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刚漫过城市的天际线,江哲就已经收拾好行李,将一本深蓝色封皮的书小心翼翼地放进快递盒里。书的封面上印着“性别平等教育案例集”几个烫金大字,扉页上是他熬夜写下的批注,从课堂活动设计到家校沟通技巧,每一笔都透着细致——这是他特意为江逸晨准备的,里面收录了他近三年在全市推广性别平等课程时积累的真实案例,想让学设计的儿子能从教育案例里,找到更多打破性别标签的灵感。
“爸,快递单填好了吗?我帮你拿去小区门口的驿站。”江念初端着早餐走出厨房,看见父亲正对着快递单核对地址,忍不住凑过去帮忙。江哲笑着把快递盒递给她:“你弟弟最近在准备跨校设计展,估计没时间回家,这本书他要是能用上,也算是我帮他一把。”他想起前几天江逸晨打电话时说的话,儿子想在设计展上推出“无性别服饰系列”,却在如何让作品更有社会意义上犯了难,“这些教育案例里有很多孩子因为性别偏见放弃爱好的故事,或许能帮逸晨找到设计的核心——不只是好看,更要传递‘自由选择’的理念。”
江念初接过快递盒,指尖碰到书的棱角,忽然想起自己高中时,江哲也是这样,总把整理好的资料分享给她和弟弟妹妹:“那时候你给我讲‘性别平等’,我还觉得是大道理,现在才明白,你是在教我们怎么用自己的方式,让这个世界更包容。”江哲揉了揉女儿的头发:“你们现在做得都比我好——你用视频帮女孩们打破理科偏见,念熙用报告推动家庭分工平等,逸晨用设计消除服饰性别标签,爸为你们骄傲。”
送走江念初,江哲回到书房,打开电脑核对下午去邻市的培训课件。屏幕上跳出市教育局发来的消息,说邻市有12所中小学的教师报名参加培训,希望他能重点讲讲“如何将性别平等理念融入学科教学”。江哲想起去年去邻市调研时的场景:有位语文老师在讲《木兰诗》时,只强调“木兰替父从军很勇敢”,却没提“女性也能像男性一样保家卫国”;有位体育老师在分组时,默认“男生踢足球、女生跳皮筋”——这些细节让他更坚定了要做好课程输出的决心,“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多一个城市的老师理解平等理念,就多一群孩子能自由成长。”
下午两点,江哲登上前往邻市的高铁。窗外的景色飞速倒退,他拿出手机,给江逸晨发了条消息:“快递已寄,里面的案例集有很多孩子的真实故事,或许能帮你完善设计展的作品。”没过多久,儿子的回复就来了,附带一张堆满设计稿的书桌照片:“爸,我刚在工作室整理跨校合作项目的方案,收到你的消息太及时了!我们打算联合三所大学的设计系,在展会上设‘无性别设计专区’,你的案例集说不定能帮我们确定展区的主题——就叫‘打破标签,自由生长’怎么样?”
江哲看着消息,忍不住笑出声。他仿佛能想象到江逸晨趴在书桌上,眼睛亮晶晶地跟同学讨论设计方案的样子。高铁缓缓驶入邻市车站,江哲收起手机,拎着行李走出站台——接站的是邻市教育局的王主任,一见面就热情地握住他的手:“江老师,可把你盼来了!我们这边的老师早就等着听你的课,尤其是‘如何在美术课上引导孩子打破性别化创作’这个话题,好多老师都特别感兴趣。”
“王主任客气了,咱们都是为了孩子。”江哲跟着王主任往停车场走,路上还在聊培训的细节,“这次我准备了很多互动环节,比如让老师们模拟‘当学生说“男生不能画小花”时该怎么回应’,希望能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到,平等教育就在日常教学的细节里。”王主任连连点头:“太需要这样的实操内容了!上次有位美术老师跟我说,她班上有个男生想画粉色的恐龙,却被同学嘲笑‘像女生’,最后只能改成绿色,要是早有这样的指导,孩子就不会放弃自己的想法了。”
与此同时,江逸晨正在大学设计系的工作室里,拿着父亲寄来的《性别平等教育案例集》,跟跨校合作项目的同学分享。“你们看这个案例,”他指着书中“女生想参加航模社团被拒”的故事,声音里满是认真,“我们做‘无性别服饰’,不只是把衣服做得中性化,更要让穿的人感受到‘我可以选我
“爸,快递单填好了吗?我帮你拿去小区门口的驿站。”江念初端着早餐走出厨房,看见父亲正对着快递单核对地址,忍不住凑过去帮忙。江哲笑着把快递盒递给她:“你弟弟最近在准备跨校设计展,估计没时间回家,这本书他要是能用上,也算是我帮他一把。”他想起前几天江逸晨打电话时说的话,儿子想在设计展上推出“无性别服饰系列”,却在如何让作品更有社会意义上犯了难,“这些教育案例里有很多孩子因为性别偏见放弃爱好的故事,或许能帮逸晨找到设计的核心——不只是好看,更要传递‘自由选择’的理念。”
江念初接过快递盒,指尖碰到书的棱角,忽然想起自己高中时,江哲也是这样,总把整理好的资料分享给她和弟弟妹妹:“那时候你给我讲‘性别平等’,我还觉得是大道理,现在才明白,你是在教我们怎么用自己的方式,让这个世界更包容。”江哲揉了揉女儿的头发:“你们现在做得都比我好——你用视频帮女孩们打破理科偏见,念熙用报告推动家庭分工平等,逸晨用设计消除服饰性别标签,爸为你们骄傲。”
送走江念初,江哲回到书房,打开电脑核对下午去邻市的培训课件。屏幕上跳出市教育局发来的消息,说邻市有12所中小学的教师报名参加培训,希望他能重点讲讲“如何将性别平等理念融入学科教学”。江哲想起去年去邻市调研时的场景:有位语文老师在讲《木兰诗》时,只强调“木兰替父从军很勇敢”,却没提“女性也能像男性一样保家卫国”;有位体育老师在分组时,默认“男生踢足球、女生跳皮筋”——这些细节让他更坚定了要做好课程输出的决心,“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多一个城市的老师理解平等理念,就多一群孩子能自由成长。”
下午两点,江哲登上前往邻市的高铁。窗外的景色飞速倒退,他拿出手机,给江逸晨发了条消息:“快递已寄,里面的案例集有很多孩子的真实故事,或许能帮你完善设计展的作品。”没过多久,儿子的回复就来了,附带一张堆满设计稿的书桌照片:“爸,我刚在工作室整理跨校合作项目的方案,收到你的消息太及时了!我们打算联合三所大学的设计系,在展会上设‘无性别设计专区’,你的案例集说不定能帮我们确定展区的主题——就叫‘打破标签,自由生长’怎么样?”
江哲看着消息,忍不住笑出声。他仿佛能想象到江逸晨趴在书桌上,眼睛亮晶晶地跟同学讨论设计方案的样子。高铁缓缓驶入邻市车站,江哲收起手机,拎着行李走出站台——接站的是邻市教育局的王主任,一见面就热情地握住他的手:“江老师,可把你盼来了!我们这边的老师早就等着听你的课,尤其是‘如何在美术课上引导孩子打破性别化创作’这个话题,好多老师都特别感兴趣。”
“王主任客气了,咱们都是为了孩子。”江哲跟着王主任往停车场走,路上还在聊培训的细节,“这次我准备了很多互动环节,比如让老师们模拟‘当学生说“男生不能画小花”时该怎么回应’,希望能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到,平等教育就在日常教学的细节里。”王主任连连点头:“太需要这样的实操内容了!上次有位美术老师跟我说,她班上有个男生想画粉色的恐龙,却被同学嘲笑‘像女生’,最后只能改成绿色,要是早有这样的指导,孩子就不会放弃自己的想法了。”
与此同时,江逸晨正在大学设计系的工作室里,拿着父亲寄来的《性别平等教育案例集》,跟跨校合作项目的同学分享。“你们看这个案例,”他指着书中“女生想参加航模社团被拒”的故事,声音里满是认真,“我们做‘无性别服饰’,不只是把衣服做得中性化,更要让穿的人感受到‘我可以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