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三国:我的娘子不是凡人》

  满朝文武顿时了然——这哪是什么器重,分明是曹操设下的杀局。先捧高孔融,再逼他去虎口夺玺。

  你孔融不是自视甚高吗?不是要管天下钱粮吗?有本事就去把玉玺拿回来!拿不回就趁早滚蛋!

  虽然众人都知这是曹操授意,可无凭无据,谁能说破?

  “孔文举未免太不识趣,真当满朝公卿都是庸碌之辈?”

  “曹孟德岂是好相与的?当年随驾东归的大臣,多少都折在关中......”

  “且看他敢不敢去寿春?”

  “由不得他不去!若畏缩不前,日后如何统领少府?”

  殿中议论纷纷,昨日被孔融斥责的官员更是暗自快意。

  孔融攥紧袖中拳头,此刻方知中了曹操圈套。今日朝堂上的吹捧举荐,原是为此刻的杀招铺路。

  唯有年轻的汉献帝刘协仍在困惑。十五岁的天子虽每日临朝,却难辨其中机锋。他只牢牢记得:传国玉玺是朕的,绝不能让逆贼袁术私藏!

  刘协满怀期待地望向孔融:“孔爱卿,你可愿为朕取回传国玉玺?”

  刘协的帝位本是董卓所立,始终欠缺正统之名。

  若能得回传国玉玺,必能稳固皇权。

  孔融此刻进退两难。

  若应允,袁术怎会轻易交出玉玺?

  若拒绝,今后在许都恐难立足。

  即便担任少府,那些属官岂会听从调遣?

  太尉杨彪上前奏道:“陛下,不如让臣修书予袁术。臣妻乃袁术之女,或可劝说其归还玉玺。臣愿亲赴寿春。”

  曹操眯眼打量着杨彪,心中暗赞:杨太尉以退为进,这是在逼孔融表态。

  他理解杨彪的顾虑。

  杨彪与袁术有姻亲之谊,玉玺又在袁术手中,难免受人猜疑。

  往日或许无碍,但见识过曹操的手段,又想到那位令人生畏的谋士李牧,杨彪不得不为弘农杨氏考虑。

  袁术自寻死路,岂能连累杨家?

  孔融闻言,拳头攥得更紧了。

  杨彪这一开口,便断了他的退路。

  若天子应允杨彪所请,他孔融将颜面尽失。

  此行未必能成,但若不去,许都再无容身之处。

  心高气傲的孔融岂能忍受这般屈辱?

  “陛下,臣愿前往寿春!”

  “传国玉玺乃汉室重器,袁术岂能据为己有?”

  孔融言辞慷慨,正气凛然。

  刘协龙颜大悦:“有孔爱卿出马,必能功成!”

  “只要取回玉玺,少府之位与封侯之赏,朕绝不食言。”

  孔融沉声应道:“臣定当竭尽全力。”

  曹操见计谋得逞,上前奏道:“陛下,袁术向来猖狂,单凭将作大匠恐难震慑。”

  “臣有一策,请陛下圣裁。”

  刘协欣然道:“曹爱卿但说无妨。”

  曹操看向孔融:“令先祖曾言: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古时诸侯出行,必率文武随行。”

  提及先祖孔子,孔融傲然答道:“确有此言,太史公亦曾记载。”

  曹操再拜:“臣建议在许都城外颍水操练水军,打造战船,以兵威震慑袁术,迫其献玺!”

  孔融闻言,惊讶地望向曹操。

  本以为曹操是借机泄愤,谁知他竟上奏天子,要在颍川操练兵马。

  孔融对孔子所言文事必有武备,武事必有文备深以为然。

  若无武力支撑,纵使辩才无双,也难以说服他人。

  譬如乞丐闯入皇宫,威胁刘协让位,否则便要起兵作乱,岂非荒唐可笑?

  刘协虽不明其中深意,但觉曹操言之有理,遂道:朕不通兵事,便由司空全权处置。孔爱卿,此行切莫令朕失望!

  孔融肃然应道:陛下放心,若不能寻回传国玉玺,臣绝不返朝!

  好一招妙计!

  众臣暗自惊叹。

  孔融这是被算计了,还要感激曹操给予的机会。

  刘协欣然道:孔爱卿忠心可嘉,朕明日于宫门设宴,为你饯行!

  散朝后。

  孔融寻到曹操,依旧神色倨傲:曹司空若能少些暴戾,多些仁德,倒也称得上治国良才。

  言罢,拱手一礼,转身离去。

  孔文举这是在向曹某致歉?曹操哑然失笑,这般孤高姿态,便是名士大儒的傲气么?

  但很快,曹操便将孔融之事抛诸脑后。

  战略目的已然达成。

  若非孔融来许都搅局,曹操根本无暇在朝堂上玩弄权术。

  群敌环伺,岂是争权夺利之时!

  司徒府。

  赵温将朝堂之事简要告知郭嘉。

  他对这位青年才俊颇为赏识。

  司徒明鉴,曹司空绝非心胸狭隘之人。郭嘉直言道,即便真要杀孔融,也不会用如此拙劣的借刀 之计。

  依我之见,公报私仇不过是幌子,传国玉玺亦是障眼法。

  曹司空真正意图,是要借机试探袁术反应!

  颍川练兵,有无孔融都会进行。沿颍水直抵寿春,此乃用兵最佳路线。

  封刘备为青州刺史,则是试探袁绍。

  曹司空这步棋走得大胆,同时招惹袁氏兄弟,幕后执棋者真有掌控全局之能?

  呵~值得期待!

  赵温敏锐问道:奉孝所言执棋者,可是曹司空麾下谋士李牧?

  郭嘉轻笑:敢如此落子者,唯此一人耳!

  第100章 田畴祢衡,刘备的决断

  棋局对弈中有一种名为试应手的高明策略,这是一种试探性的落子手法。其核心不在于直接进攻或防守,而在于通过观察对手反应来调整后续布局。这种棋招往往不会立即显现效果,需要等待合适的时机才能发挥作用。

  兵法与棋道相通。《孙子兵法》虚实篇有云: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这段话道出了军事谋略的精髓:通过周密谋划了解敌我优劣,通过试探行动掌握敌军动向,通过布阵示形探查虚实,通过小规模交锋测试兵力强弱。

  郭嘉虽未直接参与曹操与李牧的谋划,却能凭借司徒赵温提供的情报,准确推断出二人的战略意图。这份洞察力令赵温赞叹不已:奉孝之才,不逊于司空麾下谋士李牧。若能收敛放浪性情,老夫定当向陛下举荐,使君位列三公九卿亦非难事。

  面对入仕朝廷的 ,郭嘉淡然婉拒:司徒美意,嘉心领了。然庙堂之上礼仪繁琐,嘉生性散漫,更愿以酒为伴,逍遥度日。能任司徒属吏,已是心满意足。

  与此同时,北海之地。自孔融让贤以来,刘备在此休养生息,招贤纳士,操练兵马。这位汉末最具韧性的豪杰,虽屡遭挫折,却因仁德之名与礼贤下士的作风,身边人才不减反增。

  隐士田畴婉拒袁绍征召,却欣然接受刘备邀请,出任军师一职。故友简雍、田豫亦追随而至。东海糜竺因泰山贼寇与吕布逼迫,舍弃家业投奔刘备。虽失资财,其理财之能犹在。

  刘备正为缺少理财能手而发愁,欣然邀请糜竺出任北海主簿。糜竺见刘备的正妻在逃亡途中失散,便将妹妹许配给刘备。

  刘备与名儒郑玄交好,经其引荐,众多贤才猛将纷纷投奔北海。一时间,刘备在北海可谓人才济济,粮饷充足。

  唯一不足的是北海郡地域狭小,且未获朝廷正式任命,总让刘备感到名不正言不顺,壮志难酬。

  心中烦闷的刘备召集众文武商议对策。诸位。刘备向田豫、简雍、孙乾、糜竺等人一一见礼。我虽接任北海太守,但西有袁绍虎视眈眈,其子袁谭驻兵平原;南有泰山贼寇与吕布窥伺。青州各郡县各自为政,北海已成困局。

  谋士们沉默不语。这困境已持续多时,始终无解。

  张飞按捺不住起身道:大哥,让我和二哥分兵攻取东莱、城阳二郡,再西进助大哥自领青州牧!

  田豫摇头:此举恐损主公仁德之名。如今天子已迁许都,擅自用兵恐失大义。

  张飞反驳:公孙瓒杀刘虞,袁绍夺幽州,他们又何曾师出有名?

  田豫正色道:正因如此,公孙瓒才失了幽州。主公以仁德立世,岂能效仿袁曹之流轻启战端?

  刘备察觉田畴面带愠色,明白他仍对公孙瓒杀害刘虞之事耿耿于怀,立即喝止张飞:翼德休要放肆!军师与众将岂会思虑不周?若师出无名便攻占郡县,我与曹操、袁绍之流有何分别?

  正说话间,侍从来报:主公,平原名士祢衡求见。

  孙乾面露讶色:祢衡少时便有神童之誉,孔融先生与家师郑玄皆对其赞誉有加。主公不妨请来一见,或能解当前困局。

  刘备眼中闪过喜色:祢正平之名,备亦久仰。

  说罢亲自出迎,将祢衡引入厅堂,为众人引见。听闻刘备为北海之事忧虑,祢衡抚掌大笑:玄德公何须忧虑?欲求师出有名,易如反掌!

  公乃汉室宗亲,匡扶社稷、维护天威,于国于家皆为正道,何人敢置喙?青州现今既无朝廷敕封的刺史州牧,袁绍、公孙瓒所立者皆可不认!

  当今天子已返许都,青州各郡岂能不进献贡品?公可借宗亲身份,召集各郡守令共商朝贡之事。抗命者以扞卫天子威严之名讨之,遵命者则可歃血为盟。

  孔文举既在许都,可遣使请其举荐玄德公为青州刺史。届时坐拥青州,何惧宵小来犯?

  这年轻士子虽言辞狂放,却非空谈之辈,句句切中要害。刘备击节赞叹:正平之言,真如醍醐灌顶!转而询问田畴:军师以为如何?

  田畴仔细端详祢衡,郑重拱手:田某佩服!主公,此计可行。

  祢衡亦回礼道:阁下莫非当年护送刘虞使者田子泰?当年董卓劫迁天子,阁下取道塞外直抵长安的壮举,令人敬仰。玄德公得此良佐,必成大业!

  刘备趁势邀请:正平既避袁谭之祸迁居北海,何不出仕郡府?备也好时时请教。

  祢衡欣然应允:昔公治平原使百姓安居,衡早有效力之心。今得追随明主,实乃幸事。

  刘备心中欢喜。

  今日不仅寻得破敌良策,更得贤士相助。

  正当刘备欲施行祢衡之计,朝廷册封其为青州刺史的诏书先至。

  孔北海之恩,刘备今生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