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二十七年的春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更迟一些。虽已是二月,料峭的寒风依旧裹挟着未散的凛冽,吹过皇城的朱墙碧瓦。去岁那场席卷朝堂后宫的风暴余威尚在,使得这个新春,也蒙上了一层难以驱散的压抑与谨慎。
然而,权力的格局已然重塑。废太子萧景铭与齐王萧景铮的轰然倒台,使得原本看似稳固的夺嫡态势出现了巨大的真空。朝臣们的目光,在经历最初的震惊与观望后,不约而同地聚焦于那位唯一成年、且未受牵连、更在去岁末被陛下亲旨授予参议朝政、协理兵部工部事宜的七皇子——靖王萧景玄身上。
靖王府 · 潜龙在渊
靖王府内,气氛却依旧保持着一种异乎寻常的平静。萧景玄卸下朝服,换上一身月白常服,正于书房内临摹前朝书画大家的《寒江独钓图》,笔意疏淡,气韵清远,仿佛外界所有的暗流与期待都与他无关。
“殿下,今日朝会上,陛下再次垂询了关于整顿京畿卫戍及疏通漕运之事,几位老臣争论不休,陛下未置可否。”顾昀低声禀报,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萧景玄笔下未停,勾勒出孤舟蓑笠的轮廓,淡淡道:“京畿卫戍,牵扯众多,利益盘根错节;疏通漕运,耗资巨大,牵动南北粮道。皆是棘手之事,父皇心中自有权衡。”
“那殿下您……”顾昀欲言又止。自家殿下参政已近两月,却始终沉稳低调,多数时候只是聆听,偶有发言,也多是些不痛不痒的建议,这让一些原本看好靖王的朝臣都有些摸不着头脑。
萧景玄终于放下笔,拿起一旁的湿帕擦了擦手,目光沉静如水:“顾昀,记住,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如今不知多少双眼睛盯着靖王府,盼着本王行差踏错,或者……急不可耐地揽权结党。父皇让我参政,是考验,亦是试探。此刻,多做多错,少做少错,唯有看准时机,一击即中,方是上策。”
他走到窗边,望着庭院中已有嫩芽萌发的梨树,声音低沉:“我们的人,近来可有异动?”
“回殿下,皆遵照您的指示,谨言慎行,埋头任事。只是……王首辅虽仍称病,但其门下官员近来似有重新活跃之势,尤其在吏部与户部,对我们这边几个有望升迁的官员,多有掣肘。”
“王崇焕这只老狐狸,岂会甘心一直沉寂?”萧景玄嘴角勾起一抹冷峭的弧度,“他是在积蓄力量,等待反扑。由他去,只要不触及根本,暂且忍耐。北疆那边,沈家众人可还安好?”
“殿下放心,北疆一切平静。去岁冯家死士折戟后,再无动静。我们的人护卫周密,一应用度亦充足。”
萧景玄微微颔首,目光再次投向皇宫的方向。参政两月,他看似无所作为,实则已将兵部、工部的积弊、人事关系摸清了七七八八。他在等待一个真正能展现能力、却又不会过于扎眼的机会。同时,他也时刻挂念着宫墙之内,那个与他命运相连的女子。去岁末她传递出的关于东宫可能私制军械的线索,极为重要,他已命“影”加紧追查。
司制司 · 砥柱中流
宫内的气氛,比宫外更加微妙。去岁的惊涛骇浪虽已平息,但余波荡漾,人人自危。司制司作为掌管宫廷器物制备的部门,与各宫往来密切,在此敏感时期,更是需要小心应对。
沈青澜凭借其过人的冷静与才干,已在张司制的默许和扶持下,俨然成为司制司实际上的副手,处理着大部分日常事务乃至部分机要。她行事公允,条理清晰,且因身负“罪臣之女”的身份,反而少了许多攀附结党的嫌疑,赢得了司制司上下大部分人的信服。
她利用职务之便,更加系统地清理、核对与昔日东宫、长春宫相关的所有账目、文书和器物记录。那几张关于疑似军械的残图,她已临摹下来,并通过特殊渠道送出了宫,但原件她依旧小心保管,并未销毁,这是未来可能的关键物证。
在核对一批从已查封的东宫属官宅邸中追回的物料时,沈青澜敏锐地发现,其中有几样特殊规格的铁材和皮革,与她在那些残图上看到的某些部件所需材质极为吻合,而且入库时间也集中在废太子被禁足前后的那段时间。这进一步佐证了她的猜测——太子在被废前,可能仍在暗中进行着什么。
她将这些发现以隐语记录,准备寻机传递。同时,她也注意到,近来内府库那边,尤其是与兵仗局有关联的几个管事太监,与司制司的往来似乎比往常频繁了一些,虽然名义上都是为了筹备春季宫苑修缮事宜,但沈青澜总觉得有些异样。她暗中留了心,吩咐手下女史,凡与内府库、兵仗局相关的物料申领、核对,皆需格外仔细,并向她单独报备。
长春宫 · 死水微澜
长春宫依旧是被遗忘的角落。德妃缠绵病榻,形容愈发憔悴,永和帝从未踏足,连御医都来得稀疏了。宫人们各寻门路,只剩几个无处可去的老宫人守着这死气沉沉的宫殿,昔日繁华,恍如一梦。
然而,就在这潭死水之下,并非全无动静。一日深夜,一个黑影悄无声息地潜入长春宫,避开寥寥无几的守夜宫人,进入了德妃寝殿的内室。
病榻上的德妃骤然惊醒,借着窗外微弱的天光,看清了来人的轮廓,浑浊的眼中骤然爆发出一点精光,压低了声音,带着刻骨的恨意:“你……你终于来了!他……他还有什么吩咐?”
那黑影声音低哑,如同砂石摩擦:“娘娘安心养病便是。主子说,时候未到,让您务必……保重自己。有些旧账,总会清算的。”
德妃枯瘦的手指紧紧抓住锦被,指甲几乎掐进掌心:“告诉你们主子,本宫……等得起!只要能让那对贱人母子付出代价……”她的声音因激动而颤抖,带着一种近乎疯狂的执念。
黑影并未多言,留下一个小巧的瓷瓶:“这是主子寻来的良药,或对娘娘凤体有益。”说罢,便如来时一般,悄无声息地消失在黑暗中。
德妃握着那冰凉的瓷瓶,眼中闪烁着幽暗难明的光芒。她这枚棋子,尚未到彻底废弃之时。
揽月阁 · 青鸟传书
春寒料峭,月色清冷。沈青澜再次避开巡守,来到揽月阁石室。机关轻响,她不仅取到了萧景玄的回信,还发现竹管内多了一卷用油纸包裹的细小卷轴。
展开他的回信,依旧是简洁的风格,先是对她提供军械线索的重要性再次肯定,告知宫外已在加紧追查。随后提及朝中近日关于漕运之争,他隐有想法,但时机尚需等待。最后写道:“春寒料峭,宫深似海,望卿务必珍摄。闻卿掌司制事,辛劳备至,聊附舆图一卷,或可解闷,亦增见闻。”
沈青澜心中微暖,展开那卷小轴,竟是一幅精心绘制的微型大燕疆域图,山川河流、郡县城镇,标注得极为详尽,甚至还有一些细微的驿道、关隘说明。这绝非寻常解闷之物,而是他意在让她了解天下格局,增长见识。这份心意,深沉而珍贵。
她将舆图小心收好,然后提笔回信。她详细汇报了关于东宫属官宅邸追回物料与军械图的关联,以及对内府库与兵仗局往来频繁的留意。关于自身,她只简单写道:“司制司诸事渐熟,赖众人协力,尚可应对。殿下所赠舆图,如开茅塞,受益匪浅。朝堂之事,千头万绪,望殿下顺势而为,保重为先。”
她将纸条封好,放入竹管。在这寂静的深夜里,冰冷的机关传递的,不仅是情报,更是两颗在艰难时局中相互依靠、彼此温暖的心的交流。
永和帝 · 冷眼旁观
养心殿内,永和帝萧琰看着龙案上几份关于漕运改革争论不休的奏章,眉头微蹙。太子、齐王相继倒台后,朝中看似平静,实则暗涌不断。王崇焕一党虽暂避锋芒,但根基犹在;一些中间派和寒门官员则开始活跃,试图在新的权力格局中寻找位置。
他的目光落在了一份由靖王萧景玄呈上的、关于京畿地区去年水利工程核验的例行奏报上。报告条理清晰,数据详实,指出的几个细微隐患也合情合理,建议的整改措施稳妥且不扰民。与其他皇子或官员那些要么歌功颂德、要么急功近利的奏章相比,这份报告显得格外扎实、沉稳。
“靖王……”永和帝指尖轻轻敲着这份奏报,目光深邃。这个儿子,参政以来,不结党,不营私,不献媚,也不冒进,交代的事情都能稳妥办好,却又从不主动揽权。这份超出年龄的沉静与老练,让他欣赏,却也让他心底深处,隐有一丝难以言喻的警惕。
他沉吟片刻,提笔在一份关于漕运总督人选争议的奏章上批阅:“着靖王萧景玄,会同户部、工部,详议漕运利弊及整顿方案,半月后具折陈奏。”
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差事,漕运牵扯利益巨大,各方势力盘根错节,无论提出何种方案,都必然会得罪一方。他倒要看看,这个一直表现得“淡泊”、“沉稳”的儿子,面对真正的难题,会如何应对。
尾声 · 潮涌将至
旨意传到靖王府时,萧景玄正在翻阅那卷大燕舆图,目光落在贯穿南北的漕运线上。听闻父皇让他参与议定漕运方案,他脸上并无意外之色,只是平静地接旨谢恩。
“殿下,陛下此举,是将您推到了风口浪尖啊!”顾昀不无担忧。
萧景玄收起舆图,眼神锐利如刀:“躲是躲不过的。既然给了机会,那便要做好。去,将我们近年来收集的所有关于漕运的资料,以及相关官员的履历、背景,全部整理出来。记住,我们要做的,不是讨好谁,也不是打压谁,而是提出一个真正于国于民有利,且……能让父皇认可的方案。”
“是!”
宫内的沈青澜,很快也得知了这一消息。她抚摸着怀中那枚从未离身的暖玉,目光落在那幅微型舆图的漕运线上,心中了然他即将面对的是何等复杂的局面。
她走到窗边,望向靖王府的大致方向。春寒依旧,但她知道,新的浪潮已经涌动。他将在前朝直面风浪,而她,则需在这深宫之中,继续为他稳住后方,查探隐患。
永和二十七年的春天,注定不会平静。萧景玄与沈青澜,这对命运与共的盟友与知己,即将在各自的战场上,迎接新的挑战与机遇。
然而,权力的格局已然重塑。废太子萧景铭与齐王萧景铮的轰然倒台,使得原本看似稳固的夺嫡态势出现了巨大的真空。朝臣们的目光,在经历最初的震惊与观望后,不约而同地聚焦于那位唯一成年、且未受牵连、更在去岁末被陛下亲旨授予参议朝政、协理兵部工部事宜的七皇子——靖王萧景玄身上。
靖王府 · 潜龙在渊
靖王府内,气氛却依旧保持着一种异乎寻常的平静。萧景玄卸下朝服,换上一身月白常服,正于书房内临摹前朝书画大家的《寒江独钓图》,笔意疏淡,气韵清远,仿佛外界所有的暗流与期待都与他无关。
“殿下,今日朝会上,陛下再次垂询了关于整顿京畿卫戍及疏通漕运之事,几位老臣争论不休,陛下未置可否。”顾昀低声禀报,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萧景玄笔下未停,勾勒出孤舟蓑笠的轮廓,淡淡道:“京畿卫戍,牵扯众多,利益盘根错节;疏通漕运,耗资巨大,牵动南北粮道。皆是棘手之事,父皇心中自有权衡。”
“那殿下您……”顾昀欲言又止。自家殿下参政已近两月,却始终沉稳低调,多数时候只是聆听,偶有发言,也多是些不痛不痒的建议,这让一些原本看好靖王的朝臣都有些摸不着头脑。
萧景玄终于放下笔,拿起一旁的湿帕擦了擦手,目光沉静如水:“顾昀,记住,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如今不知多少双眼睛盯着靖王府,盼着本王行差踏错,或者……急不可耐地揽权结党。父皇让我参政,是考验,亦是试探。此刻,多做多错,少做少错,唯有看准时机,一击即中,方是上策。”
他走到窗边,望着庭院中已有嫩芽萌发的梨树,声音低沉:“我们的人,近来可有异动?”
“回殿下,皆遵照您的指示,谨言慎行,埋头任事。只是……王首辅虽仍称病,但其门下官员近来似有重新活跃之势,尤其在吏部与户部,对我们这边几个有望升迁的官员,多有掣肘。”
“王崇焕这只老狐狸,岂会甘心一直沉寂?”萧景玄嘴角勾起一抹冷峭的弧度,“他是在积蓄力量,等待反扑。由他去,只要不触及根本,暂且忍耐。北疆那边,沈家众人可还安好?”
“殿下放心,北疆一切平静。去岁冯家死士折戟后,再无动静。我们的人护卫周密,一应用度亦充足。”
萧景玄微微颔首,目光再次投向皇宫的方向。参政两月,他看似无所作为,实则已将兵部、工部的积弊、人事关系摸清了七七八八。他在等待一个真正能展现能力、却又不会过于扎眼的机会。同时,他也时刻挂念着宫墙之内,那个与他命运相连的女子。去岁末她传递出的关于东宫可能私制军械的线索,极为重要,他已命“影”加紧追查。
司制司 · 砥柱中流
宫内的气氛,比宫外更加微妙。去岁的惊涛骇浪虽已平息,但余波荡漾,人人自危。司制司作为掌管宫廷器物制备的部门,与各宫往来密切,在此敏感时期,更是需要小心应对。
沈青澜凭借其过人的冷静与才干,已在张司制的默许和扶持下,俨然成为司制司实际上的副手,处理着大部分日常事务乃至部分机要。她行事公允,条理清晰,且因身负“罪臣之女”的身份,反而少了许多攀附结党的嫌疑,赢得了司制司上下大部分人的信服。
她利用职务之便,更加系统地清理、核对与昔日东宫、长春宫相关的所有账目、文书和器物记录。那几张关于疑似军械的残图,她已临摹下来,并通过特殊渠道送出了宫,但原件她依旧小心保管,并未销毁,这是未来可能的关键物证。
在核对一批从已查封的东宫属官宅邸中追回的物料时,沈青澜敏锐地发现,其中有几样特殊规格的铁材和皮革,与她在那些残图上看到的某些部件所需材质极为吻合,而且入库时间也集中在废太子被禁足前后的那段时间。这进一步佐证了她的猜测——太子在被废前,可能仍在暗中进行着什么。
她将这些发现以隐语记录,准备寻机传递。同时,她也注意到,近来内府库那边,尤其是与兵仗局有关联的几个管事太监,与司制司的往来似乎比往常频繁了一些,虽然名义上都是为了筹备春季宫苑修缮事宜,但沈青澜总觉得有些异样。她暗中留了心,吩咐手下女史,凡与内府库、兵仗局相关的物料申领、核对,皆需格外仔细,并向她单独报备。
长春宫 · 死水微澜
长春宫依旧是被遗忘的角落。德妃缠绵病榻,形容愈发憔悴,永和帝从未踏足,连御医都来得稀疏了。宫人们各寻门路,只剩几个无处可去的老宫人守着这死气沉沉的宫殿,昔日繁华,恍如一梦。
然而,就在这潭死水之下,并非全无动静。一日深夜,一个黑影悄无声息地潜入长春宫,避开寥寥无几的守夜宫人,进入了德妃寝殿的内室。
病榻上的德妃骤然惊醒,借着窗外微弱的天光,看清了来人的轮廓,浑浊的眼中骤然爆发出一点精光,压低了声音,带着刻骨的恨意:“你……你终于来了!他……他还有什么吩咐?”
那黑影声音低哑,如同砂石摩擦:“娘娘安心养病便是。主子说,时候未到,让您务必……保重自己。有些旧账,总会清算的。”
德妃枯瘦的手指紧紧抓住锦被,指甲几乎掐进掌心:“告诉你们主子,本宫……等得起!只要能让那对贱人母子付出代价……”她的声音因激动而颤抖,带着一种近乎疯狂的执念。
黑影并未多言,留下一个小巧的瓷瓶:“这是主子寻来的良药,或对娘娘凤体有益。”说罢,便如来时一般,悄无声息地消失在黑暗中。
德妃握着那冰凉的瓷瓶,眼中闪烁着幽暗难明的光芒。她这枚棋子,尚未到彻底废弃之时。
揽月阁 · 青鸟传书
春寒料峭,月色清冷。沈青澜再次避开巡守,来到揽月阁石室。机关轻响,她不仅取到了萧景玄的回信,还发现竹管内多了一卷用油纸包裹的细小卷轴。
展开他的回信,依旧是简洁的风格,先是对她提供军械线索的重要性再次肯定,告知宫外已在加紧追查。随后提及朝中近日关于漕运之争,他隐有想法,但时机尚需等待。最后写道:“春寒料峭,宫深似海,望卿务必珍摄。闻卿掌司制事,辛劳备至,聊附舆图一卷,或可解闷,亦增见闻。”
沈青澜心中微暖,展开那卷小轴,竟是一幅精心绘制的微型大燕疆域图,山川河流、郡县城镇,标注得极为详尽,甚至还有一些细微的驿道、关隘说明。这绝非寻常解闷之物,而是他意在让她了解天下格局,增长见识。这份心意,深沉而珍贵。
她将舆图小心收好,然后提笔回信。她详细汇报了关于东宫属官宅邸追回物料与军械图的关联,以及对内府库与兵仗局往来频繁的留意。关于自身,她只简单写道:“司制司诸事渐熟,赖众人协力,尚可应对。殿下所赠舆图,如开茅塞,受益匪浅。朝堂之事,千头万绪,望殿下顺势而为,保重为先。”
她将纸条封好,放入竹管。在这寂静的深夜里,冰冷的机关传递的,不仅是情报,更是两颗在艰难时局中相互依靠、彼此温暖的心的交流。
永和帝 · 冷眼旁观
养心殿内,永和帝萧琰看着龙案上几份关于漕运改革争论不休的奏章,眉头微蹙。太子、齐王相继倒台后,朝中看似平静,实则暗涌不断。王崇焕一党虽暂避锋芒,但根基犹在;一些中间派和寒门官员则开始活跃,试图在新的权力格局中寻找位置。
他的目光落在了一份由靖王萧景玄呈上的、关于京畿地区去年水利工程核验的例行奏报上。报告条理清晰,数据详实,指出的几个细微隐患也合情合理,建议的整改措施稳妥且不扰民。与其他皇子或官员那些要么歌功颂德、要么急功近利的奏章相比,这份报告显得格外扎实、沉稳。
“靖王……”永和帝指尖轻轻敲着这份奏报,目光深邃。这个儿子,参政以来,不结党,不营私,不献媚,也不冒进,交代的事情都能稳妥办好,却又从不主动揽权。这份超出年龄的沉静与老练,让他欣赏,却也让他心底深处,隐有一丝难以言喻的警惕。
他沉吟片刻,提笔在一份关于漕运总督人选争议的奏章上批阅:“着靖王萧景玄,会同户部、工部,详议漕运利弊及整顿方案,半月后具折陈奏。”
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差事,漕运牵扯利益巨大,各方势力盘根错节,无论提出何种方案,都必然会得罪一方。他倒要看看,这个一直表现得“淡泊”、“沉稳”的儿子,面对真正的难题,会如何应对。
尾声 · 潮涌将至
旨意传到靖王府时,萧景玄正在翻阅那卷大燕舆图,目光落在贯穿南北的漕运线上。听闻父皇让他参与议定漕运方案,他脸上并无意外之色,只是平静地接旨谢恩。
“殿下,陛下此举,是将您推到了风口浪尖啊!”顾昀不无担忧。
萧景玄收起舆图,眼神锐利如刀:“躲是躲不过的。既然给了机会,那便要做好。去,将我们近年来收集的所有关于漕运的资料,以及相关官员的履历、背景,全部整理出来。记住,我们要做的,不是讨好谁,也不是打压谁,而是提出一个真正于国于民有利,且……能让父皇认可的方案。”
“是!”
宫内的沈青澜,很快也得知了这一消息。她抚摸着怀中那枚从未离身的暖玉,目光落在那幅微型舆图的漕运线上,心中了然他即将面对的是何等复杂的局面。
她走到窗边,望向靖王府的大致方向。春寒依旧,但她知道,新的浪潮已经涌动。他将在前朝直面风浪,而她,则需在这深宫之中,继续为他稳住后方,查探隐患。
永和二十七年的春天,注定不会平静。萧景玄与沈青澜,这对命运与共的盟友与知己,即将在各自的战场上,迎接新的挑战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