复杂的轮毂结构,到精密的榫卯接口,再到,那一片片,拥有完美气动外形的叶片……

  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如同造物主般的……“创造”!

  在场的所有人,无论是身经百战的院士,还是,才华横溢的天才,都呆呆地,看着眼前这,如同神迹般的一幕。

  他们的眼中,都倒映着,那束,正在,凭空“画”出金属的、创世的……光。

  从这一刻起。

  一个,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全新的材料科学纪元。

  其大门,已经,轰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