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陈屿的“工作邀约”与江念初的公益同行-《掌心的刺》

  盛夏的蝉鸣透过“江哲性别教育工作室”的玻璃窗,落在江念初摊开的《乡村女孩法律援助需求调研表》上。她正对着表格里的数据皱眉——云南山区有32%的受访女孩表示“曾因性别原因被劝辍学”,却仅有5%的家庭知道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就在这时,手机屏幕亮起,是陈屿发来的微信:“念初,方便聊聊吗?我这边有个‘乡村教育公益法律支持’的方案,想请你提提意见,毕竟你更懂乡村公益的实际需求。”

  江念初眼睛一亮,立刻回复:“当然方便!我正好在整理乡村女孩的法律援助需求,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你呢。”她起身走到窗边,看着楼下郁郁葱葱的梧桐树,心里泛起一丝期待——自从上次咖啡馆见面后,两人虽偶尔在微信上交流公益资料,却还没再见过面。这次陈屿主动提出聊方案,刚好能把调研中遇到的困惑跟他好好说说。

  半小时后,陈屿的车停在工作室楼下。他穿着一身浅蓝色休闲西装,手里提着一个黑色公文包,比起上次在咖啡馆的沉稳,多了几分轻松的亲和力。“念初,好久不见!”他走进工作室,目光扫过墙上挂着的“乡村女孩读书反馈照片”,笑着说,“你们最近又去河南乡村了?看照片里孩子们的笑脸,就知道项目做得很顺利。”

  江念初点点头,给她倒了杯柠檬水:“是啊,上个月去送了新一批性别教育书籍,还跟当地学校一起办了‘读书分享会’。对了,你说的‘乡村教育公益法律支持方案’,具体是怎么规划的?”

  陈屿打开公文包,拿出一份打印好的方案,递到江念初面前:“我想联合咱们‘星光教育基金’和工作室,在云南、河南的10所乡村学校开展‘法律 公益’的试点——一方面,我带着律所的同事去学校做‘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宣讲,重点讲‘性别平等相关法律’,比如《妇女权益保障法》里关于‘女孩受教育权’的条款;另一方面,想请你和工作室的志愿者帮忙,在宣讲前收集孩子们和家长的法律需求,宣讲后跟进反馈,这样能让法律支持更精准。”

  江念初接过方案,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手指在“需求收集表”那一页轻轻划过:“这个‘家长法律认知问卷’设计得很全面,但我觉得可以加一个问题——‘是否曾因传统观念,阻止孩子追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