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虽然明廷和清廷都不是我大夏的对手,但我大夏作战士卒不到二十万,需要驻守地方,兵镇草原,面对他们的结盟确是有些压力!”
林胜武在一旁道,“不错,因为需要防备来自云贵,河南,山西,漠南草原等地的进攻,我大夏士卒捉襟见肘,但是,只要我大夏挺过前半段时间,待第六镇士卒以及新编骑兵形成战斗力后,所有的威胁就将迎刃而解!”
陆梦龙也反应过来,因为需要防备多地,加上大夏骑兵较少的原因,大夏最为精锐的第一镇留在了甘肃宁夏前线。
但一旦新编骑兵成型,有充足的兵力可以独自镇守草原后,第一镇和第四镇从草原防线腾出手来,大夏自然无所畏惧。
放下心来的陆梦龙也轻松道,“考虑到明廷官僚的办事风格,以及明廷官兵的拉垮程度,再加上草原此时才慢慢解冻,再过三个月,则万事无忧矣!”
张行道,“不过,也不能小觑他们,传令给湖广前线各军,加快进攻节奏,我们要在明清联军形成合力之前,尽快拿下归州和郧阳府全境,拱卫四川夔州和陕西兴安州,使其互为倚靠。
另外,传信四川及陕甘宁驻军!”张行的声音在殿内回响,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严令各部,务必提高警惕,小心防备来自云贵、河南、山西乃至草原方向可能之敌攻击。
各部务必依托现有营寨与险要,坚守原阵地,不得冒进,亦不许后退半步!务必给本王打退明清联军的一切进攻!凡丢失阵地者,无论缘由,各级主官一律军法论处,绝不宽贷!”
“是!”兵部尚书林胜武肃然应命,大夏四面受敌,防线漫长,任何一点的溃退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同时,传令后勤司,”张行继续部署,“立即启动战时物资调配预案,全力保障四川、陕甘宁前线以及湖广主攻方向的粮草、弹药、被服、药材等一切军需物资。
此战关乎国运,若有延误、短缺,杀无赦!”
“臣遵旨!”林胜武再次领命,迅速记录下要点。
张行沉吟片刻,看向林胜武:“另外,通知第六镇总兵曹文炤,新兵训练必须加大力度!十日后,本王将亲临城外大校场阅兵,检验其训练成果。
让他给本王拿出点真东西来,莫要辜负了朝廷的期望和投入!”
“是!臣稍后便亲自去传达大王谕令。”林胜武点头应下,略微思考了几息,然后谨慎地提出建议,“大王,待前线我军拿下郧阳和归州,彻底打开湖广西北门户后,是否可以考虑立刻在湖广新占区着手募兵?
湖广人口稠密,民风亦算彪悍,若能就地取材,第七镇成型的时间将会快上很多,也能尽快缓解我军兵力捉襟见肘的局面。”
对于林胜武的提议,张行一时有些犹豫,因为他内心深处确实有一个更长远的规划:在完全拿下湖广,局势稳定后,对军队进行一轮精简整编。
计划从已有的步卒六镇中——更准确地说是从前五镇里,通过严格的考核与筛选,优中淘劣,裁撤掉一部分兵员,最终整合为四个或者五个更加精锐、满编的镇。
之所以有这个想法,是因为目前大夏军队的兵员来源过于集中,除去曹文诏的第六镇士卒来自陕西,其余五个镇百分之八九十的士卒都是来自四川的青年男子。
虽然眼下看来,四川因为战乱平息、新政推行,民生并未受影响,反而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但长期抽调如此巨量的青壮,张行担心迟早会影响四川本地的农耕生产和社会发展根基。
不过,这片刻的犹豫之后,他很快回转过来,不禁暗自摇了摇头,觉得自己有些想多了。
眼下是什么时候?明清两大势力已然结盟,刀锋直指大夏,正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兵力本就捉襟见肘,各处防线都嗷嗷待哺。
若在此时提出裁军,哪怕是优中选优的整合,也极易引起军心浮动,士卒猜疑,反而自乱阵脚,给敌人可乘之机,实在是得不偿失。
于是,他立刻打消了这个过于长远的念头,转头肯定了林胜武着眼于当下的提议:“林尚书所虑甚是,就按你说的办,一旦郧阳、归州攻克,立即着人在两地及周边稳妥区域,按照我大夏募兵标准,招募身体强健、身家清白之青壮,着手组建第七镇框架。
此事由你兵部主导,务必办好。”
“臣明白!”
安排完军事,张行又将目光投向吏部尚书陆梦龙,“陆尚书,湖广方面的吏员安排,进展如何了?”
陆梦龙立刻上前一步,躬身回禀:“回大王,年后集中培训半月、专门为接收湖广政务而准备的那一批吏员,已经于昨日全部自西安出发,沿官道南下。
他们将会在预设地点与护送的兵卒汇合,随后跟随大军前进的步伐。
我大夏官兵每拿下一府一县,这些吏员都将第一时间配合当地驻军,接管衙门,张贴安民告示,理清户籍田亩,推行我大夏新政,确保地方秩序迅速稳定,民生得以快速恢复,将新占区尽快转化为我大夏的助力。”
“很好。”张行颔首,“吏员乃治理地方之根基,他们的表现,关乎民心向背,不可懈怠。”
“臣定当严格督促!”
就这样,大夏这个新兴的政权机器,在面对明清结盟这一重大外部威胁时,高效地完成了初期的战略部署与内部动员。
军事上采取守势,稳固根基,同时加大训练和新兵招募;
政治上则准备好了接收班子,确保打下的地盘能迅速消化吸收。
在大夏一众朝臣及张行本人眼里,无论孙传庭在河南如何殚精竭虑地编练新兵、效仿部分大夏新政试图力挽狂澜,都不过是邯郸学步,徒具其形,难得其神。
明廷是从根子上就烂透了,庞大的官僚士绅集团如同寄生其上的毒瘤,早已积重难返。
林胜武在一旁道,“不错,因为需要防备来自云贵,河南,山西,漠南草原等地的进攻,我大夏士卒捉襟见肘,但是,只要我大夏挺过前半段时间,待第六镇士卒以及新编骑兵形成战斗力后,所有的威胁就将迎刃而解!”
陆梦龙也反应过来,因为需要防备多地,加上大夏骑兵较少的原因,大夏最为精锐的第一镇留在了甘肃宁夏前线。
但一旦新编骑兵成型,有充足的兵力可以独自镇守草原后,第一镇和第四镇从草原防线腾出手来,大夏自然无所畏惧。
放下心来的陆梦龙也轻松道,“考虑到明廷官僚的办事风格,以及明廷官兵的拉垮程度,再加上草原此时才慢慢解冻,再过三个月,则万事无忧矣!”
张行道,“不过,也不能小觑他们,传令给湖广前线各军,加快进攻节奏,我们要在明清联军形成合力之前,尽快拿下归州和郧阳府全境,拱卫四川夔州和陕西兴安州,使其互为倚靠。
另外,传信四川及陕甘宁驻军!”张行的声音在殿内回响,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严令各部,务必提高警惕,小心防备来自云贵、河南、山西乃至草原方向可能之敌攻击。
各部务必依托现有营寨与险要,坚守原阵地,不得冒进,亦不许后退半步!务必给本王打退明清联军的一切进攻!凡丢失阵地者,无论缘由,各级主官一律军法论处,绝不宽贷!”
“是!”兵部尚书林胜武肃然应命,大夏四面受敌,防线漫长,任何一点的溃退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同时,传令后勤司,”张行继续部署,“立即启动战时物资调配预案,全力保障四川、陕甘宁前线以及湖广主攻方向的粮草、弹药、被服、药材等一切军需物资。
此战关乎国运,若有延误、短缺,杀无赦!”
“臣遵旨!”林胜武再次领命,迅速记录下要点。
张行沉吟片刻,看向林胜武:“另外,通知第六镇总兵曹文炤,新兵训练必须加大力度!十日后,本王将亲临城外大校场阅兵,检验其训练成果。
让他给本王拿出点真东西来,莫要辜负了朝廷的期望和投入!”
“是!臣稍后便亲自去传达大王谕令。”林胜武点头应下,略微思考了几息,然后谨慎地提出建议,“大王,待前线我军拿下郧阳和归州,彻底打开湖广西北门户后,是否可以考虑立刻在湖广新占区着手募兵?
湖广人口稠密,民风亦算彪悍,若能就地取材,第七镇成型的时间将会快上很多,也能尽快缓解我军兵力捉襟见肘的局面。”
对于林胜武的提议,张行一时有些犹豫,因为他内心深处确实有一个更长远的规划:在完全拿下湖广,局势稳定后,对军队进行一轮精简整编。
计划从已有的步卒六镇中——更准确地说是从前五镇里,通过严格的考核与筛选,优中淘劣,裁撤掉一部分兵员,最终整合为四个或者五个更加精锐、满编的镇。
之所以有这个想法,是因为目前大夏军队的兵员来源过于集中,除去曹文诏的第六镇士卒来自陕西,其余五个镇百分之八九十的士卒都是来自四川的青年男子。
虽然眼下看来,四川因为战乱平息、新政推行,民生并未受影响,反而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但长期抽调如此巨量的青壮,张行担心迟早会影响四川本地的农耕生产和社会发展根基。
不过,这片刻的犹豫之后,他很快回转过来,不禁暗自摇了摇头,觉得自己有些想多了。
眼下是什么时候?明清两大势力已然结盟,刀锋直指大夏,正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兵力本就捉襟见肘,各处防线都嗷嗷待哺。
若在此时提出裁军,哪怕是优中选优的整合,也极易引起军心浮动,士卒猜疑,反而自乱阵脚,给敌人可乘之机,实在是得不偿失。
于是,他立刻打消了这个过于长远的念头,转头肯定了林胜武着眼于当下的提议:“林尚书所虑甚是,就按你说的办,一旦郧阳、归州攻克,立即着人在两地及周边稳妥区域,按照我大夏募兵标准,招募身体强健、身家清白之青壮,着手组建第七镇框架。
此事由你兵部主导,务必办好。”
“臣明白!”
安排完军事,张行又将目光投向吏部尚书陆梦龙,“陆尚书,湖广方面的吏员安排,进展如何了?”
陆梦龙立刻上前一步,躬身回禀:“回大王,年后集中培训半月、专门为接收湖广政务而准备的那一批吏员,已经于昨日全部自西安出发,沿官道南下。
他们将会在预设地点与护送的兵卒汇合,随后跟随大军前进的步伐。
我大夏官兵每拿下一府一县,这些吏员都将第一时间配合当地驻军,接管衙门,张贴安民告示,理清户籍田亩,推行我大夏新政,确保地方秩序迅速稳定,民生得以快速恢复,将新占区尽快转化为我大夏的助力。”
“很好。”张行颔首,“吏员乃治理地方之根基,他们的表现,关乎民心向背,不可懈怠。”
“臣定当严格督促!”
就这样,大夏这个新兴的政权机器,在面对明清结盟这一重大外部威胁时,高效地完成了初期的战略部署与内部动员。
军事上采取守势,稳固根基,同时加大训练和新兵招募;
政治上则准备好了接收班子,确保打下的地盘能迅速消化吸收。
在大夏一众朝臣及张行本人眼里,无论孙传庭在河南如何殚精竭虑地编练新兵、效仿部分大夏新政试图力挽狂澜,都不过是邯郸学步,徒具其形,难得其神。
明廷是从根子上就烂透了,庞大的官僚士绅集团如同寄生其上的毒瘤,早已积重难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