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三国:我的娘子不是凡人》

  35

  诸葛亮眸光微动:“十里相迎?竟需如此大礼?”

  曹操笑着解释:“此乃显谋之计。贾诩虽有经世之才,却偏爱清静,最擅明哲保身。能不出策便不出策,明明精神矍铄,偏以‘年老体衰’为由推脱。”

  “对付此人,唯有以最高规格的礼遇相待。”

  “虽说显谋最没资格说这话,但许都城内已有三位惯于偷闲的,若再来一位,我可真要头疼了。”

  诸葛亮暗自叹息。

  先前他与庞统两个时辰通过军师学院考核,半日熟悉军师掾事务,本是少年意气,不愿落于人后。

  原以为唯有如此才能与李牧等前辈比肩论道,却不料——

  戏志才与郭嘉眼中的幽怨毫不掩饰。

  他们哪里是想较量?分明是巴不得诸葛亮和庞统在军师学院多留一年半载,好替他们分担琐事。

  戏志才盼着二人担任院长助理,教导新人;郭嘉甚至备好了轮岗计划,美其名曰“历练新人”。

  谁知诸葛亮与庞统仅用半日便将军师掾事务摸透,戏志才和郭嘉只能眼睁睁看着庞统被派往宛城,诸葛亮则成了曹操的书佐官。

  在曹营日久,诸葛亮对曹操竟生出一丝同情。

  麾下英才济济,偏偏顶尖的几位总爱偷闲,且理由冠冕堂皇,令人无从指摘。

  不多时,骏马飞驰出城。

  戏志才神采飞扬,郭嘉却兴致索然——贾诩入许都后,暂定于军师学院任教,戏志才自然欣喜,郭嘉则略显无奈。

  “奉孝,打起精神来,莫要怠慢了贤士!”

  “对待贤士,自当以最隆重的礼节相迎。”

  戏志才满面春风,神情得意。

  哼——郭嘉看不惯他那副得意的模样,冷冷道:“志才,念在多年交情,我劝你一句。待贾诩到了,你这院长之位怕是不保,不如来军师掾助我一臂之力。免得空欢喜一场。”

  戏志才不以为然:“奉孝,休要激我。我绝不会回去助你,很快我就能去勾栏——咳,很快就能专心养生了。听闻贾诩深谙养生之道,我正好向他请教。”

  他偷偷瞥了曹操一眼,见其似乎未察觉,这才暗暗松了口气。

  三年,只需再熬三年,我戏志才定要重振勾栏 之名!

  ……

  许都东门外。

  一支百余人的车队风尘仆仆而至。

  还未靠近城门,五十名骑兵疾驰而出,拦下车队。

  “许都重地,携兵器者不得擅入,速速表明身份!”

  小将郝昭目光锐利,在红脸大汉与环眼大汉身上扫过,下意识攥紧了长枪。

  他悄然打了个手势,五十骑兵瞬间进入戒备状态。

  这车队正是自青州而来的刘备一行。

  接到朝廷征召后,田畴、田豫等人不愿随行,选择返回幽州。

  跟随刘备的文武仅有关羽、张飞、糜竺、糜芳、孙乾、陈到及祢衡。

  骑兵也只带了五十亲信精锐,余者皆遣散归乡。

  至于祢衡,与其说是追随刘备,不如说是因与孔融交好,听闻其在许都受挫,特来讨个说法。

  “将军误会了。”

  刘备见郝昭英武不凡,连忙上前解释,递上司徒府的征召文书及沿途通关凭证。

  “在下乃朝廷新任宗正刘备,这两位是我义弟关羽、张飞,这两位是内兄糜竺、糜芳,这位是北海名士郑玄高足孙乾。五十骑兵仅为护卫,其余皆是辽西公孙瓒将军家眷。”

  郝昭仔细查验文书,随即遣一骑回城通报。

  “天子脚下,职责所在。待司徒府确认后,方可入城。”他拱手一礼,令骑兵退后三十步列阵。

  张飞怒目而视:“大哥,你贵为皇叔,这厮竟如此无礼!待我去教训他!”

  刘备摆手:“翼德,莫要冲动。这位将军恪尽职守,并非有意刁难。”

  望着郝昭与那五十精骑,刘备不禁感叹:“曹孟德麾下,连一守城小将都如此骁勇严谨!”

  关羽眉头紧锁:大哥,我们冒险来到许都,虽脱离了青州险境,可这许都何尝不是另一个牢笼。大哥在此地怎能施展抱负?

  刘备不答反问:云长,这一路行来,你可注意到曹孟德治下与徐州、青州有何不同?

  关羽略作思索:未曾留意。

  孙乾上前道:玄德公是否想说,曹孟德治下盗匪绝迹,百姓安居乐业,连关卡官吏都不敢索贿?

  关羽恍然:经公佑先生提醒,确是如此。不过依我看,那些守将并非不想敛财,而是有所忌惮。

  刘备沉声道:不论他们惧怕什么,由此可见曹孟德治政有方,所用官吏皆非庸才。

  但这与当年两度征讨徐州,纵兵劫掠的曹操判若两人...

  着实令人费解!

  孙乾附和道:玄德公所言正是我心中疑惑。曹操麾下多为黄巾降卒,虽骁勇善战却难改劫掠本性。

  若如云长将军所言,守将们心存畏惧,想必是曹操正在严整军纪。

  曹操开始注重名声,这对玄德公大为不利。

  刘备最大的倚仗是什么?

  仁德之名!

  曹操最令人诟病的是什么?

  残暴不仁,军纪涣散,徐州屠城。

  可如今曹操开始经营声望,这意味着刘备的优势正在丧失!

  不知是谁在规劝曹孟德。

  刘备暗自惊疑,脑海中闪过一个名字。

  李牧,会是他吗?

  提及李牧,刘备心中不由忌惮。

  两次了!

  两次徐州兵败,都与李牧有关。

  可刘备连李牧的面都未曾见过,只闻其名。

  不多时。

  传令骑兵返回,在郝昭耳畔低语。

  郝昭策马至刘备面前,拱手道:刘宗正请随我入城。

  许都城内允许骑马但禁止驰骋,请约束部众。若触犯律令,即便宗正大人也难逃责罚。

  刘备还礼:小将军,可否请教一事?

  郝昭点头:但说无妨,不过只能回答寻常问题。

  刘备言辞温和如春风拂面:“倒也不是什么隐秘之事,只是沿途所见关卡守将皆恪尽职守。并非我刘备妄加揣测,只是略感蹊跷——”

  郝昭眼中闪过敬重之色:“刘宗正无需顾虑,这些守将多为黄巾旧部,贼性难改,确有贪敛之举。常对过往商旅横征暴敛。”

  “然自年初以来,陛下钦点司空之子曹昂为巡察都尉,专司整肃这群败坏法纪之徒。”

  “巡察都尉麾下设有背嵬军,其军训为饿死不劫掠,冻死不拆屋。”

  “诸位沿途竟未遇见?”

  刘备闻言色变。

  饿死不劫掠,冻死不拆屋?

  此等军纪竟出自曹孟德麾下?

  莫非曹操真要革除军队劫掠的积弊?

  刘备顿时心绪翻涌。

  身侧的关羽骤然睁大丹凤眼,难以置信地望向郝昭。

  关羽出身贫寒,素来体恤士卒,善待百姓。

  即便如此,饿死不劫掠,冻死不拆屋的军纪,关羽亦自忖难以践行。

  非不愿为,实不能为。

  此等治军之道,既需雄厚粮饷支撑,更需经年累月的信念灌输。

  这当真是曹操的兵马?

  莫非曹操之子在仁德方面,已能与大哥比肩?

  关羽心潮起伏。

  郝昭将众人反应尽收眼底,暗自记下。

  每逢有人问及此事,郝昭必会宣扬背嵬军威名。

  正如刘备所料,曹操屠徐恶名远扬。

  欲正其名,非猛药不可。

  而这剂猛药,正是曹昂统领的背嵬军!

  当初李牧创立背嵬军,既为防范宛城之变保全曹昂,更为广传这支铁军的威名。

  青州兵痞性难改,非寻常军纪可束。

  曹操征徐州时,李牧未谏约束军纪,正因深知青州兵积习难返。

  岂能指望黄巾余孽一朝洗心革面?

  还要这群改过自新的贼寇变得骁勇善战?

  无异于令犬改食秽之性!

  李牧从不做徒劳无功之事。

  破城劫掠,亦非曹操独创。

  故李牧授曹昂练背嵬军之法,此军当为曹营标杆。

  更为日后曹营全军之楷模。

  每个背嵬都铭记的口号,将随着背嵬军在兖州、豫州、江淮和关中的巡查而深入人心。

  这是一场变革!

  但李牧并不着急。

  曹昂有的是时间。

  以曹昂司空之子的身份,在巡查时惩处违法乱纪的武将,谁敢有异议?

  甚至无需曹昂亲自动手,军中多的是渴望晋升补位之人!

  这许都,比预想的更为复杂啊!

  刘备凝望许都城,深深叹息。

  既已来到许都,便不能退缩!

  【三更】

  子龙,刘备到许都了!

  许都北郊。

  正在擦拭龙胆枪的赵云闻言一震。

  玄德公怎会来许都?他不是在青州吗?

  夏侯兰摇头:详情不知,但今日巡视时听说,刘备就任宗正,还护送公孙瓒的遗孀来许都。

  赵云惊诧:遗孀?公孙将军已逝?

  虽不认同公孙瓒与袁绍相争,但毕竟曾在其麾下效力,昔日白马将军亦是右北平守土卫疆的豪杰。

  见夏侯兰点头,赵云既惊讶又遗憾。

  若公孙瓒坚守守土卫疆之责,不参与诸侯争斗,不妄杀刘虞,必能流芳百世。

  夏侯兰问:子龙要去拜访刘备吗?

  赵云摇头:子文,实不相瞒,我心中颇为矛盾。

  当日受李牧指点,赵云与夏侯兰参加了司徒府考核。

  为免引人注目,二人有意收敛实力,最终被分配到许都北都尉麾下,负责北城治安。

  这个职位令二人满意。

  若觉曹操非明主,可随时离去,不受军规约束。

  同时能近距离体察许都百姓对曹操的态度。

  原计划只待一两月,如今已近半年!

  尤其是工部设立与巡察都尉曹昂的背嵬军扬名,让赵云对曹操改观甚多。

  赵云常将曹操与刘备相较,发现二人诸多相似之处!

  同样志向远大、意志坚定。

  同样勇毅果敢、百折不挠。

  同样重视人才、知人善任。

  因此,赵云陷入了选择的困境。

  若追随刘备,以赵云与刘备的旧谊,必能身居要职。然而刘备此时根基尚弱。

  若投效曹操,赵云需凭战功晋升。曹操根基稳固,以赵云之能,建功立业并非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