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评估后的优化-《掌心的刺》

  深圳的初冬带着恰到好处的凉,阳光透过“启智教育”培训机构的落地窗,在江念初的办公桌上投下一片暖光。她面前摊着一叠厚厚的数据报表,封面印着“深圳市乡村学校性别平等教育试点评估报告”,红色的批注密密麻麻写满了页边——这是她和团队花了三个月,跑遍全市12所试点学校,收集整理出的第一手资料。

  报表里的一组数据让她格外在意:某乡村小学的校园欺凌事件记录中,80%的受害者是女生,却仅有15%的记录标注了“性别相关诱因”;另一所学校的科技社团里,男生参与率高达75%,女生却多集中在手工、舞蹈类社团,且从未有过性别参与率的专项统计。江念初指尖划过这些数字,想起上个月在试点学校看到的场景——女生在科技社团门口犹豫徘徊,最终还是转身去了手工教室;被欺凌的女生低着头说“他们说女生学不好理科,还说我多管闲事”。这些画面像小石子,在她心里激起层层涟漪。

  “评估不能只看‘有没有开展活动’,更要知道‘活动有没有真的帮到孩子’。”江念初合上报表,打开电脑,开始撰写“评估体系优化建议”。她把自己在试点学校的所见所闻、数据里暴露的问题,都融入建议中,核心聚焦两个方向:一是在校园欺凌评估中,新增“性别因素统计”模块,要求记录事件时明确是否涉及性别偏见(如“因女生参与理科竞赛被嘲笑”“因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