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老人的‘认孙\’计划-《致命清算:从派出所民警开始》

  “第二,对李南自身意愿的未知。”

  李韵红眼中露出担忧,

  “这孩子吃了那么多苦,从小是孤儿,靠自己一步步拼杀出来,性格必然极其独立好强。

  他是否愿意突然接受这样一个显赫的家族?是否愿意被贴上‘某某孙子’的标签?

  如果他抗拒,或者因此产生逆反心理,反而会伤害感情,甚至可能弄巧成拙。我们不得不考虑他的感受。”

  “第三,时机问题。”

  她继续分析,

  “他现在正处于事业上升的关键期,一切成绩都是他自己实打实拼出来的。一旦身份公开,无论他多么优秀,

  外界都难免会认为他是靠了家族荫庇。这对他努力得来的声誉是一种打击,也可能让他未来的所有成绩都变得‘说不清’。”

  “第四,家庭内部。”

  李韵红说得更加小心,

  “孩子们那边,突然多出一个兄弟,也需要时间消化和接受。虽然我相信最终都会接受,但过程需要缓和。”

  说完所有利弊,李韵红轻轻吁了口气:

  “爸,以上就是我能想到的。总的来说,认亲是天大的好事,但时机、方式、以及后续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

  必须慎之又慎。最终怎么决断,还得您来拿主意。”

  书房内陷入长时间的沉默。张老缓缓喝着茶,目光深邃,显然在飞速权衡着儿媳分析的每一个点。

  良久,他放下茶杯,眼中闪过一丝决断的光芒,那是一种混合着巨大期盼和深沉理智的眼神。

  “韵红,你说得很有道理,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

  张老的声音恢复了以往的沉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

  “认,是肯定要认的。这是我张家的血脉,是我对建明亏欠的补偿,无论如何,我都要认下这个孙子。但是,”

  他话锋一转:

  “就像你说的,不能莽撞,不能给他带来麻烦,更不能吓到他。”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着,思维高速运转:

  “直接亮明身份去找他,太突兀,也太扎眼。得找一个...自然一点的方式,先接触,看看这孩子的心性,也让他有个缓冲。”

  忽然,他像是想到了什么,眼中精光一闪:

  “报纸是曾玄清大哥寄给老周的。他人在德市,又似乎对李南格外看重,说不定,他能有办法...”

  一个计划的雏形,开始在张老心中逐渐清晰起来。他打算,或许可以借故去一趟德市,

  然后通过曾玄清这位老哥哥,创造一个看似“偶遇”的机会,先近距离观察一下李南,再做下一步的打算。

  “这件事,我心里大概有数了。”

  张老对李韵红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你今天也累了,先回屋休息吧。明天再回蓉城,到时候让云龙送一下你。

  记住,今天书房里说的一切,暂时都烂在肚子里。”

  “我明白,爸。”

  李韵红起身,恭敬地答道。她知道,公公心中已经有了决断和初步的规划。她悄然退出了书房,

  留下老人独自在灯下,继续完善着他那小心翼翼、却又充满渴望的“认孙”大计。

  公安部元恒建部长离开德市一周后,其关于“在全国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率先推广‘定城模式’”的重要讲话,

  分别在了《人民公安报》的头版头条和仅供一定级别领导干部阅读的《政府内参》上刊发。

  文章清晰地传达了部里的战略意图:先集中资源在基础较好的大城市搞起来,快速形成示范效应和实战能力,

  积累经验后,再逐步向地市级公安机关推广,稳扎稳打,确保改革成效。

  这无疑是对“定城模式”和李南工作的最高肯定和最强推广。这篇文章,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又一块巨石,

  在临海省和德市的相关领导层中,引发了不同的但却方向一致的思考。

  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苏建民仔细阅读着《内部参考》上的这篇文章,

  嘴角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带着些许欣慰和果然如此的笑容。他放下内参,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

  元部长动作很快啊,看来德市之行收获很大,决心也很大。李南这小子,这次是真的入了部长的法眼了。

  他想起李南在女儿宿舍做饭的样子,又想起他在汇报工作时沉稳自信的表现,心中暗道:我看人的眼光还是准的。

  这小子有能力,有闯劲,更有运气,能被部长亲自考察并认可,这份资历和认可度,

  对他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看来,之前对他的支持和投资,是完全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