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显微镜下的新世界
送走西洋医师的第二日,叶璃便将那台显微镜摆在了诊室最显眼的位置。黄铜镜筒泛着温润的光泽,底座上的螺丝还带着未褪的金属凉意。学徒们围在旁边,踮着脚好奇地打量,没人敢轻易触碰——这小玩意儿竟能看见水里的“虫子”,听着就像说书先生讲的奇闻。
“馆主,这东西真能瞧见比头发丝还小的东西?”负责煎药的小禄子忍不住问,他昨日挤在码头,亲耳听见布朗说这镜子能识破“瘟疫的真相”。
叶璃点点头,从水缸里舀了一勺水,滴在载玻片上,小心地放在镜台上。“你们看,”她调整着镜筒高度,“寻常井水看着干净,其实藏着许多小东西。”
小禄子第一个凑上去看,刚眯起眼就惊呼起来:“妈呀!真有虫子!还在动呢,细得像线!”
其他学徒挨个轮流观察,诊室里不时响起此起彼伏的惊叹。叶璃站在一旁,看着他们或惊讶或沉思的表情,忽然想起布朗临走时的话:“看得见的虫子能治,看不见的病因,也该想办法看清。”
这时,负责管理药材的周伯匆匆进来,手里捧着一包发霉的甘草:“馆主,这批甘草受潮长霉了,按规矩该扔了。但我想着,能不能用那‘显微镜’看看,这霉到底是啥模样?”
叶璃眼睛一亮,立刻取了一点霉斑放在载玻片上。透过显微镜,原本肉眼可见的白色霉点,在镜下竟成了一团团交织的菌丝,像张密不透风的网。“原来如此,”她喃喃道,“药材发霉变质,竟是这些‘菌丝’在作祟。”
这个发现让诊室里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周伯摸着胡须道:“难怪发霉的药会害人,这些‘网’怕是会钻进人身体里捣乱。以后咱们检查药材,可得更仔细了。”
消息很快传开,连街上的药商们都闻讯赶来,想亲眼看看显微镜下的“玄机”。有位老药商带来一块被虫蛀的阿胶,镜下清晰可见虫蛀留下的细微孔洞,以及几只正在蠕动的幼虫——这让他当即决定,以后收药时必须用显微镜检查。
几日后,医馆接收了一位持续低烧的患者,浑身无力,按风寒治了半月也不见好。叶璃想起布朗提过的“血液里的虫子”,便试着取了患者的一滴血(在征得同意后,用了布朗留下的采血针)。
当血滴在镜下散开,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只见一些像小泥鳅似的虫子在血细胞间穿梭。“就是它们!”叶璃恍然大悟,“患者低烧不退,是这些虫子在血液里作祟。”
她结合中医“驱虫”的思路,开了一副改良的乌梅汤,又按照布朗教的方法,让患者每日用温水擦拭身体(西洋医师称“物理降温”)。三日后,患者的烧果然退了,再次采血检查时,镜下的“小泥鳅”已消失不见。
这桩病例让“显微镜”在医馆彻底站稳了脚跟。学徒们开始主动用它检查药材、观察患者的痰液和血液,甚至有人将不同年份的陈皮放在镜下对比,发现年份越久的陈皮,其细胞结构越疏松,难怪药效更温和。
叶璃则将显微镜与中医的“辨证”结合起来。比如治疗腹泻时,她会让学徒用显微镜观察患者的粪便,若发现大量“线状虫”,便在药方中加重驱虫药;若只是单纯的菌群紊乱,则侧重调理脾胃。这种“看得见”的诊断,让许多疑难杂症有了更精准的治疗方向。
一日傍晚,楚逸尘拿着一本新装订的册子进来:“这是学徒们整理的‘镜下观察笔记’,记录了不同病症的微观特征,你要不要看看?”
叶璃接过册子,翻开第一页,便是那页发霉甘草的菌丝图,旁边用毛笔写着批注:“霉者,菌丝之聚也,遇之当弃,勿惜。”往后翻,有血液里的“小泥鳅”、陈皮的细胞结构图、井水虫的形态画……每一页都透着认真与好奇。
她抬头看向窗外,夕阳正落在显微镜的镜筒上,折射出一道七彩的光。或许,真正的进步从不是固守一方,而是像这道光一样,将不同的“光”(知识)汇聚起来,才能照亮更多未知的角落。
楚逸尘顺着她的目光看去,笑道:“布朗先生说,他们那边正在研究能看清更小虫子的镜子,说不定以后还能瞧见咱们说的‘气’呢。”
叶璃合上笔记,指尖轻轻敲着封面:“说不定呢。但不管镜子多厉害,最终还是要落到‘救人’二字上。”
诊室里的显微镜还在被学徒们轮流使用,镜筒里映出的微观世界,正悄悄改变着医馆的诊疗方式。而叶璃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当中医的智慧遇上微观的视野,或许能碰撞出更璀璨的火花,照亮医道上更长远的路。
送走西洋医师的第二日,叶璃便将那台显微镜摆在了诊室最显眼的位置。黄铜镜筒泛着温润的光泽,底座上的螺丝还带着未褪的金属凉意。学徒们围在旁边,踮着脚好奇地打量,没人敢轻易触碰——这小玩意儿竟能看见水里的“虫子”,听着就像说书先生讲的奇闻。
“馆主,这东西真能瞧见比头发丝还小的东西?”负责煎药的小禄子忍不住问,他昨日挤在码头,亲耳听见布朗说这镜子能识破“瘟疫的真相”。
叶璃点点头,从水缸里舀了一勺水,滴在载玻片上,小心地放在镜台上。“你们看,”她调整着镜筒高度,“寻常井水看着干净,其实藏着许多小东西。”
小禄子第一个凑上去看,刚眯起眼就惊呼起来:“妈呀!真有虫子!还在动呢,细得像线!”
其他学徒挨个轮流观察,诊室里不时响起此起彼伏的惊叹。叶璃站在一旁,看着他们或惊讶或沉思的表情,忽然想起布朗临走时的话:“看得见的虫子能治,看不见的病因,也该想办法看清。”
这时,负责管理药材的周伯匆匆进来,手里捧着一包发霉的甘草:“馆主,这批甘草受潮长霉了,按规矩该扔了。但我想着,能不能用那‘显微镜’看看,这霉到底是啥模样?”
叶璃眼睛一亮,立刻取了一点霉斑放在载玻片上。透过显微镜,原本肉眼可见的白色霉点,在镜下竟成了一团团交织的菌丝,像张密不透风的网。“原来如此,”她喃喃道,“药材发霉变质,竟是这些‘菌丝’在作祟。”
这个发现让诊室里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周伯摸着胡须道:“难怪发霉的药会害人,这些‘网’怕是会钻进人身体里捣乱。以后咱们检查药材,可得更仔细了。”
消息很快传开,连街上的药商们都闻讯赶来,想亲眼看看显微镜下的“玄机”。有位老药商带来一块被虫蛀的阿胶,镜下清晰可见虫蛀留下的细微孔洞,以及几只正在蠕动的幼虫——这让他当即决定,以后收药时必须用显微镜检查。
几日后,医馆接收了一位持续低烧的患者,浑身无力,按风寒治了半月也不见好。叶璃想起布朗提过的“血液里的虫子”,便试着取了患者的一滴血(在征得同意后,用了布朗留下的采血针)。
当血滴在镜下散开,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只见一些像小泥鳅似的虫子在血细胞间穿梭。“就是它们!”叶璃恍然大悟,“患者低烧不退,是这些虫子在血液里作祟。”
她结合中医“驱虫”的思路,开了一副改良的乌梅汤,又按照布朗教的方法,让患者每日用温水擦拭身体(西洋医师称“物理降温”)。三日后,患者的烧果然退了,再次采血检查时,镜下的“小泥鳅”已消失不见。
这桩病例让“显微镜”在医馆彻底站稳了脚跟。学徒们开始主动用它检查药材、观察患者的痰液和血液,甚至有人将不同年份的陈皮放在镜下对比,发现年份越久的陈皮,其细胞结构越疏松,难怪药效更温和。
叶璃则将显微镜与中医的“辨证”结合起来。比如治疗腹泻时,她会让学徒用显微镜观察患者的粪便,若发现大量“线状虫”,便在药方中加重驱虫药;若只是单纯的菌群紊乱,则侧重调理脾胃。这种“看得见”的诊断,让许多疑难杂症有了更精准的治疗方向。
一日傍晚,楚逸尘拿着一本新装订的册子进来:“这是学徒们整理的‘镜下观察笔记’,记录了不同病症的微观特征,你要不要看看?”
叶璃接过册子,翻开第一页,便是那页发霉甘草的菌丝图,旁边用毛笔写着批注:“霉者,菌丝之聚也,遇之当弃,勿惜。”往后翻,有血液里的“小泥鳅”、陈皮的细胞结构图、井水虫的形态画……每一页都透着认真与好奇。
她抬头看向窗外,夕阳正落在显微镜的镜筒上,折射出一道七彩的光。或许,真正的进步从不是固守一方,而是像这道光一样,将不同的“光”(知识)汇聚起来,才能照亮更多未知的角落。
楚逸尘顺着她的目光看去,笑道:“布朗先生说,他们那边正在研究能看清更小虫子的镜子,说不定以后还能瞧见咱们说的‘气’呢。”
叶璃合上笔记,指尖轻轻敲着封面:“说不定呢。但不管镜子多厉害,最终还是要落到‘救人’二字上。”
诊室里的显微镜还在被学徒们轮流使用,镜筒里映出的微观世界,正悄悄改变着医馆的诊疗方式。而叶璃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当中医的智慧遇上微观的视野,或许能碰撞出更璀璨的火花,照亮医道上更长远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