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课程里的远方与老两口的浪漫-《掌心的刺》

  教育频道的晚间档向来是中老年观众的天下,林晚星提前半小时就守在客厅的老式夏普电视机前,手里攥着遥控器反复确认频道。荧光屏上跳动的雪花点让她有些不安,她用袖口擦了擦屏幕,又对着天线的方向比划了几下,直到画面变得清晰稳定才松了口气。

  江哲端着一盘切好的苹果从厨房走过来时,就看见老伴正眯着眼睛调试音量,嘴角挂着藏不住的笑意,像个期待过年的孩子。

  “急什么,还有五分钟才开始。”他把果盘轻轻放在茶几上,挨着她坐下,顺手帮她理了理有些凌乱的银发。林晚星没回头,手指在遥控器上轻轻敲着:“这可是你第一次上全国性的教育频道,我得录下来给小明看,让他知道爷爷有多厉害。”说着,她熟练地按下了旁边老式录像机的录制键,机器发出轻微的“滋滋”转动声,像是在为即将开始的画面做序。

  墙上的石英钟指向七点四十五分,片头音乐准时响起。屏幕上出现了熟悉的演播厅,暖黄色的灯光打在木质背景板上,显得格外温馨。江哲穿着一件深蓝色的中山装,这还是当年他评上“优秀教育工作者”时林晚星特意给他定做的,领口系得一丝不苟,头发梳得整齐光亮,虽然眼角的皱纹比年轻时深了许多,鬓角也染上了白霜,但眼神依旧清亮有神,透着一股知识分子的儒雅与坚定。

  主持人是位笑容亲切的女士,她拿着话筒笑着问:“江老师,我们了解到您创办的‘启星美育’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教育机构,推动乡村美育课程也有二十多年了,当初是什么让您放弃了建筑行业,投身教育呢?”

  江哲拿起桌上的玻璃杯抿了一口温水,湿润了有些干涩的喉咙,目光飘向远方,像是在回忆遥远的过去。“这要从我女儿出生说起了。”他的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我大学学的是建筑,毕业后顺理成章地当了工程师,每天画图纸、跑工地,日子过得很忙碌,也很充实。直到我大女儿念初出生,看着她稚嫩的脸庞,我忽然觉得,比起盖高楼大厦,培养人、点亮孩子们的心灵,或许更有意义。”

  林晚星的目光一直紧紧锁在屏幕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沙发扶手上磨出的包浆。“你当年在工地晒得黝黑,回家连抱女儿的力气都快没有了。”她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笑意,“但你还是会每天抽出时间,用铅笔在纸上画小动物给她看,念初那时候就特别黏你。”

  江哲侧过头,看着老伴眼角因笑容而泛起的笑纹,像两朵盛开的菊花,他伸手轻轻握住她布满老年斑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薄薄的皮肤传递过去:“那时候年轻,总想着多赚钱给家里更好的生活,却忽略了陪伴你们。直到有一次,我在工地受伤,躺医院里的时候,看着念初拿着我画的画哭,我才下定决心,要做一份能陪伴孩子成长的事业。”林晚星摇摇头,把脸往他肩上靠了靠,花白的头发蹭着他的脸颊,带着淡淡的皂角香:“我从来没怪过你,你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为了这个家。而且,你最终还是回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上。”

  屏幕里的江哲还在继续说着,从最初如何说服家人支持他转行,到后来如何筹措资金创办“启星美育”,再到如何带领团队研发适合乡村孩子的美育课程,每一个细节都讲得认真细致。林晚星看着看着,眼眶就湿润了,她比谁都清楚这些轻描淡写的话语背后藏着多少个不眠的夜晚,藏着多少趟翻山越岭的奔波,藏着多少回被拒绝后的坚持。

  “刚开始推广乡村美育课程的时候,确实遇到了很多困难。”江哲的声音从电视里传来,和他耳边的低语奇妙地重叠在一起,“有家长不理解,说画画能当饭吃吗?有学校觉得没必要,说把语文数学教好就行了。但我始终相信,美育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它能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让他们在贫瘠的生活里找到美、感受美。”

  林晚星悄悄擦了擦眼角的泪水,起身去厨房给江哲倒了一杯热茶:“你就是操心命,现在机构交给念初了,你也该好好歇歇了。”江哲接过冒着热气的茶杯,氤氲的水汽模糊了他的视线,他看着屏幕里自己和一群年轻教师们的合影,照片上的年轻人朝气蓬勃,眼神里满是对教育的热情,忽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节目结束时,窗外已经是满天繁星。林晚星小心翼翼地把录像带从录像机里取出来,用软布擦了擦,然后放进一个印着碎花的盒子里,锁进了电视柜的抽屉。“明天得把钥匙藏好,别让小明那皮猴子拿去当玩具了。”她笑着说,脸上带着满足的神情。江哲看着她忙碌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小太阳。

  他走到窗边,推开一扇窗户,晚风吹拂着他的脸颊,带着秋天的凉意。看着外面万家灯火的夜景,他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选择。那时候他刚从深圳师范大学建筑系毕业,凭借优异的成绩进入了一家知名的建筑设计院,成为了一名令人羡慕的工程师。每天穿着笔挺的西装,出入高档写字楼,画着宏伟的建筑图纸,身边的人都觉得他前途无量。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内心深处一直藏着一个小小的梦想。大学期间,他不仅专业课成绩优异,还一直坚持画画,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去美术系旁听,甚至还担任过学校美术社的社长。那时候,他就对教育有着一种莫名的向往,总觉得能把自己的知识和热爱传递给别人,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只是毕业后,现实的压力让他不得不选择更稳定、更赚钱的建筑行业。他和林晚星结婚后,生活压力更大了,房贷、车贷压得他喘不过气。直到大女儿江念初出生,看着女儿清澈的眼睛,他才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他不想再错过女儿的成长,也不想再压抑自己内心的热爱。

  于是,在念初三岁那年,他毅然辞掉了建筑工程师的工作,拿出所有的积蓄,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一些钱,创办了“启星美育”教育机构。刚开始的时候,机构只有一间小小的办公室,连他在内只有三名员工。他每天既要上课,又要跑市场、招生,忙得脚不沾地。林晚星那时候还在龙华中学教语文,下班后就来机构帮忙,给孩子们辅导作业,打扫卫生,无怨无悔。

  有一次,机构因为资金周转不开,面临着关门的风险。江哲愁得几天几夜睡不着觉,头发都白了好几根。林晚星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偷偷拿出自己的嫁妆钱,又找娘家借了一些,帮江哲度过了难关。“别灰心,”她抱着江哲的头,温柔地说,“我相信你,相信你的机构一定会越来越好。”

  在林晚星的支持和鼓励下,江哲重新振作起来。他带领团队不断研发新的课程,提高教学质量,慢慢的,“启星美育”的口碑越来越好,学生也越来越多。几年后,机构不仅在深圳开设了多家分校,还开始把目光投向乡村教育。江哲亲自带队,去偏远的乡村小学免费送课,捐赠画具,培训乡村教师。

  他还记得第一次去粤北山区的一所乡村小学时的情景。那所小学只有两栋破旧的土坯房,教室里的桌椅都是缺胳膊少腿的,黑板也坑坑洼洼的。但孩子们的眼神却像山里的星星一样明亮,每当他走进教室,孩子们都会齐声喊“江老师好”,声音清脆响亮,回荡在山谷间。

  从那以后,江哲就把乡村美育作为机构的重要公益项目,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他组织城里的孩子和乡村的孩子开展手拉手活动,让他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他邀请着名的画家去乡村小学讲学,给孩子们带来更专业的指导;他还建立了乡村美育基地,为乡村教师提供长期的培训。

  随着“启星美育”的不断发展壮大,江哲也渐渐老了。在他65岁那年,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把机构转手给自己的大女儿江念初。江念初从小就受到父亲的影响,对教育和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后就加入了“启星美育”,从基层做起,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

  “爸,我怕我做不好。”江念初接过机构的管理权时,有些忐忑地说。江哲拍了拍她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爸爸相信你。记住,做教育一定要有良心,要真心对待每一个孩子。无论机构发展多大,都不能忘记我们的初心。”

  如今,江哲已经退休九年了,但他并没有完全闲下来。他依然关注着乡村美育事业,经常去乡村小学看看孩子们,给年轻的教师们提提建议。林晚星也在六年前从龙华中学退休了,退休后,她就成了江哲的“专职助理”,帮他整理资料、安排行程、接待来访的老师。老两口的生活虽然忙碌,但却充实而快乐。

  周末的清晨,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进房间,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江哲早早地起了床,轻手轻脚地走进厨房忙碌起来。他系着一条蓝色的围裙,动作略显迟缓,但却很熟练。锅里熬着小米粥,散发着阵阵清香;平底锅上煎着鸡蛋,滋滋作响;蒸笼里蒸着林晚星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