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未思安先思危-《搞事就变强,开局复活长孙皇后》

  数日后,一份来自淮安锦衣卫百户所的密报,经由纪纲留在京中的心腹,转呈到了朱棣的御案上。

  相比于浙江那份染血的急报,这份密报的内容显得有些虎头蛇尾,但却提供了新的线索。

  朱棣细细阅看着。密报里详细描述了近期淮安府城出现不明势力大肆招募人手的情况,目标多为底层流民、工匠乃至退役军户,出手阔绰,行踪诡秘。

  锦衣卫番子敏锐地嗅到异常,进行了追踪,甚至一度非常接近对方的核心人员与船只隐匿地点,但最终在复杂水道中被某种“诡异手段”所迷惑,追丢了目标,只大致判断对方是一伙规模不小、组织严密、且拥有非凡隐匿能力的力量,最终去向推测可能是北上,也可能是倭岛。

  “砰。”

  朱棣轻轻将密报放下,手指在案几上点了点,脸上看不出喜怒。

  侍立一旁的内侍屏息凝神,大气不敢出。

  良久,朱棣才缓缓开口,似是自言自语,又似是说给旁人听:“总算不像在福建时那般,如同无头苍蝇了。能察觉到异常,能追踪到踪迹,虽然最后还是让人跑了,但至少有了点样子。”

  他的语气里,竟然带着一丝极其微弱的...满意?

  或者说,是一种“手下人总算还有点用”的欣慰。

  毕竟,相比之前完全被动地跟在“倭寇”屁股后面收拾烂摊子,这次锦衣卫好歹展现出了一定的主动侦查能力。

  “纪纲这家伙。”朱棣的目光变得深邃起来,“在浙江倒是搞得风生水起,抄家拿人,雷厉风行。看来,不多敲打敲打,不把刀架在脖子上,他是不肯真正用心办事的。”

  他显然将淮安这边锦衣卫表现的些许进步,归功于自己之前对纪纲的严厉敲打和赋予的巨大压力。

  他认为这是纪纲开始认真办事的结果(尽管纪纲本人此刻还在浙江忙得焦头烂额,淮安的事很可能是当地锦衣卫自发行动或得到纪纲下属的指令)。

  但这一丝满意很快就被更深沉的思虑所取代。

  朱棣站起身,再次踱到那幅巨大的《寰宇全图》前,目光幽深地扫过沿海区域。

  “这伙人先是福建,再是浙江,如今又出现在淮安,他们到底想干什么?”他低声沉吟,眉头紧锁。

  “若真是倭寇,为何专挑豪绅下手,还留下罪证,仿佛专为朕清理门户而来?”

  “若真是如之前所想,他们是假倭寇,一直把问题引向倭国。但是倭国向来恭顺,他们又有何深仇大恨呢?”

  “招募人手,补充实力?他们到底有何图谋?北上是去山东?还是倭岛?亦或是转头回到福建?”

  一个个疑问在朱棣心中盘旋。

  作为一个从血与火中杀出来、疑心病极重的帝王,他绝不相信这世上存在毫无目的的强大力量。

  这伙神秘势力的出现,虽然暂时来看,似乎是在“帮助”他整顿吏治,甚至让他发了一笔横财,但其行为模式完全无法用常理解释,其最终目的更是迷雾重重。

  这种“不可掌控”的感觉,让朱棣感到极度不适和警惕。

  一把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砍向自己、也不知道被谁握在手里的刀,哪怕它现在砍的是别人,也终究是一份巨大的隐患。

  “不能再被动地等他们出手了。”朱棣眼中闪过一丝厉色,“纪纲在浙江的事,要快!处理完浙江的烂摊子,必须腾出手来,给俺全力追查这伙人的底细!”

  他回到案前,提笔蘸墨,沉吟片刻,写下了一道给纪纲的密旨,语气比之前更加严厉和急迫,要求他尽快稳定浙江局面,然后将侦查重心全力转移到追踪这伙“疑似倭寇”的神秘势力上,务必要查明其首领、目的、巢穴所在。

  写完后,他用小楷在末尾又添了一句:“此事关乎社稷安稳,卿当体朕心,若再有延误,决不轻饶!”

  落下朱印,封上火漆,朱棣看着这份密旨,目光深沉。

  无论这伙人是人是鬼,是倭是汉,他都必须把他们揪出来。

  大明的天下,除非对方是神仙,否则不允许存在这种不受控制的变数。现在或许是“帮手”,让他非常喜欢,但将来,谁又能保证不会是心腹大患呢?

  帝王的心术,从来都是未虑胜先虑败,未思安先思危。

  ...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永乐六年十二月。

  凛冽的寒风从渤海湾呼啸而来,卷起冰冷的浪花,拍打着嶙峋的礁石。

  在一处靠近天津卫、但偏离主要航道的无人荒岛上,何健旺的仙船早已被巧妙地拖拽到岛屿背风处的一个天然凹槽里。

  并用树枝、浮网和幻术进行了重重伪装,再加上他的障眼法,几乎不可能被侦察到。

  岛上临时搭建起了一些简陋但足以抵御风寒的木屋和帐篷。

  何健旺裹着一件厚实的大衣,站在一处高地上,望着灰蒙蒙的海天交界处。

  他身后,是同样裹得严严实实、正在王三刀、李铁柱等人指挥下进行适应性训练的队员们。

  训练内容多以室内体能、战术讲解、火铳弓箭维护以及耐寒训练为主,尽量避免在恶劣天气下进行高风险的外出活动。

  “这鬼天气.”何健旺低声骂了一句,搓了搓有些冻僵的手。来自现代南方的他,对这种干冷的北方寒冬还是有些不适应。

  也不知道是无良仙人的恶趣味还是什么,这戒指给他的“供暖”突然就时灵时不灵了,搞的他难受不已。

  “仙师,”王三刀小跑过来,脸上冻得通红,“弟兄们都安排好了,轮流值守和训练,您拿出来的物资也清点过了,撑到夏天都绰绰有余了。”

  何健旺点点头:“嗯,做得不错。告诉弟兄们,辛苦大家了。这寒冬腊月的,锦衣卫那帮鹰犬鼻子太灵,没必要出去冒险。咱们正好趁这个机会,猫个冬,把队伍好好锤炼一番。”

  他看了一眼那些在寒风中依旧努力保持队形、进行格斗训练的队员们,特别是那些在淮安新招揽的人,经过这段时间的磨合与训练,脸上的惶恐和散漫已经褪去不少,多了几分纪律性和彪悍之气。

  “尤其是新来的那批,”何健旺补充道,“让李铁柱和张阿牛多费心,把咱们的规矩和本事都给他们夯实了!等开春,我要看到一支脱胎换骨的队伍!”

  “是!仙师放心!”王三刀领命,顿了顿又道,“就是一直窝在这荒岛上,弟兄们有些憋得慌,好在咱们的给养,新鲜菜蔬啥的挺多,倒是吃上面没有啥问题。”

  “憋得慌就加大训练量!练累了倒头就睡,就没心思胡思乱想了!”何健旺打断他,“如果还在乱想就让麻子,瘦猴他们几个组织一些活动,让后勤组的姑娘们也参与进来,热闹热闹。”

  他何尝不想改善生活?但眼下安全第一。淮安的经历给他提了个醒,锦衣卫的追踪能力远超他的预估。

  现在外面天寒地冻,正是最好的天然屏障,一旦频繁外出活动,很容易留下痕迹,被再次盯上。鬼知道朱老四现在在想啥?万一他卸磨杀驴怎么办?

  “算算时间,三宝太监的船队,应该还在返航的路上,没那么快回到大明。”何健旺盘算着,“朱老四现在的主要精力,一方面在整顿浙江,另一方面肯定在全力追查我们的下落。咱们现在最好的策略,就是消失。”

  他打定主意:“传令下去,整个冬季,除非万不得已,禁止任何人私自离岛!所有训练和生活,都在岛上解决!咱们就当一回隐士,好好练内功!”

  “等来年开春,冰消雪融,天气好转,海路畅通,朝廷的注意力或许也会被其他事情分散。到时候,咱们再出去,看看这北方大地,又有什么‘好事’等着咱们去干!”

  王三刀也不是傻子,听完也是恍然大悟,不停的点头赞同。

  于是,在这座无名荒岛上,这支神秘的队伍开始了与世隔绝的冬季苦训。

  何健旺也难得地静下心来,一方面督促训练,另一方面也在不断熟悉和挖掘自身仙力的运用,以及研究那艘战舰和各类物资,为未来的行动做着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