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苏定方……封郡公!-《大唐修仙:李二求我当太子》

  每一声封赏,都宛如惊雷,响在百官心头。

  左骁卫大将军,十二卫大将军之一,掌宫禁宿卫及征伐,实权在握!

  镇军大将军,极高的武散官阶,荣宠加身!

  邢郡公,郡公爵位,正二品,一步登天,踏入大唐最顶级的勋贵行列!

  这份殊荣,已堪比大唐最顶尖的几位功臣!

  后面的金银府邸赏赐,在这爵位、官职面前,反而成了锦上添花。

  这份封赏之重,晋升之猛,堪称本朝罕见!

  饶是苏定方心坚如铁,也不禁虎躯剧震。

  自己数月前还只是个籍籍无名的中郎将,如今竟一步登天,位列郡公。

  苏定方对李恪的感激,瞬间达到了顶点。

  他以头触地,声音因极致的激动而嘶哑:

  “臣苏烈,叩谢陛下天恩!陛下万岁!臣……必当效死以报陛下信重,不负秦王殿下知遇之恩!”

  李世民哈哈大笑,亲手虚扶:“爱卿平身!”

  “此乃你与恪儿,为朕,为大唐打出来的封赏!朕,从不吝啬功臣!”

  “望你戒骄戒躁,日后再为我大唐开疆拓土!”

  “臣,誓死追随陛下与殿下,万死不辞!”苏定方铿锵应答,声震殿宇。

  “陛下!不可啊!”

  唐俭手持玉笏,快步从文臣班列中走出,急道:

  “陛下,苏烈此战之功,确乃旷古烁今。”

  “予以重赏,理所应当,亦可激励三军将士。”

  唐俭话锋一转,眉头紧锁,提出了异议:

  “然,苏将军原职不过从五品下右卫中郎将,依我大唐官制、勋爵惯例!”

  “纵有殊功,亦当循序晋升,或至刺史,或封县公、郡公,已属殊恩。”

  “如今直升郡公,位列二品,一步登天……”

  “恕臣直言,我朝自开国以来,未有此先例啊!”

  “如此厚赏,恐……恐开侥幸之门,坏了朝廷赏功之制度根基啊陛下!”

  “唐公所言甚是!”

  一位御史台的官员也立刻出列附和:“陛下,由中郎将至郡公,一步登天!”

  “虽功勋卓着,然爵位乃国家名器,不可不慎。”

  “若后世将领皆以此为例,求非分之赏,朝廷又将何以制之?”

  “是啊陛下!”

  “还请陛下三思!”

  立刻又有几位大臣纷纷出列,附和唐俭。

  一时间,原本因大捷而欢欣鼓舞的朝堂,气氛顿时变得有些微妙和紧张。

  龙椅上,李世民脸上的畅快笑容渐渐收敛,眉头微蹙,露出不悦之色。

  他没有立刻发作,而是等几位大臣说完,才缓缓开口,声音不容置疑:

  “唐卿,诸公!”

  “尔等口口声声‘先例’、‘制度’,朕来问你们,苏定方与秦王此战,是‘寻常战功’吗?”

  不等臣子回答,李世民猛地提高了音量:

  “这不是普通胜利!这是灭国!是犁庭扫穴!是近乎零伤亡的神迹!”

  李世民站起身,走到御阶边缘,目光如炬,俯瞰群臣,一字一句:

  “斩俘近四十万!”

  “获牛、羊、马匹合计近四百万头!”

  “黄金十数万两!白银数十万两!珠宝无算!尔等可知,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吐谷浑百年积累,尽入我手!”

  “其利可充盈国库!”

  “其畜可滋养万民!”

  “其地可屏藩西陲!”

  “更遑论,我军自身伤亡,微乎其微!”

  “此等功绩,其战果之庞大,足以震动我大唐国本!此非寻常战功能比,乃是奠定国运之基业!”

  李世民扫过唐俭等人,声音沉凝而有力:

  “若以此开疆拓土、定鼎国运之功,尚不能封一个郡公,那朕倒要问问诸公,天下何人可封郡公?”

  “莫非真要如汉高祖一般,非得等到山河一统,才肯大封功臣吗?”

  “到那时……岂不寒了天下将士之心?”

  “这……”

  唐俭张了张嘴,被李世民问得哑口无言。

  他身后的几位大臣更是面红耳赤,额头见汗。

  皇帝将这场胜利拔高到了“奠定国运”的层面。

  再用如此惊人的数据支撑,任何质疑,都显得苍白,甚至有些不合时宜。

  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却是心里跟明镜一样。

  陛下不仅仅是在赏功,更是在借此机会,向天下宣告一种新的气象:

  凡能为大唐开疆拓土、立下不世之功者,无论出身资历,皆可一步登天!

  这是在为后续更大规模的开拓,树立一个榜样。

  唐俭等人知道,再争辩下去已无意义,反而会惹得龙颜大怒,自讨苦吃。

  最终只能悻悻地躬身,默默退回到班列:

  “陛下……圣明!是臣等……考虑不周。”

  李世民坐回龙椅,目光扫过殿内群臣,脸上的喜色稍敛,缓缓开口:

  “封赏已毕!”

  “然,此战所获之吐谷浑人口、牛羊马匹、金银珠宝等物,数量惊人,当如何处置,诸卿可有良策?”

  此言一出。

  刚刚沉寂下去的太极殿,再次热闹起来。

  “陛下,臣以为,所获牛羊马匹,当优先补充官牧,壮大我军骑兵!”

  “多余者可分发各折冲府,或于边境开设马市,与诸蕃交易!”

  “金银珠宝,自然该纳入国库、少府,充盈内帑!以强我大唐国本!”

  “那些俘虏嘛……或可分发与功臣为奴,或可充入官营作坊……”

  群臣献计献策,积极得很,关于牛羊马匹、金银珠宝的处置,很快达成共识。

  毕竟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资源,消化起来虽有难度,但方法明确。

  争论的焦点,在于近二十九万的吐谷浑俘虏!

  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人口数字,处理稍有不慎,便是巨大的隐患。

  是分散内迁,化整为零?还是集中看管,严加防范?或是如某些将领所提议,直接坑杀?

  群臣议论纷纷,各执一词,一时难以决断。

  李世民听着臣子们的争论,心中有了定计。

  “诸卿所言,皆有道理。然,对于这近二十九万口俘虏,朕有一策。”

  李世民环视群臣,宣布了自己的决定:

  “朕决议,正式成立‘大唐国营煤炭商号’!专司石炭之勘探、开采、运输、售卖诸事!”

  “此商号,与之前的大唐国营琉璃一样,不属任何衙门,独立运作。”

  说到这里,李世民看向恪儿,宏声说道:

  “秦王李恪!”

  “儿臣在!”

  李恪出列。

  “朕命你,全权负责‘大唐国营煤炭商号’之筹建与日后经营!”

  “首要之务,便是从这吐谷浑俘虏之中,筛选出所有适龄青壮,编为矿工,专职采掘、运输石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