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烨坐在床沿,手里捏着那张残片。火苗燎过的边角有些发脆,背面“时间”两个字写得用力。他盯着看了几秒,把纸折好塞进本子,起身点亮油灯。
光落在桌面上,布包打开,结构图摊开。右下角那个圈还在,旁边多了行小字:三日内完成。
第二天一早,天刚亮,林烨就到了仓库。二哥已经在了,正蹲在底座旁敲水泥面。听见脚步声抬头,脸上有熬夜的痕迹。
“昨晚又熬了?”林烨问。
“睡不踏实。”二哥站起身,“外面那些话越传越邪乎,说咱们要搞什么铁魔头吃人。”
林烨没接这话,走到图纸架前展开设计图。“今天开始,所有人手停掉杂活,只做一件事——把这东西立起来。”
二哥凑近看图,“真要在广场上弄?”
“对。”林烨点头,“三天后,机器要能动,能吊货。”
“可批文还没下来。”
“不用批文也能演示。”林烨说,“我们不申报,不走流程,就在公开场合试一次。谁都能看。”
二哥皱眉,“王记不会让这事顺当。”
“他们拦不住。”林烨收起图,“只要东西能转,数据能算,人亲眼看见,嘴就闭上了。”
当天中午,核心技工全被叫到仓库。林烨站在中间,把图纸挂上墙。
“接下来三天,不准外人进。”他说,“滑轮组、钢丝绳、底座平衡,每一处都要按图来。差一分都不行。”
没人说话,几个老工人低头抽烟。
“我知道你们也听到了外面的话。”林烨继续说,“有人说我们用机器抢饭碗。那我问一句,棚户区项目多用了十五个人,是不是真的?老李抬梁扭伤躺了二十天,是不是真的?如果一台机器能让大家少扛、少爬、少受伤,还能多接工程,这活,该不该干?”
一个老师傅掐灭烟头,“你说得轻巧,万一出事呢?”
“我会先试。”林烨说,“第一个上去检查钢丝绳的人是我。”
众人沉默。最后还是二哥开口:“干吧。三儿从来不做没谱的事。”
下午三点,第一次试吊。
木箱绑好,钢丝绳收紧。林烨站在控制杆旁,二哥在侧面盯着滑轮。
启动按钮按下,电机嗡鸣。底座轻微晃动,滑轮转动半圈后突然卡住。钢丝绳偏移轨道,发出刺耳摩擦声。
“停!”林烨立刻喊。
机器停下。二哥冲过去检查,回头脸色发白:“轴承歪了,再转下去要崩。”
林烨蹲下身,打开系统终端。界面弹出设计参数,他一项项核对,手指停在轴承固定角度上。
“差五度。”他说,“底座左侧垫片少了两毫米。”
技工立刻动手调整。林烨亲自扶着支架,看着垫片加进去,重新校准水平。
第二次试吊在下午三点四十分。
这次启动后,机器平稳运转。钢丝绳缓缓上升,一吨重的木箱离地、抬高、横移,稳稳落在指定位置。
现场没人说话。几秒后,有人拍了下手,接着掌声响起来。
林烨翻开笔记本,写下一行字:演示可行,申请场地。
县广场的使用申请当天下午提交。办事员看到名字愣了一下,“你们不是被卡住了?”
“这次不是办手续。”林烨说,“是公开演示,任何人都能来看。”
办事员犹豫,“上面有没有打招呼?”
“不需要。”林烨把登记表递过去,“只要时间档期空着,我就填。”
对方最终盖了章。
演示定在第三天上午十点。
前一天晚上,林烨带着二哥最后一次检查设备。所有螺丝紧固,电路测试三次,备用钢丝绳装进工具箱。
“明天你会紧张吗?”二哥忽然问。
“不会。”林烨说,“事实摆在那儿,怕也没用。”
“我是怕。”二哥搓着手,“万一不动了,或者掉下来,以后没人信咱们了。”
“那就让它不动一下,也不掉一下。”林烨拍了拍他肩膀,“你负责操作台,我在旁边盯着。有问题立刻喊停。”
二哥点点头,没再说话。
演示当天,县广场东侧围出一片空地。早上八点,起重机已经运到现场,组装完毕。红色横幅挂在架子上:机械化施工效率展示。
九点半,人群开始聚集。有工人、有街坊、也有闻讯赶来的闲人。角落里站着几个穿工装的男人,眼神不停往设备上扫。
十点整,林烨走上临时搭起的台子。
“今天我们不说别的。”他声音不高,但全场听得清楚,“只做一件事——让大家看看,什么叫省力不减工。”
他转身挥手。
二哥按下启动键。
电机运转,钢丝绳收紧。一捆三百公斤的梁木被缓缓吊起,升到两米高,横向移动十米,精准落在标记线上。
整个过程用了不到三分钟。
人群安静了几秒。
“以前这种活,得二十个人抬半小时。”林烨说,“现在两个人操作,三分钟完成。剩下的时间,可以去挖地基、砌墙、搭脚手架。工程进度快了,活更多,钱也分得更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台下有人喊:“那咱们工人是不是就能少累点了?”
“对。”林烨回答,“机器不是来砸饭碗的,是来帮干活的。”
这时角落里传出声音:“这铁架子结实吗?别一会儿塌了砸人!”
林烨顺着声音看去,几个陌生面孔挤在人群中。
他没反驳,只对二哥说:“再来一次,加重量。”
二哥点头,指挥工人换上六百公斤的水泥预制板。
第二次吊装开始。机器平稳运行,吊臂抬起,横移,落位。全程无抖动,无异响。
现场有工人低声议论:“这要是能用上,腰椎间盘突出都少好几个。”
“可不是,咱们还能多接几个项目。”
一名穿干部制服的人从外围走进来,看了看设备铭牌,又翻了记录本,对身边人说了句什么。
十点四十分,第三次演示结束。
林烨正准备宣布收场,广场入口处一阵骚动。一辆吉普车停下,下来两个穿白大褂的人,手里拿着相机和本子。
“县医院的?”有人认出来。
其中一人径直走向林烨:“你们这个设备,能不能去我们工地试试?搬运药品和器械太费人了。”
林烨还没回答,旁边一个老瓦匠挤上前:“林工,啥时候咱也能用上这机器?”
林烨看向人群,声音沉下来:“快了。”
风吹过广场,卷起一角横幅。远处,一个提着录音机的人正朝这边走来,肩上斜挎着“县广播站”的布包。
林烨手里还拿着那份传单的复印件,背面已经写满新的数据和修改意见。他的手指停在“操作培训周期”那一行,笔尖压着纸面。
人群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着问题。
二哥站在他身边,脸上终于有了笑模样。
光落在桌面上,布包打开,结构图摊开。右下角那个圈还在,旁边多了行小字:三日内完成。
第二天一早,天刚亮,林烨就到了仓库。二哥已经在了,正蹲在底座旁敲水泥面。听见脚步声抬头,脸上有熬夜的痕迹。
“昨晚又熬了?”林烨问。
“睡不踏实。”二哥站起身,“外面那些话越传越邪乎,说咱们要搞什么铁魔头吃人。”
林烨没接这话,走到图纸架前展开设计图。“今天开始,所有人手停掉杂活,只做一件事——把这东西立起来。”
二哥凑近看图,“真要在广场上弄?”
“对。”林烨点头,“三天后,机器要能动,能吊货。”
“可批文还没下来。”
“不用批文也能演示。”林烨说,“我们不申报,不走流程,就在公开场合试一次。谁都能看。”
二哥皱眉,“王记不会让这事顺当。”
“他们拦不住。”林烨收起图,“只要东西能转,数据能算,人亲眼看见,嘴就闭上了。”
当天中午,核心技工全被叫到仓库。林烨站在中间,把图纸挂上墙。
“接下来三天,不准外人进。”他说,“滑轮组、钢丝绳、底座平衡,每一处都要按图来。差一分都不行。”
没人说话,几个老工人低头抽烟。
“我知道你们也听到了外面的话。”林烨继续说,“有人说我们用机器抢饭碗。那我问一句,棚户区项目多用了十五个人,是不是真的?老李抬梁扭伤躺了二十天,是不是真的?如果一台机器能让大家少扛、少爬、少受伤,还能多接工程,这活,该不该干?”
一个老师傅掐灭烟头,“你说得轻巧,万一出事呢?”
“我会先试。”林烨说,“第一个上去检查钢丝绳的人是我。”
众人沉默。最后还是二哥开口:“干吧。三儿从来不做没谱的事。”
下午三点,第一次试吊。
木箱绑好,钢丝绳收紧。林烨站在控制杆旁,二哥在侧面盯着滑轮。
启动按钮按下,电机嗡鸣。底座轻微晃动,滑轮转动半圈后突然卡住。钢丝绳偏移轨道,发出刺耳摩擦声。
“停!”林烨立刻喊。
机器停下。二哥冲过去检查,回头脸色发白:“轴承歪了,再转下去要崩。”
林烨蹲下身,打开系统终端。界面弹出设计参数,他一项项核对,手指停在轴承固定角度上。
“差五度。”他说,“底座左侧垫片少了两毫米。”
技工立刻动手调整。林烨亲自扶着支架,看着垫片加进去,重新校准水平。
第二次试吊在下午三点四十分。
这次启动后,机器平稳运转。钢丝绳缓缓上升,一吨重的木箱离地、抬高、横移,稳稳落在指定位置。
现场没人说话。几秒后,有人拍了下手,接着掌声响起来。
林烨翻开笔记本,写下一行字:演示可行,申请场地。
县广场的使用申请当天下午提交。办事员看到名字愣了一下,“你们不是被卡住了?”
“这次不是办手续。”林烨说,“是公开演示,任何人都能来看。”
办事员犹豫,“上面有没有打招呼?”
“不需要。”林烨把登记表递过去,“只要时间档期空着,我就填。”
对方最终盖了章。
演示定在第三天上午十点。
前一天晚上,林烨带着二哥最后一次检查设备。所有螺丝紧固,电路测试三次,备用钢丝绳装进工具箱。
“明天你会紧张吗?”二哥忽然问。
“不会。”林烨说,“事实摆在那儿,怕也没用。”
“我是怕。”二哥搓着手,“万一不动了,或者掉下来,以后没人信咱们了。”
“那就让它不动一下,也不掉一下。”林烨拍了拍他肩膀,“你负责操作台,我在旁边盯着。有问题立刻喊停。”
二哥点点头,没再说话。
演示当天,县广场东侧围出一片空地。早上八点,起重机已经运到现场,组装完毕。红色横幅挂在架子上:机械化施工效率展示。
九点半,人群开始聚集。有工人、有街坊、也有闻讯赶来的闲人。角落里站着几个穿工装的男人,眼神不停往设备上扫。
十点整,林烨走上临时搭起的台子。
“今天我们不说别的。”他声音不高,但全场听得清楚,“只做一件事——让大家看看,什么叫省力不减工。”
他转身挥手。
二哥按下启动键。
电机运转,钢丝绳收紧。一捆三百公斤的梁木被缓缓吊起,升到两米高,横向移动十米,精准落在标记线上。
整个过程用了不到三分钟。
人群安静了几秒。
“以前这种活,得二十个人抬半小时。”林烨说,“现在两个人操作,三分钟完成。剩下的时间,可以去挖地基、砌墙、搭脚手架。工程进度快了,活更多,钱也分得更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台下有人喊:“那咱们工人是不是就能少累点了?”
“对。”林烨回答,“机器不是来砸饭碗的,是来帮干活的。”
这时角落里传出声音:“这铁架子结实吗?别一会儿塌了砸人!”
林烨顺着声音看去,几个陌生面孔挤在人群中。
他没反驳,只对二哥说:“再来一次,加重量。”
二哥点头,指挥工人换上六百公斤的水泥预制板。
第二次吊装开始。机器平稳运行,吊臂抬起,横移,落位。全程无抖动,无异响。
现场有工人低声议论:“这要是能用上,腰椎间盘突出都少好几个。”
“可不是,咱们还能多接几个项目。”
一名穿干部制服的人从外围走进来,看了看设备铭牌,又翻了记录本,对身边人说了句什么。
十点四十分,第三次演示结束。
林烨正准备宣布收场,广场入口处一阵骚动。一辆吉普车停下,下来两个穿白大褂的人,手里拿着相机和本子。
“县医院的?”有人认出来。
其中一人径直走向林烨:“你们这个设备,能不能去我们工地试试?搬运药品和器械太费人了。”
林烨还没回答,旁边一个老瓦匠挤上前:“林工,啥时候咱也能用上这机器?”
林烨看向人群,声音沉下来:“快了。”
风吹过广场,卷起一角横幅。远处,一个提着录音机的人正朝这边走来,肩上斜挎着“县广播站”的布包。
林烨手里还拿着那份传单的复印件,背面已经写满新的数据和修改意见。他的手指停在“操作培训周期”那一行,笔尖压着纸面。
人群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着问题。
二哥站在他身边,脸上终于有了笑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