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钟声悠扬回荡在鸿儒书院山脚下的巨大平台之上,肃穆的气氛瞬间笼罩了每一位考生。
考卷分发到手,陈耀祖深吸一口气,并未急于动笔。
他依照以往的良好习惯,首先快速而仔细地将厚厚一沓考卷从头到尾翻阅检查了一遍。
确认无漏印、错页、模糊之处后,才在卷首工工整整地写下自己的姓名、籍贯。
考场规模宏大,数百张书案整齐排列,监考的教习和执事穿梭其间,目光锐利。
开考前已有考官朗声宣布规则:允许出恭,但需有专人陪同;严格限时,日落收卷;不得交头接耳,违者立刻逐出。
陈耀祖深知时间紧迫,但“磨刀不误砍柴工”,细致的检查至关重要。
受他影响,姚宗胜、王富贵和赵廷霄也有样学样,强压下立刻答题的冲动,先检查考卷。
潸然!当王富贵翻到最后一页时,冷汗瞬间浸透了后背——那页竟有大片空白。
若非检查,他定然以为题目到此结束,直接交卷,那后果不堪设想!
心里想着耀祖兄都不倒霉了,却没想到倒霉体质原来是被他给继承了。
他心有余悸地举手示意,一名监考执事快步走来。
了解情况后,执事脸上并无太多惊讶,只是意味深长地笑了笑,迅速为他更换了一份完整的考卷。
顺便还告知王富贵不要声张。
王富贵接过新卷子,心中骇然:这竟是书院设下的考验!考验学子的细心与沉稳!好险!好险!好阴险!
这个小插曲并未引起太大波澜,大多数考生已沉浸题海,奋笔疾书。
沙沙的书写声汇聚成一片紧张的背景音。
陈耀祖也已动笔。
鸿儒书院的考题果然别具一格,并非一味考察经义背诵,更侧重于品性、思维与实务能力。
就比如这一题。
首道经义题便令人深思:“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然则,君子是否全然不求利?若求,当以求何利为先?何以衡义利之界?”
此题直指儒家核心义利之辨。陈耀祖略作沉吟,提笔写道:
“…君子非不求利,然所求者,非一己之私利,乃天下之大利也。
为民请命,为国纾难,此乃义之所存,亦利之所归。
故君子之利,在社稷安康,在百姓福祉。
义利之界,存乎一心。
心系苍生,则谋利即为行义;心溺私欲,则言义亦是图利。
故当修身明德,以公心衡之,则义利自明…”
其后竟出现了数道颇具难度的算学题,例如:
“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
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
这类题目正是陈耀祖所擅长,他心中暗喜,运用勾股定理巧妙设元,很快便解出答案,力求在此拉开分数。
当然,写在书面上的可不能这么写,老实按照古人的算学步骤解答。
诗赋题则以“求学”为题,相对平实。
陈耀祖结合自身远行求学的经历与对鸿儒书院的向往,写下了一首格律工整、情感真挚的五言律诗。
中途休息时,他简单喝了口水,吃了点自带的干粮,又活动了一下手脚,保持头脑清醒。
当日头偏西,他终于看到了最后一道策论题,题目却让他倒吸一口凉气——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若尔为官,何以视此言?”
此题刁钻无比!仿佛一个巨大的陷阱,直指官场潜规则与理想主义的冲突。
承认此言,似为同流合污开脱;全然否定,又显稚嫩天真,不谙世事。
陈耀祖眉头紧锁,心中波澜起伏。
为官之道,岂是简单的非黑即白?
绝对的清官或许只存在于话本之中。
现实中,官员常在各种利益和人情网络中挣扎。
天子驭下,有时也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关键在于把握度,知道什么利可谋,什么线不可越。
陈耀祖还真有些纠结,到底是大胆一些还是委婉一些?
然而,当他看着的场景是在鸿儒书院的招生考场上!
周围皆是心怀理想的年轻学子!
若此时便畏首畏尾,曲意逢迎,岂不辜负了少年热血?岂不违背了求学明理的初心?
一股豪气自胸中涌起。他决定不再“成熟”,不再“世故”,就要以少年人的锐气来写上一写。
毕竟每一位为官者,一开始无一不是揣着理想报复,想要为国为民。水也不是一日变浑的。
他提笔蘸墨,目光坚定,文思如泉涌: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语,以自然之理喻人世之道,其意深矣。
夫为官者,处阴阳之交,居是非之场,若一味以严苛自矜,以清白自诩,恐非治国安民之良策。
然则何以权衡?曰:当明“察”之艺术,知“清”之境界,于混沌中守其原则,于纷繁中见其智慧。
昔者子产治郑,宽猛相济;管仲佐齐,通权达变。
皆不以绝对之清为能,而以实效为要。水无杂质则鱼不存,人无包容则众不附。
为官者若苛求下属无瑕,追究细枝末节,则贤者畏其严而避之,能者惧其刻而远之,终成孤家寡人,政令难行。
故高明者当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明知下属有小过而不究其全,见微瑕而不掩其瑜。
然此非谓可同流合污也!观历代贪腐之案,多起于“小事可恕”之自欺,终于“大节已失”之追悔。
故“至察无徒”之真谛,在于区分“瑕不掩瑜”与“质变之腐”。
饮食应酬、人情往来,此世情所难免,可略示宽容;而贪墨国帑、残害百姓、结党营私,此乃根本之恶,绝不可容。
其间分寸,譬如良医用药,病轻则药缓,病重则药猛,全在辨证施治。
圣王御下,深明此理。
唐太宗容魏征之直,亦纳房杜之圆;康熙严惩贪官,却对能吏小过网开一面。此非昏聩,实乃洞明世事后之通达。
盖因绝对清廉如海瑞,虽堪为道德楷模,然其执政实效未必尽如人意。
为政者需懂得:水清可养细流,水浊亦生鱼虾,关键在于疏通河道,不使淤塞成患。
至察之弊,尤在窒息生机。若官员动辄得咎,处处掣肘,则必趋于保守避事,宁不作为亦不冒险。
此与“庸政”、“懒政”何异?
故明主当设“容错之界”,鼓励创新实干;智者当建“衡评之制”,既考清廉,亦核实效。
如此方能使贤者尽其才,能者竭其力。
呜呼!为官之道,实乃行走于清浊之间的艺术。
全然混浊则民怨沸腾,绝对清澈则万事停滞。
真正大智慧者,当如太极图般清中有浊,浊中有清,知白守黑,知进知退。
既能坚守“不收贿赂、不徇私情”之底线,又懂得“容人小过、念人长处”之变通;
既保持“举世皆浊我独清”之警觉,又不失“和光同尘”之通达。
故曰:至清非无鱼之清,至察非无徒之察。
真正的清明,是洞悉人性弱点后的悲悯,是坚持原则下的灵活,是看透世情却不弃世事的担当。
此乃千年官道中永不褪色的智慧,亦是为政者终身修行的境界。”
字字铿锵,掷地有声!虽略显理想化,却充满了少年人的锋芒与不肯妥协的坚持!
当然也是借此表明了陈耀祖自己的原则初心。
最后一个字落下,手腕已酸麻。他长舒一口气,仔细检查一遍,确认无误后,在陆续交卷的人流中,将自己的答卷呈上。
来到出口,发现姚宗胜早已等在那里,摇着扇子调侃他速度慢。
陈耀祖只是笑笑。
“就你快,这交卷快又不能多加点分,急啥?”
姚宗胜听完翻了个白眼。
不久,王富贵和赵廷霄也相继出来,神色中虽有疲惫,但更多是尽力后的释然。
考卷分发到手,陈耀祖深吸一口气,并未急于动笔。
他依照以往的良好习惯,首先快速而仔细地将厚厚一沓考卷从头到尾翻阅检查了一遍。
确认无漏印、错页、模糊之处后,才在卷首工工整整地写下自己的姓名、籍贯。
考场规模宏大,数百张书案整齐排列,监考的教习和执事穿梭其间,目光锐利。
开考前已有考官朗声宣布规则:允许出恭,但需有专人陪同;严格限时,日落收卷;不得交头接耳,违者立刻逐出。
陈耀祖深知时间紧迫,但“磨刀不误砍柴工”,细致的检查至关重要。
受他影响,姚宗胜、王富贵和赵廷霄也有样学样,强压下立刻答题的冲动,先检查考卷。
潸然!当王富贵翻到最后一页时,冷汗瞬间浸透了后背——那页竟有大片空白。
若非检查,他定然以为题目到此结束,直接交卷,那后果不堪设想!
心里想着耀祖兄都不倒霉了,却没想到倒霉体质原来是被他给继承了。
他心有余悸地举手示意,一名监考执事快步走来。
了解情况后,执事脸上并无太多惊讶,只是意味深长地笑了笑,迅速为他更换了一份完整的考卷。
顺便还告知王富贵不要声张。
王富贵接过新卷子,心中骇然:这竟是书院设下的考验!考验学子的细心与沉稳!好险!好险!好阴险!
这个小插曲并未引起太大波澜,大多数考生已沉浸题海,奋笔疾书。
沙沙的书写声汇聚成一片紧张的背景音。
陈耀祖也已动笔。
鸿儒书院的考题果然别具一格,并非一味考察经义背诵,更侧重于品性、思维与实务能力。
就比如这一题。
首道经义题便令人深思:“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然则,君子是否全然不求利?若求,当以求何利为先?何以衡义利之界?”
此题直指儒家核心义利之辨。陈耀祖略作沉吟,提笔写道:
“…君子非不求利,然所求者,非一己之私利,乃天下之大利也。
为民请命,为国纾难,此乃义之所存,亦利之所归。
故君子之利,在社稷安康,在百姓福祉。
义利之界,存乎一心。
心系苍生,则谋利即为行义;心溺私欲,则言义亦是图利。
故当修身明德,以公心衡之,则义利自明…”
其后竟出现了数道颇具难度的算学题,例如:
“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
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
这类题目正是陈耀祖所擅长,他心中暗喜,运用勾股定理巧妙设元,很快便解出答案,力求在此拉开分数。
当然,写在书面上的可不能这么写,老实按照古人的算学步骤解答。
诗赋题则以“求学”为题,相对平实。
陈耀祖结合自身远行求学的经历与对鸿儒书院的向往,写下了一首格律工整、情感真挚的五言律诗。
中途休息时,他简单喝了口水,吃了点自带的干粮,又活动了一下手脚,保持头脑清醒。
当日头偏西,他终于看到了最后一道策论题,题目却让他倒吸一口凉气——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若尔为官,何以视此言?”
此题刁钻无比!仿佛一个巨大的陷阱,直指官场潜规则与理想主义的冲突。
承认此言,似为同流合污开脱;全然否定,又显稚嫩天真,不谙世事。
陈耀祖眉头紧锁,心中波澜起伏。
为官之道,岂是简单的非黑即白?
绝对的清官或许只存在于话本之中。
现实中,官员常在各种利益和人情网络中挣扎。
天子驭下,有时也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关键在于把握度,知道什么利可谋,什么线不可越。
陈耀祖还真有些纠结,到底是大胆一些还是委婉一些?
然而,当他看着的场景是在鸿儒书院的招生考场上!
周围皆是心怀理想的年轻学子!
若此时便畏首畏尾,曲意逢迎,岂不辜负了少年热血?岂不违背了求学明理的初心?
一股豪气自胸中涌起。他决定不再“成熟”,不再“世故”,就要以少年人的锐气来写上一写。
毕竟每一位为官者,一开始无一不是揣着理想报复,想要为国为民。水也不是一日变浑的。
他提笔蘸墨,目光坚定,文思如泉涌: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语,以自然之理喻人世之道,其意深矣。
夫为官者,处阴阳之交,居是非之场,若一味以严苛自矜,以清白自诩,恐非治国安民之良策。
然则何以权衡?曰:当明“察”之艺术,知“清”之境界,于混沌中守其原则,于纷繁中见其智慧。
昔者子产治郑,宽猛相济;管仲佐齐,通权达变。
皆不以绝对之清为能,而以实效为要。水无杂质则鱼不存,人无包容则众不附。
为官者若苛求下属无瑕,追究细枝末节,则贤者畏其严而避之,能者惧其刻而远之,终成孤家寡人,政令难行。
故高明者当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明知下属有小过而不究其全,见微瑕而不掩其瑜。
然此非谓可同流合污也!观历代贪腐之案,多起于“小事可恕”之自欺,终于“大节已失”之追悔。
故“至察无徒”之真谛,在于区分“瑕不掩瑜”与“质变之腐”。
饮食应酬、人情往来,此世情所难免,可略示宽容;而贪墨国帑、残害百姓、结党营私,此乃根本之恶,绝不可容。
其间分寸,譬如良医用药,病轻则药缓,病重则药猛,全在辨证施治。
圣王御下,深明此理。
唐太宗容魏征之直,亦纳房杜之圆;康熙严惩贪官,却对能吏小过网开一面。此非昏聩,实乃洞明世事后之通达。
盖因绝对清廉如海瑞,虽堪为道德楷模,然其执政实效未必尽如人意。
为政者需懂得:水清可养细流,水浊亦生鱼虾,关键在于疏通河道,不使淤塞成患。
至察之弊,尤在窒息生机。若官员动辄得咎,处处掣肘,则必趋于保守避事,宁不作为亦不冒险。
此与“庸政”、“懒政”何异?
故明主当设“容错之界”,鼓励创新实干;智者当建“衡评之制”,既考清廉,亦核实效。
如此方能使贤者尽其才,能者竭其力。
呜呼!为官之道,实乃行走于清浊之间的艺术。
全然混浊则民怨沸腾,绝对清澈则万事停滞。
真正大智慧者,当如太极图般清中有浊,浊中有清,知白守黑,知进知退。
既能坚守“不收贿赂、不徇私情”之底线,又懂得“容人小过、念人长处”之变通;
既保持“举世皆浊我独清”之警觉,又不失“和光同尘”之通达。
故曰:至清非无鱼之清,至察非无徒之察。
真正的清明,是洞悉人性弱点后的悲悯,是坚持原则下的灵活,是看透世情却不弃世事的担当。
此乃千年官道中永不褪色的智慧,亦是为政者终身修行的境界。”
字字铿锵,掷地有声!虽略显理想化,却充满了少年人的锋芒与不肯妥协的坚持!
当然也是借此表明了陈耀祖自己的原则初心。
最后一个字落下,手腕已酸麻。他长舒一口气,仔细检查一遍,确认无误后,在陆续交卷的人流中,将自己的答卷呈上。
来到出口,发现姚宗胜早已等在那里,摇着扇子调侃他速度慢。
陈耀祖只是笑笑。
“就你快,这交卷快又不能多加点分,急啥?”
姚宗胜听完翻了个白眼。
不久,王富贵和赵廷霄也相继出来,神色中虽有疲惫,但更多是尽力后的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