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搞内斗有一手-《搞事就变强,开局复活长孙皇后》

  李纲几乎是前脚回府,后脚就收到太上皇决意南逃的消息,局势变化之快,远超他的预料。

  他屏退左右,疾步走入密室。

  室内,赵光义正阴沉着脸,来回踱步。

  虽然鼻青脸肿尚未消退,但那久居人上的帝王威仪和沉郁气场,已然恢复了不少。

  “陛下!”

  李纲躬身行礼,语气急促地将朝会上发生的一切,以及龙德宫那边传来的、太上皇欲携蔡京等奸佞即刻南逃的消息,原原本本禀报了一遍。

  赵光义听完,沉默了片刻,脸上看不出喜怒。

  “哼!”

  他终于冷哼一声,声音里充满了鄙夷和压抑的怒火,

  “果然是无能鼠辈!大难临头,不思固守社稷,凝聚人心,只知弃城逃窜,甚至还要带着那群祸国殃民的蛀虫一起跑!赵佶...真是把朕的脸,把大宋列祖列宗的脸都丢尽了!”

  他猛地一拍桌子,吓得李纲心头一凛。

  但赵光义接下来的话,却显示出他与其艺术家子孙截然不同的政治头脑和冷酷判断:

  “不过,他们跑得好!”

  李纲一愣:“陛下?”

  赵光义眼中精光闪烁,分析道:“蔡京、童贯之流,把持朝政,结党营私,乃是朝中最大的毒瘤,也是主和投降的中坚!

  他们留在汴京,只会处处掣肘,甚至可能里通外敌,开门揖盗!如今他们自己跟着赵佶跑了,反倒是替我们扫清了不少障碍!省了朕...省了我们日后清理门户的功夫!”

  李纲闻言,顿时有种茅塞顿开之感,连忙道:“陛下圣明!臣愚钝,竟未想到此节!”

  赵光义摆摆手,继续沉声道:“伯纪,如今局势,看似混乱危急,实则暗藏机遇。新君赵桓懦弱无能,毫无主见,此刻必然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

  朝中投降派的核心随赵佶南遁,剩下的要么是如你一般的忠贞之士,要么便是些首鼠两端、观望风色的墙头草。”

  他看向李纲,语气变得极其严肃:“此刻,你切记!万万不可急躁冒进!”

  “第一,联络其他忠良之事,必须更加隐秘,暗中进行,绝不可走漏风声!此刻朝局敏感,若被有心人察觉,扣你一个结党营私、图谋不轨的帽子,便是灭顶之灾!”

  “第二,也是最要紧的!”

  赵光义目光灼灼,

  “在朝堂之上,你切莫因新帝登基,便以为可畅所欲言,急于求成!甚至...在某些无关痛痒之处,可稍作退让,暂避锋芒。”

  李纲面露不解:“陛下,如今正是力主抗金、固守京城之时,若臣不据理力争,岂非...”

  “错!”

  赵光义打断他,语气斩钉截铁,

  “仙师所言你之下场,你忘了?!便是因为你过于刚直,屡屡顶撞那昏君佞臣,才被一再排挤贬斥!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施展之机!”

  “你要记住!身居要位,手握实权,远比在朝堂上争一时口舌之快重要百倍!只要兵权还在你手,或者部分城防仍在可控之内,你便有周旋的余地,有与金虏一战的本钱!”

  “若此刻因言辞激烈,触怒了那惊惶失措的新君,或是惹恼了那些剩余的投降派,被他们找到借口,将你明升暗降,甚至逐出汴京!那你我便真是满盘皆输,无力回天了!这汴京城,也就真的完了!”

  赵光义这番话,可谓老辣至极,直指要害。

  他或许打仗不行,但玩政治斗争、权衡利弊、保全实力,却是顶尖高手的水准。

  李纲听得冷汗涔涔,彻底醒悟过来。是啊,历史的教训血淋淋地摆在眼前!光有忠心和能力不够,还必须懂得策略和隐忍!

  “臣...臣明白了!”

  李纲心悦诚服,深深一揖,

  “陛下深谋远虑,臣万万不及!臣定当谨遵陛下教诲,暗中积蓄力量,明面上暂不与之争锋,务必保住京城守御使之职和兵权!”

  “嗯。”

  赵光义满意地点点头,

  “且看看朕那‘好孙儿’赵桓,登基之后第一把火想怎么烧。他是想战,想和,还是想跑?弄清楚他的心思,我们才能对症下药。”

  “你下去吧,一切小心。联络之事,交由绝对可靠之人,单线进行。”

  “臣,遵旨!”

  李纲领命,心中有了主心骨,之前的惶惑不安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和清晰的行动方向。

  他退出密室,眼神已然不同。他不再是那个只知道死谏的孤臣,而是一个有了明确政治目标和策略的斗士。

  太宗皇帝的归来,不仅带来了希望,更带来了在复杂朝局中生存和斗争的老练智慧。

  屋脊上,何健旺的仙识“听”完了密室中的全部对话,嘴角终于露出了一丝还算满意的笑容。

  “啧,赵光义这老小子,别的不行,搞内部斗争、稳局面确实有一套。总算说了点人话,办了件人事。李纲能听进去就好,可别再头铁去送人头了。”

  “接下来,就看那位新鲜出炉的宋钦宗赵桓,准备表演什么节目了。”

  何健旺调整了一个更舒服的姿势,准备欣赏这汴京城权力更迭后,最新上演的戏码。

  次日一早,新君登基后的第一次的正式朝会,在金兵压境的巨大阴影和太上皇仓皇南逃的混乱中召开了。

  龙椅上,宋钦宗赵桓面色苍白,眼神躲闪,双手紧紧抓着龙袍的袖口,身体微微发抖,全然没有一丝一毫帝王应有的气度。

  每一次殿外传来的急促脚步声或是高声奏报,都能让他惊得几乎跳起来。

  朝堂之上,虽然蔡京、童贯等核心奸佞已随太上皇溜走,但他们的党羽、以及同样主张屈膝求和的官员们,(如张邦昌、唐恪等人)依旧大有人在。

  见新皇帝如此懦弱,他们立刻觉得机会来了,纷纷跳出来,故技重施。

  “官家!金兵势大,锐不可当!为今之计,当效仿前朝旧例,速遣能言善辩之使臣,备齐厚礼,前往金营陈情乞和!彰显我朝诚意,或可化干戈为玉帛!”一位官员率先出列,言辞“恳切”。

  “臣附议!所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官家万金之躯,身系天下安危,岂可轻蹈险地?当以和为贵,暂避锋芒,方为上策!”

  “正是!若能以金帛岁币平息兵戈,保全宗庙社稷,亦是功德无量啊官家!”

  求和之声,甚嚣尘上,几乎占据了朝堂的主流。

  他们绝口不提整军备战,只想着如何花钱买平安,如何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