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气候变暖:吐蕃崛起的必然!-《大唐修仙:李二求我当太子》

  尉迟恭的言语之间,显然对西域的市场潜力,颇有些不以为然。

  程咬金虽没有说话,但也是一脸的不屑。

  李恪笑了笑,走到《世界堪舆图》前,伸手指向蜿蜒西去的丝绸之路:

  “岳父大人,尉迟叔叔,你们的想法,是只看到了西域的表象!”

  李恪轻轻摇头,纠正道:“西域,绝非仅仅是地广人稀的蛮荒之地。”

  “它诸国林立,看似分散,实则好似一条珍珠项链,串联东西。”

  李恪的指尖,沿着地图上的丝绸之路划过:

  “更重要的是,此地乃是我大唐连接中亚、西亚,乃至极西之地中海世界的唯一桥梁与咽喉要道!”

  “我大唐的丝绸、瓷器,为何能价值千金,让罗马贵族趋之若鹜?”

  “非是因为其仅在我大唐稀有,而是因其能远销万里,物以稀为贵!”

  “同理!”

  “我们的肥皂,远超西域诸国乃至波斯、大食所用的土法清洁之物!”

  “我们的琉璃,晶莹剔透,更是他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奇珍!”

  “若能借助丝绸之路,将肥皂、琉璃,乃至未来更多的‘大唐制造’!”

  “源源不断地销往西域三十六国,销往粟特人的城邦,销往波斯的宫殿,销往大食的集市……”

  “那里有积累千年的黄金、宝石、骏马、香料!”

  “其市场之广阔,购买力之雄厚,远超想象!”

  “届时,所获之利,又岂是区区数百万贯?”

  “那将是真正的金山银海,盆满钵满!”

  “足以让我大唐的国库,再翻上几番!”

  程咬金和尉迟恭听着李恪的分析,脸上的不以为然渐渐被震惊所取代。

  他们没想到。

  西域那干旱之地,竟然有这么大的市场。

  若真如殿下所言,那这肥皂生意的未来……

  程咬金猛地一拍大腿:“殿下!听您这么一说,俺老程算是开窍了!”

  “原来这西域不是穷乡僻壤,是他娘的金山银窝啊!干!必须干!”

  “谁敢挡咱们的财路,俺老程第一个带兵,去跟他娘的讲讲道理!”

  尉迟恭也抱拳:“殿下深谋远虑,末将佩服!但有所命,万死不辞!”

  李恪点点头,手指稳稳点在舆图之上,原本属于吐谷浑的广袤地域:

  “故而,眼下之关键,在于确保丝绸之路咽喉要道的绝对畅通与安全。”

  “此地,原属于吐谷浑,然吐谷浑已灭,如今已成了权力真空之地。”

  李恪抬头,看向程咬金、尉迟恭,最后落在李世民脸上,语气斩钉截铁:

  “儿臣推断,不出数年,此地必为吐蕃所占!”

  “吐蕃?”

  程咬金闻言,嗤笑出声:“殿下,您未免太过抬举高原上的蛮子了!”

  “那吐蕃,听说还在山沟沟里自个儿打来打去,内部乱成一锅粥!”

  “他们能有这个胆子,来占这千里之地?就算占了,他们守得住吗?”

  “那帮高原蛮子,怕是连路都认不全吧!”

  程咬金的言语间充满了对吐蕃的蔑视。

  尉迟恭也捋着虬髯:“知节话糙理不糙!”

  “殿下,吐蕃如今四分五裂,赞普年幼,权臣当道,尚且自顾不暇。”

  “我大唐天兵携灭吐谷浑之威,兵锋正盛!”

  “他们避之唯恐不及,焉敢主动前来捋虎须?”

  “末将以为!”

  “此地既已归唐,派些兵马,设几个都护府,足以震慑宵小,保商路无虞。”

  他的想法更为实际,认为凭借大唐如今的赫赫军威,足以维持地区秩序。

  就连御座上的李世民,脸上带着不以为然:“恪儿,你是否过于忧虑了?”

  “朕亦知吐蕃,其地高苦寒,民风虽悍,然则部落分散,内斗不休。”

  “松赞干布小儿虽继位,然太过年幼,能否坐稳位置尚在两可之间。”

  “以此残破分裂之邦,欲图我大唐新定之疆……恐力有未逮。”

  面对三人的质疑,李恪却是缓缓摇头:

  “父皇,岳父,尉迟叔叔,切莫因吐蕃一时之内乱而小觑于它,更不可小觑其现任赞普松赞干布!”

  “此人,绝非池中之物!乃是一位雄才大略,且野心勃勃之辈!”

  李恪抬手,重重地点在吐蕃的位置,道:

  “据儿臣所知!”

  “松赞干布虽年少,却已显露枭雄之姿。”

  “儿臣断定,此人必能迅速平定吐蕃内部纷争,整合诸部,降服羊同!”

  “最终彻底完成高原前所未有之统一大业!”

  松赞干布12岁登基,15岁统一吐蕃,16岁正式建立吐蕃王朝,27岁灭了羊同,完成高原统一!

  这是个真猛人!

  李恪看着三人,继续道:“一个统一的高原吐蕃,其兵锋、其国力,将远非昔日分散部落可比!”

  “届时,他们觊觎的,将不再是贫瘠的山地。”

  “水草丰美、扼守东西商路要冲的吐谷浑之地,必将成为他们的肥肉!”

  “假以时日,若我大唐不加以干涉、遏制!”

  “一个统一强大的吐蕃,必崛起于西南!”

  “到那时!”

  “它不再是我大唐可以随意震慑的边陲小邦!”

  “而将成为与我大唐争夺西域,威胁陇右,窥视蜀中的……心腹大患!”

  李恪这番话当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事实。

  吐蕃王朝崛起后的两百年时间,四处征战。

  曾一度与唐帝国、回鹘汗国、阿拉伯帝国、北印度诸国兵戎相见。

  由于其身处青藏高原,在地形上占据优势。

  进可攻,退可守。

  使得周围诸国,很难从军事上动摇其根本。

  就连大名鼎鼎的薛仁贵,也是在吐蕃手上,吃了人生唯一一次败仗。

  要知道那时的薛仁贵,大破契丹,三箭定天山,最后更是灭了高句丽,简直就是神一样的人物!

  结果与吐蕃的大非川之战,彻底跌下神坛。

  听到李恪这番话,殿内一时寂静无声。

  程咬金和尉迟恭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反驳。

  李世民盯着青藏高原,手指无意识地在御案上敲击着,节奏越来越快。

  对于这个屡屡展现先知般洞察力的儿子,李世民从未有过任何怀疑。

  恪儿断言吐蕃必将崛起,那必定是板上钉钉。

  李世民沉声问道:“恪儿,既如此,依你之见,我大唐该当如何应对?”

  李恪道:“父皇,儿臣推演天机,窥得未来百年,寰宇气候将逐渐回暖。”

  “届时,气温将比现今更为温暖湿润。”

  “气候回暖?”

  程咬金瞪大眼睛:“俺老程只听过天冷了加衣,还没听过天会一直变暖和的!”

  尉迟恭也是眉头紧锁,难以理解:“殿下,气候变迁,亘古难测啊!”

  “此事千真万确!”

  李恪摇头道:“此正因气候回暖,高原苦寒之地,未来将变得适宜耕作!”

  “百年内,吐蕃必定粮食丰收,牛羊肥壮。”

  “兼之吐蕃并非纯粹的游牧之邦,乃农耕与游牧兼容的二元制帝国。”

  “一旦有了充足的粮食和牲畜作为支撑!”

  “其国力、人口、军力都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

  “所以,其崛起乃是顺应天时,是必然之势!”

  “因此,我大唐绝不能对吐蕃坐视不管!”

  “必须在其尚未完全统一、羽翼未丰之前,加以遏制,抢占先机!”

  “如何遏制?”

  李世民询问。

  李恪道:“派遣一员大将或是皇子,前往吐谷浑故地,建立稳固的统治!”

  “彻底将这片土地纳入我大唐版图,使其成为屏障西域、遏制吐蕃东进的战略支点!”

  “而且此地水草丰美,正好可以成为我大唐的又一处马场,滋养铁骑!”

  李世民微微颔首,这个思路与他不谋而合。

  占据要地,以攻代守,确实是上上之策。

  李世民道:“以此地为基,进可威慑吐蕃,退可守护河西,确是妙棋。”

  “依你之见,该派何人前往,方能担此重任?”

  李恪道:“此事父皇乾纲独断即可。”

  “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