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农忙,竹安的保鲜筐帮果农解决了大问题。有个果农拉着一车桃去县城,路上遇着暴雨,塑料筐装的桃全闷坏了,就竹安的竹筐里,桃带着水珠还新鲜着呢。果农回来就给竹安送了筐新桃,说“你这筐是桃的救命恩人”。竹安把桃分给街坊,笑着说:“不是筐厉害,是老祖宗选的竹子厉害。”
竹禾带学生编了批竹制灯笼,送给村里的老人。灯笼上的图案都是老人年轻时的营生:铁雄编竹鱼、小花纳鞋底、念竹记账……有个老太太摸着灯笼上的纳鞋底图案,突然哭了:“这是我年轻时的样子啊,小花妹子总说我纳的鞋底硬,却偷偷给我留着最好的线。”竹禾赶紧递纸巾,心里明白,这些灯笼哪是物件,是给老人的念想啊。
竹安的徒弟要回南方老家,临走前学编了只竹鱼,尾巴歪得快打结了。她说要带回家挂在新房里,“让南方人也看看北方竹子的野劲”。竹安送了她一把铁雄用过的小竹刀:“这刀劈过的篾条比你岁数大,带着它,编啥都有劲儿。”徒弟抱着刀哭,说“在竹家学会的不光是手艺,是咋踏踏实实过日子”。
深秋摘柿子,竹溪带着省城来的设计师们体验农活。设计师们拿着精致的竹篮,小心翼翼地摘,柿子掉了俩就心疼得直跺脚。竹安妈在旁边笑:“掉就掉呗,咱竹编坊的筐子,哪年不收个仨俩的?”说着拿起个裂了口的柿子,往嘴里塞:“甜着呢,别糟践。”设计师们看着她吃得香,也跟着捡掉落的柿子,说“这才是秋天的味”。
竹溪的配饰真要出国参展了,她选了套“竹家记忆”系列,有刻着老竹棚的项链,缠着红布条的手镯,还有个迷你竹鱼胸针,鱼肚子里塞着片老竹叶。海关检查时,工作人员问“这叶子是啥”,竹溪笑着说:“是我太爷爷那辈的竹子叶,带着咱老家的土气。”工作人员被逗乐了,说“这土气金贵”。
竹芽把老竹棚改成了“竹编博物馆”,正中央摆着铁雄的老竹鱼,旁边是王磊补过的竹凳,王竹宁编到一半的竹马甲……每个物件下面都有块小竹牌,写着它的故事。有个白发老人来看展览,指着那把老砍刀哭了:“这是铁雄兄弟的刀啊,当年他用这刀给我劈过竹料,说‘老竹子得用老刀伺候’。”竹芽给老人搬了竹凳,听他讲了一下午过去的事。
年底扫尘,竹安爬上竹棚的梁,翻出个蒙着灰的竹制工具箱,里面是铁雄当年用的刨子、凿子,还有几卷发黄的篾条。竹安把工具擦干净,摆在博物馆最显眼的地方,说“这些家伙才是真功臣”。竹溪看着工具箱,突然想起小时候王竹宁说的:“工具跟人一样,得常用着才精神,放久了会生锈,心也会锈。”
大年初一,全家人在博物馆里守岁,竹安妈煮了锅竹荪鸡汤,用的还是那只豁口竹筛当漏勺。竹安给铁雄的老竹鱼系了条新红布,竹溪给每个展品都系了片小竹叶。王竹安看着满棚的老物件,突然说:“你看咱这一家子,跟这些竹器一样,看着歪歪扭扭,凑在一起就暖和。”
窗外的竹林被雪压弯了腰,却透着股子韧劲。风穿过竹枝,“沙沙”地响,像铁雄在说“编得好”,像小花在笑“真热闹”。竹安望着墙上的老照片,突然明白,所谓传承,不过是一辈人牵着另一辈人的手,像编竹器那样,你添根篾,我补个缝,把日子编得结实又暖和,一辈又一辈,没完没了。
竹溪的参展作品拿了奖,竹安的保鲜筐要出口了,竹禾的课成了学校的招牌……
竹安的保鲜筐真要出口了,外商来考察那天,竹芽特意把铁雄的老竹鱼摆在会议室桌上。外商摸着鱼尾巴直皱眉:“这工艺太粗糙,我们的客户
竹禾带学生编了批竹制灯笼,送给村里的老人。灯笼上的图案都是老人年轻时的营生:铁雄编竹鱼、小花纳鞋底、念竹记账……有个老太太摸着灯笼上的纳鞋底图案,突然哭了:“这是我年轻时的样子啊,小花妹子总说我纳的鞋底硬,却偷偷给我留着最好的线。”竹禾赶紧递纸巾,心里明白,这些灯笼哪是物件,是给老人的念想啊。
竹安的徒弟要回南方老家,临走前学编了只竹鱼,尾巴歪得快打结了。她说要带回家挂在新房里,“让南方人也看看北方竹子的野劲”。竹安送了她一把铁雄用过的小竹刀:“这刀劈过的篾条比你岁数大,带着它,编啥都有劲儿。”徒弟抱着刀哭,说“在竹家学会的不光是手艺,是咋踏踏实实过日子”。
深秋摘柿子,竹溪带着省城来的设计师们体验农活。设计师们拿着精致的竹篮,小心翼翼地摘,柿子掉了俩就心疼得直跺脚。竹安妈在旁边笑:“掉就掉呗,咱竹编坊的筐子,哪年不收个仨俩的?”说着拿起个裂了口的柿子,往嘴里塞:“甜着呢,别糟践。”设计师们看着她吃得香,也跟着捡掉落的柿子,说“这才是秋天的味”。
竹溪的配饰真要出国参展了,她选了套“竹家记忆”系列,有刻着老竹棚的项链,缠着红布条的手镯,还有个迷你竹鱼胸针,鱼肚子里塞着片老竹叶。海关检查时,工作人员问“这叶子是啥”,竹溪笑着说:“是我太爷爷那辈的竹子叶,带着咱老家的土气。”工作人员被逗乐了,说“这土气金贵”。
竹芽把老竹棚改成了“竹编博物馆”,正中央摆着铁雄的老竹鱼,旁边是王磊补过的竹凳,王竹宁编到一半的竹马甲……每个物件下面都有块小竹牌,写着它的故事。有个白发老人来看展览,指着那把老砍刀哭了:“这是铁雄兄弟的刀啊,当年他用这刀给我劈过竹料,说‘老竹子得用老刀伺候’。”竹芽给老人搬了竹凳,听他讲了一下午过去的事。
年底扫尘,竹安爬上竹棚的梁,翻出个蒙着灰的竹制工具箱,里面是铁雄当年用的刨子、凿子,还有几卷发黄的篾条。竹安把工具擦干净,摆在博物馆最显眼的地方,说“这些家伙才是真功臣”。竹溪看着工具箱,突然想起小时候王竹宁说的:“工具跟人一样,得常用着才精神,放久了会生锈,心也会锈。”
大年初一,全家人在博物馆里守岁,竹安妈煮了锅竹荪鸡汤,用的还是那只豁口竹筛当漏勺。竹安给铁雄的老竹鱼系了条新红布,竹溪给每个展品都系了片小竹叶。王竹安看着满棚的老物件,突然说:“你看咱这一家子,跟这些竹器一样,看着歪歪扭扭,凑在一起就暖和。”
窗外的竹林被雪压弯了腰,却透着股子韧劲。风穿过竹枝,“沙沙”地响,像铁雄在说“编得好”,像小花在笑“真热闹”。竹安望着墙上的老照片,突然明白,所谓传承,不过是一辈人牵着另一辈人的手,像编竹器那样,你添根篾,我补个缝,把日子编得结实又暖和,一辈又一辈,没完没了。
竹溪的参展作品拿了奖,竹安的保鲜筐要出口了,竹禾的课成了学校的招牌……
竹安的保鲜筐真要出口了,外商来考察那天,竹芽特意把铁雄的老竹鱼摆在会议室桌上。外商摸着鱼尾巴直皱眉:“这工艺太粗糙,我们的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