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魏征的“五不可”-《大唐修仙:李二求我当太子》

  魏征毫无惧色,再次拱手,随即挺直腰板,声音陡然提高,如洪钟大吕:

  “臣之第一不可:耗费公帑,国力难支!”

  魏征伸出第一根手指:“陛下若行分封,宗室、功臣动辄数十上百,皆需裂土封疆,赐予民户。”

  “如今大唐初定,户口凋敝,仓廪未实。”

  “若将有限的赋税民力分赏诸王,则中央府库必然空虚,朝廷用度何以维持?”

  “遇上天灾边患,陛下拿什么去赈济?拿什么去征战?此乃自削根基!”

  “一不可也!”

  不等众人反应,魏征伸出第二根手指:

  “第二不可:强枝弱干,尾大不掉!”

  “分封诸王,初时或许感恩戴德,愿为屏藩。”

  “然则数代之后,血缘疏远,诸藩坐拥土地人民,手握兵权财权,势力日渐膨胀,必生骄矜之心!”

  “届时,强藩手握重兵,占据膏腴之地,中央何以制之?”

  “周室衰微,诸侯割据;汉初七国之乱,晋八王之乱,皆是前车之鉴!此乃取祸之道,二不可也!”

  紧接着是第三根手指,言辞愈发激烈:

  “第三不可:官制紊乱,吏治难清!”

  魏征直视李世民,目光灼灼:“若行分封,诸侯国内官吏任免,是听朝廷的,还是听诸侯的?”

  “律法刑名,是依《唐律》,还是依诸侯家法?赋税徭役,是上交国库,还是诸侯自留?”

  “政出多门,法纪不一,必然导致吏治腐败,民无所从!中央权威何在?朝廷法度何存?”

  “此乃乱政之源!”

  “三不可也!”

  稍喘一口气,魏征又伸出第四根手指:

  “第四不可:易启贪念,争夺不休!”

  魏征的声音带着一丝痛心:“陛下今日分封,依据为何?功勋?血缘?”

  “今日功高者得肥美之地,他日其子弟是否觉得不公?今日血缘近者得险要之塞,他日其子孙是否又会觉得赏薄?”

  “分封不均!”

  “必生怨望!”

  “诸藩为争夺土地人口,相互倾轧攻伐,甚至联合对抗中央之事,史不绝书!此乃启争之端!”

  “四不可也!”

  魏征伸出第五根手指,声音如同重锤:

  “第五不可:背离大势,逆时而动!”

  魏征决然道:

  “陛下!自秦废分封行郡县,已近千年!”

  “虽偶有波折,然天下一统,权归中央,乃历史洪流,大势所趋!”

  “陛下天纵圣明,始有今日大唐一统之盛景,正当因势利导,加强集权,巩固一统,开创万世基业!”

  “岂可因慕虚名而处实祸,逆流而行,重蹈周汉覆辙?此乃悖离天道人心,五不可也!”

  “陛下!”

  魏征说到最后,深深一揖到底,掷地有声:

  “此五不可,皆关乎国本,系于社稷存亡!”

  “臣恳请陛下收回成命,慎思之,明察之!”

  “万不可因一时之念,而遗后世无穷之患!”

  魏征一番话,如连珠炮发,条理清晰,论据充分,引经据典,直指分封制的核心弊端和巨大风险!

  御花园内,鸦雀无声,许多人暗暗点头,深以为然,却又不敢轻易表态。

  李世民的脸色变幻不定,手指停止了敲击,紧紧握住了龙椅扶手。

  身为雄才大略的帝王,李二很清楚,魏征说的这些,并非全无道理。

  甚至可以说!

  句句都戳在了分封制最致命的弱点上!

  但作为帝王,李世民思考的远比臣子深远。

  中央集权?郡县制?

  好!

  就算它千好万好,管理高效,权归中央!

  可放眼望去,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的王朝,又有几个是长命的?

  国祚能超过二百年的,有几个?只有西汉!

  超过三百年的呢?

  一个都没有!

  超过四百年的?

  更是痴人说梦!

  反观实行分封的周朝,八百年国运!

  虽然后期礼崩乐坏,但名义上的共主地位始终存在,这才是长治久安。

  隋朝二世而亡的惨剧就在眼前,强盛如隋,中央集权不可谓不强。

  结果如何?

  杨广一意孤行,王朝顷刻崩解,天下大乱。

  若有强藩在外,或许能起到拨乱反正!

  这种基于归纳法的历史比较,以及对于避免重蹈隋朝覆辙的深切忧虑。

  乃李世民执着于复封建的深层心理基础。

  李二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被魏征直言带来的些许不快,看着群臣道:

  “玄成所言,朕已知之。其他爱卿呢?可有不同见解?但说无妨!”

  回应李世民的,依旧是死一般的沉默,这种沉默,本身就是无声的反对!

  李世民见状,不由涌起一股恼火和挫败感。

  这些臣子,平时争权夺利时一个个能言善辩,到了这种关乎国本的大事上,却只会装聋作哑!

  无奈之下,李二只好将目光投向宗室亲王们的席位,看向任城王李道宗、河间郡王李孝恭等人。

  若行分封,这些宗室将是最直接的受益者,总该有人站出来支持一下吧?

  然而,李道宗、李孝恭等人接触到皇帝的目光,或低下头,或假装饮酒,或整理衣袍,无一人出声。

  他们虽是武将,但也并非全然不懂政治。

  分封虽好,但魏征说的弊端他们也怕,不愿在此刻出头成为众矢之的。

  更何况皇帝心思深沉,谁知道是不是试探?

  都是千年的狐狸,谁会在这时做出头鸟?

  李世民见状,眼中闪过一丝明显的失望,连既得利益群体都不支持?

  最后。

  李二不得不看向皇子席位,看向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和秦王李恪。

  朕这些儿子们,总该能理解父亲的苦心吧?

  李二沉声开口,率先点了太子的名:“承乾,对此事,你有何看法?”

  被点名的李承乾浑身一颤,慌忙站起身:

  “父……父皇明鉴!分封乃关乎国本之重大国策,儿臣德行浅薄,见识短窄,岂……岂敢妄言?”

  “一切……一切全凭父皇圣心独断,乾纲独断!儿臣……儿臣绝无异议!”

  他把皮球又踢了回去,只求自保,毫无主见。

  李世民看着长子这副模样,心中顿时涌起一股巨大的失望和一丝厌恶。

  朕自然会乾坤独断,但现在问的是你的意见!

  罢了!罢了!

  李二叹了口气,无力地摆了摆手,连话都懒得再多说,示意李承乾坐下。

  “青雀,你呢?你怎么看?”李二看向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