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创业者生存报告-《凡人码农加SAP加XR征服世界》

  张伟这几个月的沉淀、积累、蛰伏,把一个模糊的概念、一堆纯理论化的文字,真真切切地转换成了一个产品雏形。

  虽然只是原型,可是所有的实现路径,实现原理,展现形式,经过这几个月的精心打磨,已经全部在脑海中全面铺展开来,清晰明了,纤毫毕现。

  在近乎苦行僧一般的自我修炼、打磨中,张伟不仅塑造了产品,也在修炼着属于自己的“cEo-功法秘籍”。

  他惊讶地发现,自己又多了一个新身份:

  从程序员,到顾问,到现在的产品创始人兼cEo。

  张伟再次提笔,开启了第二版bp的编写。

  这一次,张伟这块产品有了一个清晰的名字:

  “企业全球脑(Enterprises Global brain)——cEo的第二主脑”。

  在撰写的过程中,张伟特别感谢那些曾与自己激烈摩擦,给自己提出专业建议的投资人们。

  现在回想,如果当初没有他们的当头棒喝,如果自己一意孤行,也许早已像那位“陈哥”一样,摔得粉身碎骨。

  虽然风险仍在,但他知道,自己已经绕开了至少90%的创业深坑。

  张伟虽然还不是cEo,但是可以肯定,如果自己创立这家公司,自己一定是EGb的第一个使用者。

  为什么to c的产品经理,比to b的产品经理容易,因为自己本身就是设计者、使用者。

  而to b的产品经理,自己不是产品的使用者,完全无法感同身受。

  自己的EGb不同,自己既是设计者,也是使用者,每一步按钮、每一个功能,自己都会用到。

  自己将会是那个,深度的使用者。

  这一次的bp写得异常顺畅。

  不是因为激情,而是因为沉淀。

  不是因为想象,而是因为真实,更是因为理性。

  每一页的字句,张伟都能预见将来会面临的艰难——那种“如履薄冰、在刀尖上跳舞”的感觉。

  早在上古,夏国大能就告诫世人:“当上皇上,其实不是一件高兴的事,反而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而现代的《创业维艰》,也把这点写得明明白白。

  张伟还记得,在某场投资论坛上,听过最离谱的破产案例——一家公司因为合伙人讨厌自己被分配的垃圾桶颜色,而让公司分崩离析。

  可见,有梦想、有原型、有逻辑、有愿景,不过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紧接着团队,怎么组建?

  张伟最近读了一本被无数投资人推荐的《心力》,书里反复强调——真正靠谱的团队,是在行前进的路上组建的。

  你最开始邀请的创始成员,在他心里首先给自己的定位,就是某个cxo,副总裁!

  因为他会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但是这是创业啊,在战争年代就是上阵杀敌,是要牺牲的。

  和平年代,损失的是白花花的银子!

  创一代最怕的,不是创二代们花天酒地,不学无术,而是怕创二代要证明自己,要实现梦想,要创业。

  创一代知道创业是多么的艰难。

  创业才是真正的烧钱!

  是烧钱,不是花钱!

  .....

  可是没有团队,如何搞定具体的产品,如何拿到投资?

  各种具体的矛盾,都在这样的事态发展中交织着一环扣一环的推导而出。

  真的,现在张伟能清晰的感觉到!

  创业者,真的是这个社会真正的勇士!

  真正的英雄!

  越是理性的创业者,他们的勇敢越值得敬佩!

  就像罗曼·罗兰说的:“真正的勇敢,是在看清生活的残酷后,依然奋不顾身地热爱它。”

  张伟现在就是这种感觉,自己修炼了cEo的技能,自己又是做cEo产品的,其次自己本身就是‘码农’,理性、逻辑推导出,作为一个创业者,未来需要承担的,将是磅礴的重担,和连绵不绝的压力。

  张伟在制作每一个企业智能体指标时,都能清晰的知道,每一个指标都存在让企业智能体,崩溃的风险阈值。

  就像人体的化验啊指标,打印机打出来的是冰冷的‘数字’,而拿到这个报告的人,却是如坠冰窖。

  即使只有一个指标到了崩溃的阈值,他都会感同身受,因为他真的感觉到了疼。

  张伟相信,自己做的32个指标,未来每一个,都将扎实的落在自己这个创业者、cEo的身上。

  比如Z-score这个指标小于1.81的那一天。

  可是现在的自己,张伟想用罗曼·罗兰这句话给自己说,给所有的创业者说:

  “真正的勇敢,是在看清【创业】的残酷后,依然奋不顾身地热爱它。”

  因为,张伟是真的热爱,张伟甚至感觉,自己的一生,就是因为‘企业智能体’而存在的。

  上苍安排自己来到这个世间,就是让自己告诉这个位面,‘企业智能体’的存在性。

  担当起划破,全球企业信息化苍穹的那个执剑人。

  不管任何的艰难险阻,任何的荆棘缠绕,也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这样的热爱、使命感,张伟觉得,是刻在自己的骨子里,甚至是刻在基因里的。

  .......

  张伟的第二版bp,写得不激动,也不煽情,每一页都是克制的现实——就像他此刻的心情,古井无波。

  张伟在‘互动吧’App上找投资类会议、论坛,打算再去打磨下。

  突然一个俗称为“宇宙中心-清华五道口”的论坛活动——《夏国上年度创业者生存报告》发布会的会议。

  张伟觉得很有意思报名参加了。

  .....

  张伟坐在会场最后一排,前排的大屏幕正在播放“夏国上年度创业者生存报告”的核心数据:

  据说是今年行业里最有说服力数据的一次分享。

  主办方很认真,前排大屏幕滚动着一页页残酷的数据:

  “64%的创业公司活不过第一年。”

  “平均每个失败的创业者,损失78万元。”

  “67%创业者患有焦虑、失眠、家庭关系紧张。”

  张伟低头笑了笑。

  “比我想象的,还温柔。”

  等到提问环节,主持人说:“我们开放三个观众提问名额,请扫码登记,我们将随机抽选。”

  张伟原本没想参与,可在那一刻,鬼使神差地举起了手机。

  扫码,填表,发出去,张伟甚至还没想好自己想问什么。

  几分钟后,主持人念道:“33号观众,请准备发言。”

  张伟愣了一下,随即站起,走到话筒前。

  声音不高,却极稳。

  “我是一名大企业的SAp咨询顾问,现在还在北京做某大型央企的bcS合并报表项目工作。”

  台下台上有懂行的,已经‘啧啧赞叹了’,当然更多的是一脸懵逼的。

  “最近,我在尝试写一份bp,有一个构想叫‘企业智能体’,我想用沉浸式VR做企业决策系统。”

  这句话一出,很多人,就开始摇头了:“VR行业创业都死透了,再加上另外一个处于IcU状态的to b行业!”

  张伟继续说:“但我每天上班,还要还房贷,家里也有孩子。我知道我的梦想是‘企业智能体’,迫切想实现它,也相信自己的能力,但我真的不知道——”

  张伟此时看了眼台上三位嘉宾,那一瞬,张伟像是在问所有人,也像是在问自己:

  “我想问的是:你们是怎么放弃大厂稳定的工作的?在那一刻,你们如何权衡‘现实的责任’与‘梦想的炙热’义无反顾的选择九死一生的创业?你们有没有过挣扎?如果一个人同时爱家庭,也热爱创业,那他该怎么办?”

  现场安静了一秒。

  这个问题确实直击人心,在场的每个人,都是怀揣改变世界梦想的创业者,否则也不会来这种论坛了。

  只是他们都没有张伟这样的理性,对创业即将面临的困难看的那么透彻。

  当然那些前期的质疑,也化作难以名状的眼神,投向了张伟,也投向了台上的三位嘉宾。

  要知道‘前路’如何,问‘过来’人是最好的。

  三位嘉宾对视了一眼,然后微笑着点头。

  “我先说吧。”

  第一位接过话筒,是那位估值20亿、即将冲刺Ipo的创业者,前微软中国区的高管。

  他声音里带着一点天然的自信。

  “我其实从进微软那天起就知道自己不会一直待在里面,我是个闲不住的人。”

  “我不安分。我喜欢折腾,喜欢从0到1的感觉。”

  “我从来没怀疑过自己挣钱的能力,大厂给的稳定,是为了让我积累资源、理解行业,而不是让我安逸。”

  “说实话,我创业后的压力反而比以前小了,因为我终于把精力放在了真正热爱的事情上。”

  “我不觉得离开稳定是牺牲,更像是一种归位。”

  他说话时,张伟能看出他眼神里有种少年感,那是一种“笃定自己属于远方”的眼神。

  和即将走上人生巅峰的那种磅礴的自信,把所有的过程中艰难都化作了此时的养分。

  第二位是那位刚拿到300万天使轮的创业者,前佳能市场高管。

  她说话时声音柔和,却很坚决。

  “我去年也才从佳能出来。我当时是做市场的,也算高管,但我一直不觉得那是我想要的生活。”

  “不是说裸辞就创业,我提前做了财务准备,有两年的资金缓冲。”

  “孩子也大了,家庭支持我,不再那么需要全天候照顾。”

  “我真的是因为热爱。我想做那个项目很多年了,现在终于有勇气启动。”

  “我觉得有两个前提:一是你真的喜欢你要做的事;二是你至少有两年的生活缓冲,不要创业第一年就让家庭陷入经济危机。”

  “创业不是逃离工作,而是投奔热爱。”

  张伟点了点头。这几句话他很认同,果然女性创业者,思维更加的细腻。

  张伟自己现在做的“企业智能体”,不正是自己几年来思考的积累么。

  只是家庭的积累,张伟的底色是‘大山的农民’,觉得可能两年还是有点不够。

  第三位是IdG的投资人,一位西装笔挺的中年人,看起来比前两位更冷静,也更谨慎。

  他扫了张伟一眼,语气不像鼓励,更像是在打磨一块原石:

  “我说句最现实的吧,我投了100多个项目,死得最多的是——热血上头型创业。”

  “说到底,真正能走到最后的创始人,都有三点共性。”

  “第一,创业资源积累已经到位:人脉、经验、技术、资本、行业理解——一个都不能少。”

  “第二,他们都能安抚住家庭。你连身边最亲的人都说服不了,你怎么说服这个世界?”

  “第三,他们不幻想创业会带来自由,而是早就准备好:背锅、挨骂、断奶、熬夜、甚至公司账上只剩800块。”

  他顿了顿,语气很稳:

  “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你现在连房贷都还得小心翼翼,那就继续打磨你的准备——不是不创业,而是时机未到。”

  张伟听完,没有再追问,静静坐下。

  这一刻,张伟没有“被点燃”,也没有“被鼓舞”,更没有“放弃”。

  相反,张伟心里落下了一块石头。

  即将面临的创业,就像小时候学的“小马过河”,从不同的视角告诉了自己前路的精彩,前路的危险。

  要踏上这条路,需要做那些准备。

  张伟反而觉得现在的自己,很实在,也很安稳了。

  终于明白:

  创业不是一场逃离,而是一次归位。

  这一夜,张伟睡得出奇地安稳。

  这不是激昂,是觉醒。

  是理性之后的热爱,信念之后的谋定而后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