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念熙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时,晨光正透过窗户斜斜地洒在课桌上,把摊开的《女性科学家故事》封面照得发亮。她把书轻轻放在讲台上,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性别书籍分享会”几个字,粉笔划过黑板的声响,像在为这场关于“打破偏见”的对话敲下开场鼓。教室里已经坐了不少同学,前排的李雨桐举着笔记本挥了挥手,后排几个平时爱讨论科幻电影的男生也探着脑袋,目光落在讲台上那本封面上印着居里夫人肖像的书上。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一本书,就是我手里这本《女性科学家故事》。”江念熙拿起书,指尖轻轻拂过封面,声音里带着几分郑重,“我以前总觉得‘科学家’是男生的专属标签——小时候看科普纪录片,镜头里的研究者大多是男性;课本里提到的科学家,也多是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名字。直到去年在公益社整理乡村女孩图书角的书籍时,偶然翻到这本,才发现原来有这么多女性,在科学领域闪闪发光。”
她翻开书,找到玛丽·居里的章节,念出那段让她印象最深的文字:“居里夫人在简陋的实验室里提炼镭,面对放射性物质的危害,面对当时社会对女性科学家的质疑,她始终没有放弃。她不仅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更是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念完,她抬头看向教室:“大家有没有过类似的感受?比如觉得‘某件事只有男生能做’,或者‘女生不适合做某类职业’?”
话音刚落,后排就有女生举起了手。是平时总坐在角落、说话轻声细语的张雅,她站起来时攥着衣角,眼神却很坚定:“我以前想报学校的航模社团,我妈说‘航模是男生玩的,女生手笨学不会’,后来我偷偷去看社团活动,发现有个学姐飞得特别好,可我还是没敢报名。”她的话刚说完,旁边的男生陈昊立刻接话:“我爸总说‘男生要学理科,女生学文科更合适’,上次我帮我妹补数学,他还说‘别跟你妹讲太深,她记不住’,可我妹的数学测验明明比我好!”
教室里瞬间热闹起来,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分享着自己遇到的性别偏见——有女生说体育老师总默认男生跑得更快,有男生说妈妈不让他学画画,说“画画太娘”;有同学提到选班干部时,大家总觉得男生更适合当班长,女生更适合当文艺委员。江念熙认真地听着,把大家的话记在笔记本上,偶尔点头回应,眼里满是共鸣。
“其实这些偏见,就像贴在我们身上的标签,”江念熙等大家安静下来,继续说道,“但标签是可以撕掉的。就像这本书里写的吴健雄先生,她被称为‘原子弹之母’,在核物理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打破了‘女性不适合从事硬核科学’的偏见;还有中国的天文学家叶叔华,她主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射电天文站,带领团队为中国的天文事业铺路。她们用自己的经历证明,性别从来不是限制我们追求梦想的理由。”
她又拿起另一本书《性别平等教育读本》,翻到“职业选择”章节:“这本书里有个调查,说在孩子的职业梦想里,男生选‘科学家’‘工程师’的比例是女生的三倍,女生选‘老师’‘护士’的比例是男生的两倍。不是因为女生不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一本书,就是我手里这本《女性科学家故事》。”江念熙拿起书,指尖轻轻拂过封面,声音里带着几分郑重,“我以前总觉得‘科学家’是男生的专属标签——小时候看科普纪录片,镜头里的研究者大多是男性;课本里提到的科学家,也多是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名字。直到去年在公益社整理乡村女孩图书角的书籍时,偶然翻到这本,才发现原来有这么多女性,在科学领域闪闪发光。”
她翻开书,找到玛丽·居里的章节,念出那段让她印象最深的文字:“居里夫人在简陋的实验室里提炼镭,面对放射性物质的危害,面对当时社会对女性科学家的质疑,她始终没有放弃。她不仅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更是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念完,她抬头看向教室:“大家有没有过类似的感受?比如觉得‘某件事只有男生能做’,或者‘女生不适合做某类职业’?”
话音刚落,后排就有女生举起了手。是平时总坐在角落、说话轻声细语的张雅,她站起来时攥着衣角,眼神却很坚定:“我以前想报学校的航模社团,我妈说‘航模是男生玩的,女生手笨学不会’,后来我偷偷去看社团活动,发现有个学姐飞得特别好,可我还是没敢报名。”她的话刚说完,旁边的男生陈昊立刻接话:“我爸总说‘男生要学理科,女生学文科更合适’,上次我帮我妹补数学,他还说‘别跟你妹讲太深,她记不住’,可我妹的数学测验明明比我好!”
教室里瞬间热闹起来,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分享着自己遇到的性别偏见——有女生说体育老师总默认男生跑得更快,有男生说妈妈不让他学画画,说“画画太娘”;有同学提到选班干部时,大家总觉得男生更适合当班长,女生更适合当文艺委员。江念熙认真地听着,把大家的话记在笔记本上,偶尔点头回应,眼里满是共鸣。
“其实这些偏见,就像贴在我们身上的标签,”江念熙等大家安静下来,继续说道,“但标签是可以撕掉的。就像这本书里写的吴健雄先生,她被称为‘原子弹之母’,在核物理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打破了‘女性不适合从事硬核科学’的偏见;还有中国的天文学家叶叔华,她主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射电天文站,带领团队为中国的天文事业铺路。她们用自己的经历证明,性别从来不是限制我们追求梦想的理由。”
她又拿起另一本书《性别平等教育读本》,翻到“职业选择”章节:“这本书里有个调查,说在孩子的职业梦想里,男生选‘科学家’‘工程师’的比例是女生的三倍,女生选‘老师’‘护士’的比例是男生的两倍。不是因为女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