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包装案例,虚实结合!-《重生六零:我的时空兑换系统》

  天刚亮,林烨就站在了工地办公室门口。门是昨天晚上关的,木板有点翘,他用手往上压了压才合上。屋里那张桌子还在原来的位置,上面堆着几张图纸。

  他把背包放下,从里面拿出一叠纸。这是系统导出的数据记录,每一条采购信息都清清楚楚。他没看太久,直接翻到最后一页,那里贴着一张打印出来的效果图——十层办公楼加了两层楼体,看起来像十二层。

  陈伯来得早,手里提着个搪瓷杯。他站在门口看了眼图,眉头皱了一下。“这楼……不是我们盖的那个?”

  “是我们盖的。”林烨说,“只是现在要让它看起来能接大工程。”

  小虎也到了,凑过来一看就笑了。“懂了,换个说法嘛。本来就是按标准做的,现在写明白点。”

  “对。”林烨指着图纸上的几个节点,“基础部分用了双排钢筋,这个叫‘框架承重’;地基下面加了一道缓冲层,可以叫‘防震槽’。这些都是实际做的工艺,只是以前没人这么提。”

  陈伯还是不太放心。“可要是人家来看现场呢?一数楼层就不对了。”

  “我们不骗人。”林烨把图摊平,“只说这是试点项目的设计思路,实际施工根据需求调整。材料单、工序表、验收记录全都有,随时能查。我们没造假,只是把做过的事讲得更清楚。”

  陈伯没再说话,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那上面有常年干活留下的茧子和划痕。过了几秒,他点点头。

  “行吧。你说怎么改,我们就怎么画。”

  三人坐在桌前开始重新整理资料。林烨用系统生成的标准格式排版,文字整齐,标题清晰。小虎负责描图,把原本普通的结构线改成带标注的技术示意图。陈伯则核对每一个数据,确保和当初施工日志一致。

  中午饭是大嫂送来的。她把饭盒放在窗台上,没进屋。林烨起身说了句谢谢,她点点头就走了。脚步不快,但也没停。

  二哥下午才到。他站在门外看了会儿,见大家都在忙,才走进来。

  “材料登记本我已经交给运输组新来的小伙子管了。”他说,“以后每车水泥、每捆钢筋都要签字确认,谁敢私自换货,当场辞退。”

  林烨抬头看了他一眼。“好。”

  “你还打算做什么?”二哥问。

  “下一步,让外面知道我们能干什么样的活。”

  当天晚上,他们把整套资料装订成册。封面写着《林家施工队技术案例集》,里面有修改后的图纸、施工说明、还有那张十二层楼的效果图。最后附上了所有材料采购清单和每日施工记录。

  第二天一早,林烨去了县城报社。

  记者姓李,之前来工地拍过照片。他正在办公室写稿子,抬头看见林烨进来,愣了一下。

  “又来了?这次什么事?”

  林烨把资料递过去。“想请您帮个忙。我们最近完成了一个高层项目的试点建设,想让更多人了解农村施工队也能做现代建筑。”

  李记者翻开本子,一页页看下去。看到效果图时停了一下,又翻回前面看文字介绍。

  “你们真盖了十二层?”

  “实际主体十层,但设计预留了扩展空间。”林烨说,“所有结构都按更高标准执行,比如抗震处理、框架稳定性这些,都是照着规范来的。”

  记者点点头。“听着不错。关键是你们还强调安全和责任,这年头很少有人提这个。”

  “我们就是靠这个吃饭的。”林烨说,“手艺不能丢,规矩也不能破。”

  三天后,报纸登了出来。标题是:《泥腿子也能搞现代建筑?林家施工队闯出新路》。文章里写了他们从村里小队做起,一步步做到十层高楼的经历,特别提到“创新性引入抗震设计理念”。

  林烨买了五份报纸,带回工地。一份给陈伯,一份给小虎,一份留给二哥,另外两份贴在办公室墙上。

  第四天没人打电话。

  第五天上午,邮局那边传来消息,说有长途电话找他。

  林烨跑去接。

  “是林工吗?”电话那头是个陌生声音,“我是县医院基建科的。看了你们的报道,里面提到‘抗震设计’,能详细说说吗?”

  “当然可以。”林烨握紧话筒,“这是我们结合传统做法和新工艺的一次尝试。具体体现在地基缓冲层设置、主梁连接方式优化等方面。图纸和施工日志都可以提供。”

  对方沉默了几秒。“下周我们要开一轮预审会,主要是了解几家施工队的基本情况。你们如果有意向,可以准备一下材料过来聊聊。”

  “我们会准时到。”林烨说。

  挂了电话,他走出邮局。太阳已经升得很高,晒在身上有些发烫。他沿着街道往回走,脚步比去的时候快了不少。

  回到工地,陈伯正在教小虎算钢筋用量。两人听见动静抬起头。

  “怎么样?”陈伯问。

  “约了见面。”林烨说,“他们想看看我们的材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小虎一下子站起来。“真的?县医院要找我们谈?”

  “是预审,不算正式投标。”林烨走进办公室,打开包,把笔记本拿出来,“但现在必须把所有东西再检查一遍。尤其是那份案例集,每个字都不能错。”

  三人围到桌边。林烨翻到中间一页,指着一段描述。

  “这里写‘采用高强度混凝土浇筑’,有没有问题?”

  陈伯看了看。“当时用的就是标号最高的水泥,没问题。”

  “还有这里,说‘全程监控施工流程’,咱们有录像吗?”

  小虎摇头。“没录过。”

  林烨想了想。“改成‘专人记录每日进度与质量检测结果’。我们确实每天都有登记表,不算假话。”

  就这样,他们一行行过内容,一点点改措辞。既要显得专业,又不能脱离事实太远。

  天快黑的时候,整套材料终于定稿。六本装订好的案例集摆在桌上,封皮干净平整,内页图文清晰。

  林烨把它们放进一个深色文件袋里,拉好拉链。

  “明天我去县城交材料。”他说。

  陈伯应了一声,收拾工具准备回家。小虎临走前回头问:“林哥,要是他们问起抗震设计的具体原理怎么办?”

  林烨看着他。“我们就说,这是团队多年经验总结出来的做法,已经在多个项目中验证有效。细节部分涉及施工机密,不方便公开。”

  小虎眨眨眼,笑了。“明白了,留一手。”

  办公室安静下来。其他人走了,灯还亮着。林烨坐在桌前,又把文件袋打开,手指轻轻滑过封面。

  外面传来狗叫声,还有远处孩子喊吃饭的声音。

  他没有动。

  过了一会儿,他把袋子重新拉上,放在椅子旁边。

  然后拿起笔,在本子上写下一行字:

  “县医院门诊楼项目,进入预审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