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三国:我的娘子不是凡人》

  袁绍闻言大喜:正南真乃奇才也!此战若能剿灭公孙瓒,曹操即便迎奉天子又有何惧?

  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得有那个本事才行。

  沮授、郭图,若非审正南明察时局,险些误我大事!

  今后当虚心求教,多向正南学习。

  审配拱手回礼,落座时轻蔑地扫了沮授和郭图一眼,丝毫不掩饰鄙夷之色。

  沮授与郭图气得几欲吐血。

  向审配请教?

  他也配?

  最终袁绍采纳审配之策,派麴义出兵幽州,誓要一举歼灭公孙瓒。

  ......

  北海城中。

  正在休养的刘备收到了公孙瓒的来信。

  这位老同学对刘备颇为照顾。

  得知刘备兵败徐州,仍不计前嫌邀其相助。

  玄德公,公孙瓒擅杀刘虞已失人心,此时相助恐有损使君声誉。孙乾连忙劝阻。

  当初刘备弃守平原投奔陶谦,正是为避开公孙瓒杀刘虞的恶名。

  本欲在徐州立足,却遭李牧算计,千余精锐折损殆尽,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如今公孙瓒来信,正是东山再起之机,刘备岂肯错过?

  公佑,我明白你的顾虑。但伯圭兄与我同出卢中郎门下。

  我乃涿郡人,恩师亦是涿郡人。

  幽州战火纷飞,我岂能坐视不理?

  我刘备立志匡扶天下,若连乡梓都护不住,何谈济世安民?

  刘备肃然起身:此去相助伯圭兄,一为同窗之谊,二为解救幽州百姓。纵千万人阻挡,吾亦往矣!

  张飞朗声道:这才是我大哥!岂能因一时挫折就龟缩北海?今日重返幽州,再聚豪杰,助大哥重振雄风!

  关羽凤目微睁:幽州乃大哥故土,义之所至,生死何惧!

  孙乾深受感动:玄德公高义,孙乾惭愧!

  孔融闻讯前来送行:玄德啊,老夫不谙兵事,不能随行。公孙瓒虽有过,然幽州百姓何辜?

  特赠马步军五百,为玄德壮行!

  刘备欣喜道:“太守厚爱,今日相助之情,他日定当加倍报答!

  虽然北海士卒战力 ,但五百兵马总胜过孤身一人。

  孔融继续道:听闻徐无山有位隐士田畴,博览群书,剑术精湛,才华出众。因公孙瓒擅杀刘虞,屡次拒绝其征召。

  玄德素有安定幽州之志,又享仁德美誉,或可请其出山相助。

  见孔融既赠兵马又荐贤才,刘备心中信念愈发坚定。

  目送刘备远去,孔融遥望西方,目光渐显孤傲:曹操残暴不仁,若真迎天子回洛阳,必步董卓后尘。我在北海六载,修筑城郭,兴办学堂,选拔人才,弘扬儒学,虽使北海百姓知礼守法,却仅能治理一郡之地。

  以我之才,本当辅佐天子教化天下!岂能困守这弹丸之地!

  是时候启程前往洛阳了!

  ......

  华阴。

  自二月至五月。

  本应十日的路程,刘协与百官竟耗费三月才抵达!

  非刘协不愿速行,实属无可奈何。

  初时已说动郭汜护送东归,谁知刚出长安宣平门,夜宿霸陵,郭汜便反悔了。

  郭汜强索车骑将军之职,不得封赏便不肯前行。

  刘协只得应允,封郭汜为车骑将军,同时封杨定为后将军,杨奉为兴义将军,董承为安集将军,张济为骠骑将军。

  本以为 已平。

  行至两日,郭汜又改口要北去高陵。

  高陵地处渭北,仍属关中范围。

  刘协与百官坚决反对,若去高陵,不如留在长安。

  双方僵持数日,刘协愤而绝食相抗。

  宁饿死不赴高陵。

  郭汜见天子以死相逼,恐生不测,遂改口暂缓北上,就近寻县再议。

  这般耽搁十日,终抵新丰。

  新丰位于长安与潼关之间,虽距潼关尚远,总算踏上东归之路。

  不料至新丰再生变故。

  尚书、河西太守刘玄与张济、杨定、侍中尹中等人又起争执。

  可怜的刘协刚调解完这方矛盾,又有公卿心生不满。

  明争暗斗间,刘协又在新丰滞留月余。

  本以为 平息,郭汜突然又要改道西行,欲挟天子赴董卓旧坞郿县。

  侍中种辑闻讯,急召杨定等人返回新丰会合。

  刘协设宴款待群臣,士孙瑞请求为王允、黄琬 。

  王允是谁?

  正是当初欲除李傕、郭汜反被杀的司徒。如今为他 ,几乎等同于当面挑衅郭汜。

  郭汜见刘协竟敢如此强硬,当即命部将伍习 焚烧天子驻地的学舍。

  放火劫掠,西凉军的老手段了。

  杨定与董承大惊,急忙护送刘协逃往杨奉军营。

  郭汜不肯罢休,率军追击杨奉。

  谁知郭汜运气不佳,杨奉虽无大才,麾下却有一员猛将——河东徐晃,徐公明,曾被曹操赞有周亚夫之风。

  一柄开山斧劈得郭汜险些丧命,只得败逃骊山。刘协终于得以喘息。

  辗转多日,天子车驾行至华阴。

  宁辑将军段煨前来迎驾。此人虽为董卓旧部,却与李傕、郭汜不同,在华阴勤修农事,不扰百姓。

  按理说,段煨堪称能臣。

  然而——

  侍中种辑与杨定交好,唯恐段煨威胁自身地位,竟诬告其谋反,理由是“迎驾不至边界,行礼不下马”。

  段煨怒不可遏。

  这分明是种辑无事生非,刻意刁难。

  太尉杨彪、司徒赵温担心激变,连忙调解,但种辑、杨定执意不肯,双方僵持不下。

  ……

  与此同时——

  曹操先锋曹仁已至潼关。

  依李牧之计,未得军令,任何人不得过关,唯刘协例外。

  可曹仁苦等数日,直至曹操中军抵达,仍未见天子车驾。

  “主公!军师!”曹仁上前见礼。

  曹操立于潼关,远眺华阴:“天子尚未至?”

  曹仁禀道:“五日前便已抵华阴,却迟迟未动。恐与守将生隙。是否派兵接应?”

  曹操嗤笑:“果如显谋所料,三月难至潼关,各怀鬼胎,徒耗光阴。”

  他揉了揉眉心,叹道:“这些公卿与当年无异,只顾私利,不顾大局,日后必成拖累。”

  李牧轻摇羽扇,含笑望向华阴:“明公何必烦忧?战场之上,生死无常。不如让牧放一把火,烧了这群碍事的公卿?”

  曹仁闻言色变。

  曹操麾下诸将皆以为这些公卿,与昔日黑山贼无异,可付之一炬?

  曹仁深知李牧行事狠厉。

  当年白饶的黑山军覆灭于烈火,纵使曹仁亲自执行,回想时仍觉悚然。

  曹操确有刹那心动——若焚尽公卿,诸事皆休。

  然此事难掩,公卿皆出身士族,若消息走漏,天下士人口诛笔伐必至!

  “显谋,火攻之计作罢。”曹操否决李牧之策,转问曹仁:“子孝,可曾遣人联络孝先与孟卓?”

  曹仁抱拳:“五日前已派探马,按日程推算,近日当有回音。”

  忽见烟尘起处,双人一骑飞驰而来。

  曹仁眼尖,遥指道:“主公快看!是毛功曹!”

  第83章 坐山观虎,李牧论贾诩

  “主公!”

  毛阶滚鞍下马,未语泪先流。

  长安半载艰辛,千言万语终化作这一声哽咽的呼唤。

  当初 西行时,只道迎天子东归易如反掌。岂料入长安方知——

  李傕郭汜不过疥癣之疾,满朝公卿才是真正顽石!

  纵使二贼苛待天子,那些朱紫公卿仍死守长安,寸步不移。

  曹操紧握毛阶双手:“孝先无恙归来,我心甚慰!”

  待毛阶平复心绪,忽见羽扇轻摇的李牧立于侧,顿时喜形于色:“显谋竟在此处!”

  关中乱局如麻,毛阶独木难支,情报传递屡屡受阻。

  曹操抚须笑道:“若非显谋洞若观火,我军此刻怕仍在函谷关徒耗粮草。”

  毛阶闻言肃然。

  五日前曹仁密探寻至时,他几乎难以置信——自己明明传信请曹操陈兵函谷关,而潼关距此尚有数百里之遥。

  以天子车驾日行不过十里的速度,自长安至华阴竟耗三月,函谷关怕是半年难至。

  然曹仁先锋竟神兵天降般出现于潼关,仿佛早料圣驾将抵华阴。

  毛阶郑重长揖:“显谋神机,当世无匹!”

  李牧羽扇轻点,笑问关键:“孝先且说,华阴现今如何?”

  毛阶霎时面沉如水:“种辑那厮污蔑宁辑将军段煨有反心,借口竟是‘迎驾不越界,行礼不下马’,更妄言其神色有异,必怀二志!”

  “太尉杨彪与司徒赵温皆力证段煨无反意,但种辑执意不信,双方争执不下,各自扎营。杨奉、杨定及董承欲攻段煨,却被陛下阻拦。”

  “依我之见,杨奉等人未必遵从圣命,近日必会袭击段煨!”

  “这岂不是自寻麻烦?”

  若怀疑段煨有二心,大可离开华阴,直接过潼关便是。

  偏偏要主动生事,非要灭了段煨不可。

  曹仁不解:“段煨曾是董卓麾下猛将,杨奉、杨定和董承,真有把握取胜?”

  毛阶面露轻蔑:“曹将军有所不知,那杨奉出身白波黄巾,麾下有一员大将,姓徐名晃,字公明,河东人士。”

  “徐晃善使开山斧,治军严明,骁勇善战,丝毫不似黄巾将领。”

  “新丰之战,郭汜意图劫掠陛下,却被徐晃击溃,险些命丧其斧下。”

  “杨奉倚仗徐晃之勇,轻视段煨,多半是想斩将立功。”

  曹仁惊讶道:“郭汜昔日乃董卓帐下悍将,竟败于一黄巾小将之手?”

  曹操亦感意外:“不想杨奉麾下竟有此等猛将?明珠暗投,实在可惜。”

  武艺超群,又懂治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