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国营商号管理权!-《大唐修仙:李二求我当太子》

  “好一个国营商号!”

  李世民抚掌大笑,对这个提议极为满意:“恪儿,你总能给朕带来惊喜!”

  “此议甚合朕意!具体章程,你可已有腹案?”

  李恪要的就是这句话,立刻躬身道:“儿臣确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儿臣窃以为!”

  “此商号初立,千头万绪,需一位既深得父皇信任,又通晓商事之人总揽全局,方能快速打开局面!”

  “将玻璃之利,尽快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财富,充盈父皇内帑与国库。”

  说到这里,李恪话锋一顿,抬起头,看向李世民,声音清晰而坚定:

  “儿臣不才,愿毛遂自荐,为父皇分忧,暂领这国营商号筹建之事!”

  图穷匕见!

  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献上玻璃技术,提出“国营商号”这个新概念。

  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亲自掌控这条财富河流!

  倒不是想靠玻璃赚多少钱,而是……玻璃的烧制之法是自己贡献的。

  国营商号的概念,也是自己提出来的。

  都是自己的功劳,凭什么让别人摘桃子?

  甘露殿内,瞬间安静了下来,群臣看着李恪,目光有些意味深长。

  这位年仅十一岁的秦王殿下,心思之缜密,眼光之长远,手段之老辣……

  简直令人心惊!

  这哪里是讨赏?

  分明是在为自己谋划一个前所未有的、独立于朝堂体系之外的实权位置,和一个金山银海的钱袋子!

  李世民也收敛笑容,目光变得有些深邃。

  他岂能看不出李恪的意图?

  但这意图,与他皇室利益并无冲突,甚至若能成功,对他大有裨益。

  让一个皇子去掌管商业,看似有些出格。

  但比起让外臣掌握如此巨利,显然更放心。

  更何况,玻璃技术本身就是李恪献出来的。

  沉默了片刻,李世民终于缓缓开口:

  “准……”

  “陛下!万万不可!”

  长孙无忌立即跳了出来,面色肃然,对着李世民深深一揖,急切道:

  “陛下!秦王殿下天资聪颖,文武双全,臣等有目共睹!”

  “然殿下终究年仅十一岁,年未及冠,心性未定!”

  “如此年幼,如何能掌管这牵扯巨利,关乎国库营收的重大产业?”

  “万一有所疏漏,或被小人蒙蔽,岂非辜负陛下信任,亦有损国体?”

  他言辞恳切,句句看似站在国家和皇帝的立场上考虑,随即话锋一转:

  “以臣之见,此等国之重器,理应选派一位老成持重、经验丰富、且对陛下忠心不贰的稳重之臣总揽全局,方为上策!”

  长孙无忌这番话说得冠冕堂皇,滴水不漏。

  殿内不少大臣,都微微颔首,表示赞同。

  李世民有些迟疑,长孙无忌的话并非没有道理。

  李恪确实太过年轻,将如此重要的新兴产业,交给一个十一岁的孩子,听起来确实有些儿戏和冒险。

  李恪对此早有预料,丝毫不慌,反而看向长孙无忌,不卑不亢地反问道:

  “敢问长孙大人,假若真由您,或者您所说的某位‘老成持重’之臣,来管理这国营商号,你们又打算如何具体管理呢?”

  长孙无忌被问得一怔,随即脸色一肃,捋着胡须,一副理所当然的模样:

  “此有何难?”

  “自然是遴选一些善于经商、背景清白的商户或吏员,由他们负责具体的烧制、售卖等庶务。”

  “老夫只需居中调度,掌管大局,定期查验账目,确保收益入库即可!”

  他这套方法,正是当下管理官营产业的常规操作,也是贵族官僚们惯用的手法。

  自己高高在上,具体事务交给下面的人去做。

  李恪闻言,却嗤笑一声,脸上露出讥讽:

  “长孙大人此法,听起来四平八稳!”

  “但请问,这与现有那些效率低下、贪腐严重的官营作坊,又有何区别?”

  “无非是换了个名头,换汤不换药罢了!”

  “最终还是难逃人浮于事、层层盘剥、中饱私囊的结局!”

  “你……黄口小儿,安敢妄议国事!”

  长孙无忌被李恪当众讥讽,尤其是被一个11岁的孩子质疑管理能力,顿时勃然大怒,脸色涨得通红。

  他强压着火气,皮笑肉不笑地反将一军:

  “老夫才疏学浅,让殿下见笑了!既然如此,老臣倒是想洗耳恭听!”

  “请教秦王殿下,您又有何高见妙法,能避免您所说的这些弊端呢?”

  群臣再次看向李恪,都想看他会如何应对。

  就连李世民,也投来了好奇和审视的目光。

  李恪要的就是这个机会!

  他不再看长孙无忌,转而面向御座上的李世民,从容一笑,朗声道:

  “父皇,儿臣既然敢毛遂自荐,自然不是空口白话。”

  “儿臣深知旧有管理方式积弊已深,故而殚精竭虑,结合一些古籍杂学与奇思妙想,编写了此物!”

  李恪从怀里取出了一个小册子,双手呈上:

  “此乃儿臣编写的《商号治理增效手册》!”

  “其中详细阐述了如何建立高效、廉洁、盈利最大化的新型商号管理体系!”

  “恭请父皇御览!”

  《商号治理增效手册》?

  这又是什么东西?

  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等人面面相觑,脸上都露出了疑惑不解之色。

  一个十一岁的皇子,谈论经商管理本就离谱,还写出了什么“手册”?

  李世民也是不明所以,对王德使了个眼色。

  王德立刻上前,接过小册子,呈给李世民。

  李世民带着几分好奇,翻开册子的第一页。

  起初,李二的目光只是随意扫过,但渐渐地,李二的眼神就凝固了。

  脸上的随意,迅速被惊讶和专注所取代!

  他越看,越是心惊,不自觉地坐直了身体,完全沉浸了进去!

  “妙!妙啊!”

  李世民忽然重重一拍御案,发出赞叹。

  过了一会儿,又翻过一页,再次惊叹:“太妙了!竟然还能如此?!”

  李二完全被手册中的内容吸引,时而蹙眉深思,时而恍然大悟,时而击节称赏,赞叹之声不绝于耳。

  殿内群臣却是懵了!

  这……这手册到底是什么玩意儿?竟然能让陛下如此失态,连连喝彩?

  难道还能比圣贤文章,千古绝唱更精妙不成?

  长孙无忌的脸色变得有些难看,房玄龄和魏征则是满脸的好奇和困惑。

  良久。

  李世民终于从手册中抬起头,目光灼灼,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般:

  “恪儿!这《商号治理增效手册》着实是精妙绝伦,发前人所未发!”

  “其中诸多想法,简直是闻所未闻,却又直指要害,令人茅塞顿开!”

  说到这里,李二话锋一转,带着请教的口吻:

  “不过,朕有些地方看得还不是很明白!”

  “比如这‘复式记账法’、‘预算制度’、‘绩效考核’、‘审计稽查’……这些词是何含义?具体又该如何操作?”

  “你可否为朕以及诸位爱卿,解说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