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寻找替代方案-《重生之逆转商途:从破产到执掌风》

  这款不行。赵知远摘下静电手环,疲惫地揉了揉眉心,功耗超标百分之四十,发热量太大。

  实验室里堆满了各种芯片样品,像一座座小山。苏梦记录下测试数据,在清单上又划掉一个型号。

  这是第几家了?陈序问。

  第十七家。苏梦摇头,要么性能不达标,要么交期要三个月。

  顾明推门进来,带着一身寒气:韩国那边回话了,可以供货,但要预付全款。

  多少?林晚晴立即问。

  五千万,美元。顾明把报价单放在桌上,而且最早下个月发货。

  陈序拿起报价单看了一眼:他们在趁火打劫。

  但这是我们目前能找到的最接近的替代方案。顾明叹气。

  赵知远突然站起来:或许我们可以试试联发科的方案?

  测试过。苏梦调出数据,性能只有原来的百分之七十,而且需要重新设计电路。

  重新设计要多久?

  最快两周。赵知远计算着,但良品率可能会下降。

  陈序在实验室里踱步:客户能接受性能降级吗?

  绝对不行。顾明斩钉截铁,诺基亚刚刚发来警告,如果产品性能不达标,将取消所有订单。

  林晚晴看着资金报表:如果取消订单,我们要支付巨额违约金。

  这时,李振打来视频电话。画面里他站在空荡荡的原料仓前:老陈,最晚后天必须开工,否则生产线会生锈的!

  再给我们一天时间。陈序承诺。

  挂断电话后,他转向技术团队:有没有可能用低端芯片通过算法优化来弥补性能?

  苏梦眼睛一亮:理论上可以,但需要重写底层驱动。

  需要多久?

  至少一个月。赵知远接话,而且不能保证效果。

  陈序沉默片刻,突然问:如果我们把三颗低端芯片并联呢?

  实验室里顿时安静了。所有人都在思考这个大胆的设想。

  理论上......可行。苏梦快速在白板上演算,但散热和功耗会是大问题。

  试试看。陈序拍板,马上做样品测试。

  接下来的二十四小时,实验室灯火通明。技术人员轮班作业,测试各种组合方案。

  第一组样品烧毁了。凌晨时分,赵知远沮丧地汇报,功耗超出预期太多。

  调整供电方案。陈序挽起袖子亲自参与,降低主频试试。

  清晨六点,第二组样品测试开始。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盯着测试仪。

  功耗达标!苏梦惊喜地喊道,性能达到原来的百分之八十五!

  赵知远仔细查看数据:散热还是有点问题,但可以在产品设计上优化。

  立即小批量试产。陈序下令,顾明,通知生产线准备。

  还有个问题。林晚晴提醒,这种方案成本比原来高出百分之三十。

  先活下去再说。陈序毫不犹豫,等渡过危机再优化成本。

  上午十点,第一批试产芯片送到振远代工。李振亲自在生产线监督。

  测试通过!两小时后,李振发来捷报,良品率百分之九十二!

  整个序言科技响起欢呼声。但陈序却盯着成本报表出神。

  这个方案只能应急。他对管理团队说,我们必须找到长期解决方案。

  顾明提出建议:要不要接触一下台积电?他们可能有替代方案。

  已经联系过了。苏梦摇头,他们的产能都被苹果和三星包了。

  国内厂商呢?陈序问。

  赵知远苦笑:中芯国际的技术还达不到要求。

  会议室陷入沉默。所有人都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供应链问题,更是整个中国芯片产业的短板。

  那就自己造。陈序突然说。

  所有人都愣住了。

  陈总,顾明谨慎地提醒,芯片制造投入太大,周期太长......

  但不是不可能。陈序目光坚定,芯创未来已经在研发电源管理芯片,我们可以扩大投资。

  林晚晴快速计算:如果要自建芯片生产线,至少需要五十亿投入。

  那就融资。陈序站起身,我们不能永远受制于人。

  就在这时,前台通报有访客。来自中科院微电子所的专家团队不请自来。

  陈总,带队的白发教授开门见山,我们关注你们很久了。听说你们在找芯片方案?

  教授有什么建议?

  我们实验室有一款新型芯片架构,正好符合你们的需求。教授递过资料,但还需要企业配合完成产业化。

  陈序快速浏览技术文档,眼中重新燃起希望:需要多少资金?

  两个亿,一年时间。

  成交。陈序当场拍板,序言科技全力支持。

  送走专家团队,顾明忍不住问:会不会太冒险了?

  冒险?陈首望向窗外,这才是真正的出路。

  夜幕降临,新的希望正在孕育。虽然远水难救近火,但至少,他们找到了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