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西方势力的新动向-《碧血大明:穿越系统改写江山》

  应天府的玄铁情报司在深秋泛着冷光,铁砂与蛊虫的气息混着墨香,在空气中凝成细雾。陈风立在太极情报沙盘前,寒星剑轻挑沙盘边缘的玄铁指针,剑刃凝着的紫霞内劲顺着指针游走,盘中铁砂突然活了过来,自动排列出西洋联合舰队的阵型 —— 荷兰的风车战舰在前,西班牙的斗牛舰居中,葡萄牙的航海舰殿后,每艘船的模型上都泛着血河砂的幽蓝。

  黑煞赤膊挥着玄铁拂尘,铁砂掌拍在沙盘边缘,掌印与太极鱼眼相触,铁砂突然显影出舰队的真实动向:三股黑帆正从好望角、马六甲、吕宋岛集结,船身的狼头咒印与系统万邦邪术图谱中的 “深海魔阵” 完全重合。“这沙盘经千锤百炼,” 他指着砂粒组成的航线,“能显影三派邪术的联合标记 —— 风车劲的旋、斗牛劲的烈、航海掌的阴。” 陈风运起鹰眼术,沙盘深处,紫霞劲与模拟血河砂的红染料相撞,在沙下凝成防御圈,像一块淬了内劲的玄铁盾。

  密信在案上泛着邪光,五毒教弟子的狼毫刚蘸上墨水,陈风的剑突然出鞘半寸 —— 那是掺了血河砂的邪墨,字迹在纸上凝成狼头。“用金刚指刻字,太极劲导气。” 他扬声时,紫霞内劲震得墨锭爆发出金光。铁砂帮弟子举起玄铁刻刀,刀身与掌力共鸣,在羊皮纸上刻出带震劲的纹路:字母的折角里藏着金刚指的锐劲,词尾的曲线含着太极劲的柔。

  “试试铁砂密押破译法!” 弟子转动玄铁轮盘,轮盘上的铁砂纹路与黑煞掌力共振,乱码般的西洋文字突然归位,显影出王室密令:“因明与诸国定约,断我东方财路,着三国水师合兵,毁其商路,迫其改约。” 五毒教的辨文蛊顺着字迹爬动,虫群过处,血河砂墨水化作青烟,露出底下用玄铁粉末写就的真实坐标 —— 舰队集结点在琉球群岛的黑水沟。

  武当道士的拂尘扫过星象图,血河砂绘制的邪术星轨突然溃散,露出真实的北斗七星。“太极导星术能破邪阵。” 张道长踏罡步斗,星图上的铁砂突然跃起,在盘面上排出舰队的航线:荷兰舰队主攻吴淞口,西班牙舰队偷袭崇明岛 “海眼”,葡萄牙舰队封锁南洋商路。铁砂帮弟子的铁砂掌拍在星图铜盘上,掌印与盘身共鸣,星象运行的轨迹里显影出攻击时间 —— 农历十月初十,大潮之时,血河砂的邪力会随潮汐倍增。

  五毒教老妪的辨武蛊从竹篓钻出,银虫群爬过情报卷宗,在荧光中显影出三派邪术的本质:荷兰风车劲借船帆旋转形成漩涡,能侵蚀内力;西班牙斗牛劲以血腥激发狂性,掌风带着蚀骨火;葡萄牙航海掌用血河砂沟通深海邪灵,指尖能召巨浪。“这是太极破邪图鉴。” 弟子展开图谱,铁砂在图上凝成对照表:金刚掌的刚劲可破风车旋,太极剑的柔劲能卸斗牛火,铁砂掌的沉劲能震航海邪。陈风指尖划过图谱,紫霞劲让三派邪术的破绽显影:风车劲的轴、斗牛劲的心、航海掌的腕,都泛着淡金。

  金殿的盘龙柱在情报沙盘的光线下泛着冷光,陈风的指尖轻弹,一粒铁砂打在沙盘 “海眼” 处,紫霞内劲让该处爆发出金光,显影出狼头法阵。“陛下,西洋三邪已合兵,图我海疆!” 他屈指再弹,砂粒组成的舰队突然移动,演示出三路攻击的路线。五毒教的示警蛊突然从袖中飞出,虫群在殿中织出虚影:西洋使者正用血河砂祭炼 “深海魔器”,器身的狼头嘴里淌着黑血。

  崇祯皇帝的掌心按在沙盘上,天子龙气与紫霞劲共鸣,西洋密令突然显影出 “毁明根基” 四字。“陈爱卿可有良策?” 陈风呈上太极海防策,策书上的铁砂纹路与剑相触,爆发出金光:“分兵防御,各个击破 —— 铁砂帮加固吴淞口炮台,少林武僧镇守崇明岛海眼,武当道士护航南洋商路,五毒教蛊术侦察敌情。”

  吴淞口的警报突然响起,三艘挂着十字旗的西洋商船闯入,帆布下渗出的黑血与陈风的剑产生对冲。“试其防御!” 陈风扬声时,玄铁炮台爆发出金光。铁砂帮众的铁砂掌拍向地面,砂粒如暴雨升空,将商船桅杆上的狼头旗震碎,旗面显影出试探密令:“测其炮台,探其虚实。” 少林武僧列成金刚伏魔圈,金色光罩在海堤铺开,血河砂形成的邪术屏障寸寸碎裂;五毒教的蚀纹蛊顺着船身爬动,虫群过处,血河砂涂层化作青烟,露出底下被腐蚀的船骨。

  暮色漫过太极殿,陈风的寒星剑与崇祯的玄铁斩邪剑相触,双剑共鸣的金光中,显影出《武穆遗书》的终极破邪阵图。殿外突然刮起黑风,血河砂组成的三狼头虚影扑向圣谕,却被双剑的金光绞碎。铁砂帮众的铁砂掌拍在玄铁备战牌上,掌印与牌面太极纹相触,牌身爆发出覆盖全城的预警光罩。

  陈风握紧双剑,剑穗红缨在晚风中猎猎作响。系统怒海合战的图标在识海闪烁,紫霞金光里,三派舰队的轮廓在海平面浮现,像三头蓄势待发的巨兽。但他掌心的玄铁牌正泛着暖光 —— 那是沿海军民备战的信号,从吴淞口的炮台到崇明岛的海堤,从南洋的商船到渔村的鱼叉,都已淬上了破邪的内劲。

  “这一战,” 陈风望着西方,双剑突然发出龙吟,“要让西洋知道,大明的海疆,有玄铁般的筋骨,更有太极般的智慧。” 金殿的烛火在剑气中微微摇曳,映着君臣眼中的锋芒,也映着沙盘上那道由紫霞劲凝成的防线 —— 它从应天府延伸至千里海疆,像一条永不弯折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