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三国:我的娘子不是凡人》

  20

  原来是要招揽贤士,那便无碍了。

  “主公宽心,末将定将刘晔牢牢看住!”

  见桥蕤领会了意图,曹操悬着的心才放下,转而略带埋怨地看向李牧:“显谋,有此良才为何不早言?”

  李牧悠然摇着折扇,神色从容:“明公未曾垂询,在下自然不便多言。”

  又是这般说辞!

  曹操暗自咬牙,恨不能剖开李牧的头脑,瞧瞧其中究竟还藏着多少治国能臣的名册。

  噔噔噔——

  许褚踏着匆忙的步履入内,将一封密函呈予曹操。

  曹操览毕顿时色变:“孔融这厮竟敢勾结张绣进犯许都!当真不知死活!”

  颍川,襄城。

  张绣率数千精兵压境。

  此城扼守汝水要冲,距许都仅百里之遥,乃南面屏障。

  孔融高擎勤王义旗,发布檄文痛斥曹操残害朝臣。

  其言辞激烈,号召颍川志士与朝中百官共讨曹贼。

  这番举动令许都群臣瞠目结舌。

  讨伐曹操?

  孔文举好大的胆量!

  满朝皆知天子刘协视曹操为当世霍光,就差明认亚父了,你竟要问罪于他?更引董卓旧部张绣来犯?

  “孔文举愚不可及,必是中了刘表诡计。”

  老谋深算的太尉杨彪略加思索便洞悉关窍。

  关中变故孔融如何知晓?

  能将三百朝臣遇害说得绘声绘色,背后若无刘表授意,孔融岂能言之凿凿?

  至于张绣,分明是刘表投石问路的棋子。

  若胜,刘表可入主朝堂;

  若败,刘表大可推说张绣乃西凉余孽,强占宛城又犯许都,与己无关。

  “曹司空远征在外,若襄城有失,许都危矣。”

  “倘若因此贻误讨袁大计,曹司空此番出征便前功尽弃。”

  “孔文举为博虚名,竟置汉室声誉于不顾!”

  司徒赵温愤然击案。

  当今天子最重为何?

  莫过于皇室清誉!

  汉室倾颓之际,祸乱迭起。何进专权于前,十常侍乱政于后,董卓行废立之事,李傕郭汜更肆凶暴。朝廷威严扫地,天子蒙尘。

  幸得曹操迎奉圣驾,迁都许昌,汉室方见一线生机。然袁术竟敢僭号称帝,若不速平此逆贼,天下枭雄必将群起效尤。值此存亡之秋,孔融却为一己清名,罔顾社稷安危。

  公卿之死何足道哉?当日西迁途中,这群权贵争权夺利,致使十日路程拖延三月,终在关中兵戈相向。赵温思及此事,对殁于内斗的公卿毫无怜悯。

  内忧外患交织之际,曹操以雷霆手段肃清朝堂,虽背负残暴之名,却换来君臣相安。论其忠汉之心,自董卓乱政以来,唯曹操使刘协得享天子威仪。赐金剑,阅三军,此等气魄,董卓、李傕之流岂能企及?

  许都朝堂之上,太尉杨彪、司徒赵温等重臣各司其职,曹操未越权任免一官。律法井然,秩序如常。

  此刻殿中,少年天子刘协面沉如水。曹操出征期间,他夙夜勤政,自诩不辱先祖。岂料未待曹军凯旋,许都竟生变故。张绣、孔融联兵来犯,令天子颜面尽失。

  众卿以为,当如何退敌?刘协环视群臣,虽年少却显威严。公卿们心知肚明——将孔融与张绣并称,已是视同叛逆。

  杨彪与赵温目光交汇。赵温出列奏道:陛下勿忧,荀尚书已驻守襄城,张绣叛军必难攻克。然孔融乃当世名儒,其檄文恐惑乱士林。臣请陛下明诏天下,彰曹司空之功,责孔融轻信流言,令其闭门思过。

  刘协面露不悦:“孔融勾结张绣谋逆,仅贬为庶民令其归乡,处罚未免太轻,何不直接处死?”

  杨彪上前进言:“陛下,古人云:堵塞民言,甚于堵河;河堤溃决,必伤众人。治国亦然。

  故治水者疏浚河道,治国者广开言路。

  天子理政,当使公卿献诗,乐官奏曲,史官呈书,百官进谏,庶民传语,近臣规劝,宗亲补察,师长教诲,长者修正,而后君王权衡取舍。

  孔融乃当世名士,又是圣人后裔,在士林中声望颇高。若杀孔融,恐寒天下士子之心。

  陛下若下诏表彰曹司空功绩,仅训诫孔融,既可彰显圣明,又能展现胸襟。

  如此,天下贤才必争相投效许都朝廷!

  杀孔融虽快意,但收服天下民心方为社稷之福,望陛下三思!

  朝臣意见分歧,有主杀者,亦有附议杨彪者。

  刘协正犹豫间,宫外忽传捷报。

  司空大破寿春,伪帝袁术溃逃,特呈捷报!

  刘协霍然起身,不顾侍从劝阻,亲自接过捷报细览。

  随即龙颜大悦:曹司空真乃朕之股肱!

  忠臣在外征战,朕若令其蒙冤,与昏君何异?

  朕虽年少,亦知不可辜负忠良!

  传旨:赐曹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依萧何旧例,另赏青龙玉璧一对。

  孔融昏聩谋逆,革除将作大匠之职,永不录用。若抗旨不退兵,诛其三族!

  这份捷报令刘协信心倍增。

  三月之内便击溃伪帝,如此能臣,明君岂能不重?

  年方十五的少帝,渐显当年怒斥董卓的胆魄。

  正值崇慕忠义的年纪,对曹操这般栋梁之臣,虽为 ,亦怀敬重。

  恨不能如武帝般豪言:寇可往,朕亦能往!

  众臣肃然。

  不称其名,入殿免礼,佩剑登堂!

  昔日高祖刘邦曾赐萧何此等殊荣。

  董卓、李傕、郭汜等权臣亦曾获此待遇。

  然曹操乃刘协即位以来,首位被主动授予此荣的大臣。

  主动赐予与被迫给予,岂可同日而语!

  曹司空今后,再不必忧心小人诽谤了!

  杨彪与赵温相视一眼,皆见对方眼中惊色。

  然二人对天子决断亦感欣慰。

  明君在朝,良臣在外,汉室复兴有望!

  陛下圣明!

  杨彪、赵温率先行礼,众臣纷纷跟随。

  不久。

  圣旨以八百里加急分送寿春、襄城。

  一旨予曹操,一旨予孔融。

  钟繇持旨先至襄城,将朝堂之事告知荀彧。

  荀彧闻之,心中稍安。

  幸得陛下明辨是非,否则孔融此举,不仅损明公声誉,更将动摇朝廷根基。

  关中之事,瞒不过荀彧这般智者。

  然荀彧深知李牧用意:若不除碍事公卿,曹操必陷于朝堂纷争。

  外患未平,岂能终日内斗?

  尤是当今天子年少,是非之观尚未成熟。

  若被所谓名儒忠臣灌输权术,朝廷岂非再陷混沌?

  故荀彧非但不责,反竭力善后。

  许都公卿,几尽受其拜访。

  李牧视公卿如无物,恰似后世耿直少年直面虚伪学阀,敢揭其逐利本质。

  少年天子,当如诸君,岂容古今学阀之污浊沾染!

  文若之见不差,曹司空确为值得辅佐的明主。钟繇目光炯然。

  自东归目睹曹操手段,钟繇在许都始终明哲保身。

  虽荀彧屡劝,钟繇始终未显其能。

  否则镇守长安者,当为钟繇而非毛阶。

  荀彧与钟繇相交多年,闻言会意一笑:元常兄这是要出仕了?

  钟繇坦然笑道:见文若建功立业,繇亦不甘人后啊。

  荀彧朗声笑道:元常兄大才远胜于我,看来彧得更勤勉些了。

  二人相视而笑。

  城外军营中,孔融正暗自焦躁。

  张绣部众军纪涣散,攻城时畏缩不前,偏生张绣还整日夸耀麾下骁勇。

  张将军,何时攻城?孔融按捺不住问道。

  张绣面露难色:孔先生也看见了,西凉军实在不善攻城。不如先生设谋诱敌出城?

  他目光殷切:素闻先生才高八斗,定有良策吧?

  孔融一时语塞。

  张绣心中冷笑。自孔融来宛城后,迫使他进犯许都,这无异于催命符。若非贾诩献策,他早将孔融斩了。

  这一路他故意拖延行军,又佯称西凉军只擅 ,就是要孔融出谋划策。

  孔融强撑名士风范:破敌之策自然有,但需将军配合。

  张绣连连称是,心中却不以为然。

  忽见襄城城门洞开,钟繇单骑而出,高声道:圣旨到,孔融接旨!

  孔融尚未上前,钟繇已手持李牧所制扩音器,向张绣全军高声宣读:奉陛下诏令:将作大匠孔融,利欲熏心,见识短浅,轻信流言举兵犯境,即日革除官职,遣返原籍思过,永不得录用!

  故骠骑将军张济,昔日护驾东归有功,虽已离世,功绩当载入史册;其侄张绣进犯许都,本应严惩,念及张骠骑旧日恩情,特令张绣返回宛城反省。

  接诏之时若不退兵,即以谋逆论处,诛灭三族!

  钦此!

  孔融顿时僵立原地。

  绝无可能!

  陛下怎会下此诏书!

  他状若癫狂地策马出阵,怒指钟繇:钟元常!你身为东归旧臣,莫非忘了曹贼在关中屠戮公卿之恶行?如今竟——

  放肆!钟繇厉声打断,曹司空讨伐伪帝袁术,现已攻破寿春。陛下念其功勋,特赐曹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旧例。

  你这罪臣竟敢当众辱骂司空, 之尤!我钟繇羞与你言语!

  张绣,圣旨已宣,若不想重蹈李傕郭汜覆辙,速速退兵。

  若执迷不悟,待司空大军回师,定教你死无全尸!

  说罢冷哼一声,拨马回城,再不理会呆若木鸡的孔融与暗自窃喜的张绣。

  张绣舒展筋骨:总算能回宛城了。这大热天跟着孔融瞎折腾,还是军师在宛城逍遥快活。

  传令,班师回宛!

  副将迟疑道:将军,要等孔先生吗?

  张绣嗤笑:什么先生?分明是个灾星!遇上这扫把星真是晦气。你要陪就留下陪他!

  副将一个激灵,连忙跟上撤离的大军。

  来时如龟爬的队伍,归时却似脱兔疾驰。

  唯有孔融仍痴立城下,失魂落魄地喃喃自语:陛下竟赐曹贼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曹贼何德何能......

  官道上尘土飞扬,信使飞驰奔向寿春。

  陛下有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