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沪市裹着一层微凉的风,梧桐叶在街道上铺出深浅交错的金褐色,踩上去发出细碎的“沙沙”声,像是在为这场公益盛会轻声伴奏。国际会议中心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天边的晚霞,将秋夜的清冷隔绝在外,内里暖黄的灯光如流水般漫过每一寸角落,与流动的衣香鬓影交织成热闹的画卷。“年度公益力量盛典”的红色丝绒背景板前,记者们的相机镜头不时亮起,闪光灯在空气中划出短暂光痕,映得“责任、温度、共生”六个烫金大字愈发醒目——这是今晚所有到场者的共同注脚,更是42岁的林晚星攥在掌心那张发言稿上,被指尖反复摩挲得微微发皱的关键词。
她今天穿了件米白色真丝衬衫,质地柔软的面料贴合着身形,领口别着一枚小巧的银质玉兰胸针。这胸针算不上精致,边缘还留着不平整的弧度,是十年前在云南山区支教时,学生阿雅用易拉罐铝皮磨出来的。当时阿雅把胸针递到她手里时,小手沾着金属碎屑,仰着满是泥点的脸说:“晚星老师,玉兰花开的时候,我就想起你笑的样子。”如今胸针的银边虽有些氧化,却成了她出席公益场合时最珍视的装饰。下身搭着一条深灰色阔腿裤,裤脚垂到脚踝,没有刻意追求红毯上的华丽裙摆,只在袖口挽起时,能看到手腕上那串用山核桃壳串成的手串——每一颗核桃壳都被当年的孩子们用彩笔涂了颜色,有的画着歪歪扭扭的太阳,有的写着“谢谢晚星老师”,字迹稚嫩却格外真诚,手串的绳子换过三次,她却始终带在身边。
助理林晓刚帮她理完衬衫下摆,低声提醒:“台下有不少公益领域的前辈,还有几位关注乡村教育的企业家,等会儿上台别紧张……”话没说完,身后就传来熟悉的轻笑声,带着令人安心的暖意。晚星回头,撞进45岁的江哲温柔的目光里——他穿了件深灰色定制西装,没打领带,白色衬衫领口解开两颗扣子,袖口挽到小臂,露出腕上那块戴了十几年的手表,眼角虽有淡淡的细纹,却丝毫不减儒雅。他身旁站着14岁的江念初,姑娘已经长到了晚星的肩膀高,穿了件简约的黑色连衣裙,头发扎成利落的马尾,手里拿着一个速写本,正低头在本子上画着什么,抬头时眼里带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
不远处,68岁的江卫国正扶着67岁的赵慧兰慢慢走来,老两口身上穿的衣服都是赵慧兰亲手织的羊毛衫,透着家常的温暖。赵慧兰手里牵着8岁的江逸晨,小男孩穿着蓝色运动服,怀里抱着一个平板电脑,屏幕上是他刚给妹妹江念熙拍的照片;江念熙则牵着江哲的衣角,小姑娘扎着双马尾,穿了件粉色外套,手里攥着一颗奶糖,时不时抬头看看晚星,眼里满是依赖。
“爸,妈,你们怎么来了?”晚星快步走过去,语气里满是惊喜。江念初立刻合上速写本,递到她面前:“妈,我画了你上台的样子,提前祝你拿奖。”本子上是用铅笔勾勒的轮廓,晚星站在舞台上,手里举着奖杯,背景里画着几颗星星,旁边还写着一行小字:“妈妈是最棒的公益人”。
赵慧兰伸手摸了摸晚星的脸颊,掌心带着岁月的温度:“你爸昨天跟哲儿说,这么重要的日子,咱们全家都得过来。逸晨和念熙早上六点就起来收拾,说要给妈妈加油。”江卫国拍了拍晚星的肩膀,声音虽不如从前洪亮,却满是自豪:“丫头,你做的这事儿,爸妈骄傲。不管结果怎么样,你在我们心里就是第一。”
江哲伸手帮晚星拂去肩上的碎发,指尖的温度透过衬衫传到皮肤:“我跟爸妈商量好了,等你领完奖,咱们直接去机场,明天一起陪你去贵州。念初早就跟小敏姐姐约好了,要去给孩子们上一节美术课;逸晨和念熙也准备了小礼物,想送给山区的小朋友。”晚星低头看向江逸晨和江念熙,小男孩立刻举起平板:“妈妈,我拍了好多家里的照片,想给妹妹们看我们家的小狗;妹妹还准备了好多奶糖,要分给大家。”江念熙也赶紧把奶糖递到她面前,小声说:“妈妈,我跟老师学了一首歌,到时候可以唱给大家听。”
晚星心里一暖,想起三天前收到邀请函时的场景。当时她正在贵州黔东南的女子初中考察,江念初特意跟她视频,说:“妈,我查了今年的入围名单,你们的计划评分很高。我已经把美术课的教案写好了,到时候咱们一起给孩子们上课,让她们也感受一下画画的快乐。”视频里,江哲还笑着说:“我已经订好了机票,到时候咱们全家都去,给你当后盾。”
“接下来,我们将要颁发的是‘年度公益项目’奖项!”主持人的声音透过音响传遍会场,打断了晚星的思绪。江哲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用眼神示意她放松;江念初也攥紧她的衣角,小声说:“妈,别紧张,你准备得很充分。”晚星深吸一口气,收回目光看向舞台。
大屏幕上开始播放入围项目的短片,当镜头切到“乡村女性教育支持计划”时,江逸晨忍不住小声欢呼:“妈妈,是云南的学校!我见过照片!”屏幕里,首先出现的是云南山区女子小学的校门,红色校门上挂着“乡村女性教育支持计划合作学校”的牌子,阳光洒在上面格外鲜亮。接着,镜头扫过崭新的图书馆,书架上摆满书籍,几个女孩正坐在书桌前认真阅读;然后是计算机教室,孩子们戴着耳机学习电脑操作;最后,镜头停在了年轻女教师李娟的脸上——她是计划资助的第一批乡村女教师,如今已经成了学校的校长。
江卫国看着屏幕,忍不住跟赵慧兰说:“你看现在的学校,比咱们十年前去的时候好多了。丫头没白忙。”赵慧兰点点头,眼里满是感慨:“可不是嘛,以前孩子们连像样的教室都没有,现在图书馆、电脑室都有了,真好。”
短片里,李娟站在教室门口,身后是正在上课的孩子们:“十年前,学校只有一间破旧的教室,连教具都没有。是晚星老师的计划给我们捐了电脑和图书,还资助我去省城培训。现在,我们学校有了20位女教师,培养出了50多个考上高中的女孩。我想告诉孩子们,只要好好读书,就能走出大山,实现自己的梦想。”
短片结束,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晚星的眼眶有点发热,她赶紧低下头,江哲立刻递来纸巾;江念初也伸出手,轻轻帮她擦了擦眼角:“妈,这是开心的眼泪,咱们应该高兴。”
主持人拿着颁奖卡片,清了清嗓子:“获得本届‘年度公益项目’奖项的是——‘乡村女性教育支持计划’!”
话音刚落,全场掌声爆发,聚光灯瞬间打在晚星身上。江哲牵着江念初,江卫国扶着赵慧兰,江逸晨和江念熙也踮着脚,目光紧紧追随着她走向舞台。江念初挥舞着小手喊:“妈妈最棒!”声音清亮,引得周围嘉宾都笑着看过来。
颁奖嘉宾是一位资深公益企业家,他双手捧着水晶奖杯递给晚星:“恭喜你!这个计划坚持了十年,帮助了这么多乡村女孩和女教师,不容易。看台下你的家人,就知道你背后有强大的支持。”
晚星接过奖杯,指尖触到水晶的冰凉,又感受到沉甸甸的重量。她看向台下:江哲举着手机记录,江念初在他身边比着加油的手势,赵慧兰轻轻拍着江念熙的背,江卫国举着相机,眼里满是骄傲。
“谢谢评委老师们的认可,也谢谢我的家人。”晚星握着话筒,声音沉稳而温柔,“十年前启动计划时,我把所有片酬都投了进去,经常一个月飞十几个城市。是江哲,每天等我回家帮我整理资料;是爸妈,帮我照顾孩子们,让我能安心奔波;念初小时候,总说我在帮姐姐妹妹‘造翅膀’,现在她长大了,还主动要给孩子们上美术课;逸晨和念熙也知道,妈妈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经常把自己的玩具和书捐给山区的小朋友。”
她顿了顿,想起小敏——那个曾被父母劝着辍学的女孩,如今已经考上了师范大学,说毕业后要回乡村当老师。“我们的计划里,有很多像小敏一样的女孩。她们生活在偏远乡村,面临资源匮乏、观念束缚,却从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望。我们做的,就是给她们搭一座桥,让她们知道,性别不是限制,出身不是枷锁。”
晚星的目光转向台下的李娟:“还要感谢乡村的女教师们,比如李娟校长。她们是孩子们的引路人,我们不仅资助女孩上学,还为女教师提供培训,因为只有教师优秀了,才能更好照亮孩子们的路。”
掌声再次响起,江逸晨和江念熙也跟着拍起手。晚星举起奖杯:“这个奖杯是对过去十年的肯定,更是未来的期许。接下来,我们会把计划推广到更多乡村,也会带着孩子们常来,让他们学会传递温暖。”
“最后,我想把这个奖项送给所有乡村教育路上的同行者,送给我的家人,也送给所有心怀希望的女孩们。”晚星深深鞠了一躬,“谢谢大家!”
走下舞台,江哲第一时间迎上来,接过她手里的奖杯;江念初递来一杯温水:“妈,喝点水润润嗓子。”赵慧兰牵着江念熙走过来,小家伙扑进晚星怀里:“妈妈,奖杯好漂亮!我能摸摸吗?”晚星笑着点点头,把奖杯递到她面前。
李娟也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束野花:“晚星老师,恭喜你。看到你和家人这么支持公益,我更有信心了。”晚星接过花,笑着说:“李校长,明年念初要给孩子们上美术课,逸晨和念熙也准备了节目,咱们一起热闹热闹。”
盛典结束后,一家人赶往机场。车上,江念初跟晚星讨论着美术课的细节:“妈,我准备教孩子们画星空,让她们把自己的梦想画在星星上。”江逸晨举着平板:“妈妈,我还想拍个纪录片,记录孩子们的生活,让更多人关注乡村教育。”江念熙则靠在赵慧兰怀里,小声说:“奶奶,明天我要把奶糖分给每个小朋友,还要唱《小星星》给她们听。”
赵慧兰摸了摸江念熙的头:“好呀,咱们熙熙唱歌最好听了。明天奶奶给孩子们做些小点心,让她们尝尝奶奶的手艺。”江卫国看着窗外的夜景,跟江哲说:“明天去学校,我得多拍点照片,回来给邻居们看看,咱们丫头做的好事,孩子们也这么有爱心。”
江哲握着晚星的手,指尖传来温热的暖意:“累吗?”晚星摇摇头,看着身边的家人,心里满是踏实。她知道,未来的路还长,但有家人在身边,有孩子们的陪伴,她会一直走下去,带着这份责任和温度,把“乡村女性教育支持计划”的种子,撒向更多乡村的土地。
第二天清晨,飞机降落在贵阳机场。江哲推着行李车,江念初帮着拎着美术用品,江卫国扶着赵慧兰,江逸晨和江念熙牵着彼此的手,一家人跟着李娟往黔东南的学校赶。汽车在盘山公路上颠簸,江念初趴在车窗边,看着窗外的青山:“妈,这里的山好高,孩子们每天上学要走这么远的路,真不容易。”晚星点点头:“所以我们要更加努力,帮她们改善学习条件,让她们能安心读书。”
汽车刚停稳,就看到小敏带着几个女孩站在路边,手里举着“欢迎晚星老师和家人”的牌子。小敏已经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姑娘,看到晚星,立刻跑过来:“晚星老师,我终于等到你了!”江念初也走过去,笑着说:“小敏姐姐,我带了美术课的教具,咱们今天一起给孩子们上课。”江逸晨和江念熙也把礼物递过去:“姐姐,这是我们给小朋友准备的礼物。”
江卫国赶紧拿出相机,拍下这热闹的画面。赵慧兰拉着小敏的手问:“孩子,最近学习怎么样?有没有按时吃饭?”江哲则帮李娟拎着文具袋,跟她聊起学校接下来的建设计划:“李校长,我们这次带来了一批电脑和图书,还联系了企业,想给学校建一个新的操场,让孩子们有更多活动的空间。”
晚星站在一旁,看着家人和孩子们融在一起的画面,又看了看手里的奖杯——这奖杯不是她一个人的,是江哲的支持,是爸妈的付出,是孩子们的陪伴,是所有为乡村教育努力的人,一起换来的。
傍晚,学校的操场上,江念初正在教孩子们画星空,江逸晨举着平板拍摄,江念熙坐在孩子们中间,教大家唱《小星星》;赵慧兰在厨房帮忙做点心,江卫国则帮着整理图书;江哲和李娟坐在教室门口,讨论着未来的支教计划。夕阳洒在校园里,把每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晚星看着这一幕,突然觉得,这就是“责任、温度、共生”最好的模样——家人相伴,初心不改,用爱点亮更多人的希望。
她今天穿了件米白色真丝衬衫,质地柔软的面料贴合着身形,领口别着一枚小巧的银质玉兰胸针。这胸针算不上精致,边缘还留着不平整的弧度,是十年前在云南山区支教时,学生阿雅用易拉罐铝皮磨出来的。当时阿雅把胸针递到她手里时,小手沾着金属碎屑,仰着满是泥点的脸说:“晚星老师,玉兰花开的时候,我就想起你笑的样子。”如今胸针的银边虽有些氧化,却成了她出席公益场合时最珍视的装饰。下身搭着一条深灰色阔腿裤,裤脚垂到脚踝,没有刻意追求红毯上的华丽裙摆,只在袖口挽起时,能看到手腕上那串用山核桃壳串成的手串——每一颗核桃壳都被当年的孩子们用彩笔涂了颜色,有的画着歪歪扭扭的太阳,有的写着“谢谢晚星老师”,字迹稚嫩却格外真诚,手串的绳子换过三次,她却始终带在身边。
助理林晓刚帮她理完衬衫下摆,低声提醒:“台下有不少公益领域的前辈,还有几位关注乡村教育的企业家,等会儿上台别紧张……”话没说完,身后就传来熟悉的轻笑声,带着令人安心的暖意。晚星回头,撞进45岁的江哲温柔的目光里——他穿了件深灰色定制西装,没打领带,白色衬衫领口解开两颗扣子,袖口挽到小臂,露出腕上那块戴了十几年的手表,眼角虽有淡淡的细纹,却丝毫不减儒雅。他身旁站着14岁的江念初,姑娘已经长到了晚星的肩膀高,穿了件简约的黑色连衣裙,头发扎成利落的马尾,手里拿着一个速写本,正低头在本子上画着什么,抬头时眼里带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
不远处,68岁的江卫国正扶着67岁的赵慧兰慢慢走来,老两口身上穿的衣服都是赵慧兰亲手织的羊毛衫,透着家常的温暖。赵慧兰手里牵着8岁的江逸晨,小男孩穿着蓝色运动服,怀里抱着一个平板电脑,屏幕上是他刚给妹妹江念熙拍的照片;江念熙则牵着江哲的衣角,小姑娘扎着双马尾,穿了件粉色外套,手里攥着一颗奶糖,时不时抬头看看晚星,眼里满是依赖。
“爸,妈,你们怎么来了?”晚星快步走过去,语气里满是惊喜。江念初立刻合上速写本,递到她面前:“妈,我画了你上台的样子,提前祝你拿奖。”本子上是用铅笔勾勒的轮廓,晚星站在舞台上,手里举着奖杯,背景里画着几颗星星,旁边还写着一行小字:“妈妈是最棒的公益人”。
赵慧兰伸手摸了摸晚星的脸颊,掌心带着岁月的温度:“你爸昨天跟哲儿说,这么重要的日子,咱们全家都得过来。逸晨和念熙早上六点就起来收拾,说要给妈妈加油。”江卫国拍了拍晚星的肩膀,声音虽不如从前洪亮,却满是自豪:“丫头,你做的这事儿,爸妈骄傲。不管结果怎么样,你在我们心里就是第一。”
江哲伸手帮晚星拂去肩上的碎发,指尖的温度透过衬衫传到皮肤:“我跟爸妈商量好了,等你领完奖,咱们直接去机场,明天一起陪你去贵州。念初早就跟小敏姐姐约好了,要去给孩子们上一节美术课;逸晨和念熙也准备了小礼物,想送给山区的小朋友。”晚星低头看向江逸晨和江念熙,小男孩立刻举起平板:“妈妈,我拍了好多家里的照片,想给妹妹们看我们家的小狗;妹妹还准备了好多奶糖,要分给大家。”江念熙也赶紧把奶糖递到她面前,小声说:“妈妈,我跟老师学了一首歌,到时候可以唱给大家听。”
晚星心里一暖,想起三天前收到邀请函时的场景。当时她正在贵州黔东南的女子初中考察,江念初特意跟她视频,说:“妈,我查了今年的入围名单,你们的计划评分很高。我已经把美术课的教案写好了,到时候咱们一起给孩子们上课,让她们也感受一下画画的快乐。”视频里,江哲还笑着说:“我已经订好了机票,到时候咱们全家都去,给你当后盾。”
“接下来,我们将要颁发的是‘年度公益项目’奖项!”主持人的声音透过音响传遍会场,打断了晚星的思绪。江哲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用眼神示意她放松;江念初也攥紧她的衣角,小声说:“妈,别紧张,你准备得很充分。”晚星深吸一口气,收回目光看向舞台。
大屏幕上开始播放入围项目的短片,当镜头切到“乡村女性教育支持计划”时,江逸晨忍不住小声欢呼:“妈妈,是云南的学校!我见过照片!”屏幕里,首先出现的是云南山区女子小学的校门,红色校门上挂着“乡村女性教育支持计划合作学校”的牌子,阳光洒在上面格外鲜亮。接着,镜头扫过崭新的图书馆,书架上摆满书籍,几个女孩正坐在书桌前认真阅读;然后是计算机教室,孩子们戴着耳机学习电脑操作;最后,镜头停在了年轻女教师李娟的脸上——她是计划资助的第一批乡村女教师,如今已经成了学校的校长。
江卫国看着屏幕,忍不住跟赵慧兰说:“你看现在的学校,比咱们十年前去的时候好多了。丫头没白忙。”赵慧兰点点头,眼里满是感慨:“可不是嘛,以前孩子们连像样的教室都没有,现在图书馆、电脑室都有了,真好。”
短片里,李娟站在教室门口,身后是正在上课的孩子们:“十年前,学校只有一间破旧的教室,连教具都没有。是晚星老师的计划给我们捐了电脑和图书,还资助我去省城培训。现在,我们学校有了20位女教师,培养出了50多个考上高中的女孩。我想告诉孩子们,只要好好读书,就能走出大山,实现自己的梦想。”
短片结束,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晚星的眼眶有点发热,她赶紧低下头,江哲立刻递来纸巾;江念初也伸出手,轻轻帮她擦了擦眼角:“妈,这是开心的眼泪,咱们应该高兴。”
主持人拿着颁奖卡片,清了清嗓子:“获得本届‘年度公益项目’奖项的是——‘乡村女性教育支持计划’!”
话音刚落,全场掌声爆发,聚光灯瞬间打在晚星身上。江哲牵着江念初,江卫国扶着赵慧兰,江逸晨和江念熙也踮着脚,目光紧紧追随着她走向舞台。江念初挥舞着小手喊:“妈妈最棒!”声音清亮,引得周围嘉宾都笑着看过来。
颁奖嘉宾是一位资深公益企业家,他双手捧着水晶奖杯递给晚星:“恭喜你!这个计划坚持了十年,帮助了这么多乡村女孩和女教师,不容易。看台下你的家人,就知道你背后有强大的支持。”
晚星接过奖杯,指尖触到水晶的冰凉,又感受到沉甸甸的重量。她看向台下:江哲举着手机记录,江念初在他身边比着加油的手势,赵慧兰轻轻拍着江念熙的背,江卫国举着相机,眼里满是骄傲。
“谢谢评委老师们的认可,也谢谢我的家人。”晚星握着话筒,声音沉稳而温柔,“十年前启动计划时,我把所有片酬都投了进去,经常一个月飞十几个城市。是江哲,每天等我回家帮我整理资料;是爸妈,帮我照顾孩子们,让我能安心奔波;念初小时候,总说我在帮姐姐妹妹‘造翅膀’,现在她长大了,还主动要给孩子们上美术课;逸晨和念熙也知道,妈妈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经常把自己的玩具和书捐给山区的小朋友。”
她顿了顿,想起小敏——那个曾被父母劝着辍学的女孩,如今已经考上了师范大学,说毕业后要回乡村当老师。“我们的计划里,有很多像小敏一样的女孩。她们生活在偏远乡村,面临资源匮乏、观念束缚,却从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望。我们做的,就是给她们搭一座桥,让她们知道,性别不是限制,出身不是枷锁。”
晚星的目光转向台下的李娟:“还要感谢乡村的女教师们,比如李娟校长。她们是孩子们的引路人,我们不仅资助女孩上学,还为女教师提供培训,因为只有教师优秀了,才能更好照亮孩子们的路。”
掌声再次响起,江逸晨和江念熙也跟着拍起手。晚星举起奖杯:“这个奖杯是对过去十年的肯定,更是未来的期许。接下来,我们会把计划推广到更多乡村,也会带着孩子们常来,让他们学会传递温暖。”
“最后,我想把这个奖项送给所有乡村教育路上的同行者,送给我的家人,也送给所有心怀希望的女孩们。”晚星深深鞠了一躬,“谢谢大家!”
走下舞台,江哲第一时间迎上来,接过她手里的奖杯;江念初递来一杯温水:“妈,喝点水润润嗓子。”赵慧兰牵着江念熙走过来,小家伙扑进晚星怀里:“妈妈,奖杯好漂亮!我能摸摸吗?”晚星笑着点点头,把奖杯递到她面前。
李娟也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束野花:“晚星老师,恭喜你。看到你和家人这么支持公益,我更有信心了。”晚星接过花,笑着说:“李校长,明年念初要给孩子们上美术课,逸晨和念熙也准备了节目,咱们一起热闹热闹。”
盛典结束后,一家人赶往机场。车上,江念初跟晚星讨论着美术课的细节:“妈,我准备教孩子们画星空,让她们把自己的梦想画在星星上。”江逸晨举着平板:“妈妈,我还想拍个纪录片,记录孩子们的生活,让更多人关注乡村教育。”江念熙则靠在赵慧兰怀里,小声说:“奶奶,明天我要把奶糖分给每个小朋友,还要唱《小星星》给她们听。”
赵慧兰摸了摸江念熙的头:“好呀,咱们熙熙唱歌最好听了。明天奶奶给孩子们做些小点心,让她们尝尝奶奶的手艺。”江卫国看着窗外的夜景,跟江哲说:“明天去学校,我得多拍点照片,回来给邻居们看看,咱们丫头做的好事,孩子们也这么有爱心。”
江哲握着晚星的手,指尖传来温热的暖意:“累吗?”晚星摇摇头,看着身边的家人,心里满是踏实。她知道,未来的路还长,但有家人在身边,有孩子们的陪伴,她会一直走下去,带着这份责任和温度,把“乡村女性教育支持计划”的种子,撒向更多乡村的土地。
第二天清晨,飞机降落在贵阳机场。江哲推着行李车,江念初帮着拎着美术用品,江卫国扶着赵慧兰,江逸晨和江念熙牵着彼此的手,一家人跟着李娟往黔东南的学校赶。汽车在盘山公路上颠簸,江念初趴在车窗边,看着窗外的青山:“妈,这里的山好高,孩子们每天上学要走这么远的路,真不容易。”晚星点点头:“所以我们要更加努力,帮她们改善学习条件,让她们能安心读书。”
汽车刚停稳,就看到小敏带着几个女孩站在路边,手里举着“欢迎晚星老师和家人”的牌子。小敏已经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姑娘,看到晚星,立刻跑过来:“晚星老师,我终于等到你了!”江念初也走过去,笑着说:“小敏姐姐,我带了美术课的教具,咱们今天一起给孩子们上课。”江逸晨和江念熙也把礼物递过去:“姐姐,这是我们给小朋友准备的礼物。”
江卫国赶紧拿出相机,拍下这热闹的画面。赵慧兰拉着小敏的手问:“孩子,最近学习怎么样?有没有按时吃饭?”江哲则帮李娟拎着文具袋,跟她聊起学校接下来的建设计划:“李校长,我们这次带来了一批电脑和图书,还联系了企业,想给学校建一个新的操场,让孩子们有更多活动的空间。”
晚星站在一旁,看着家人和孩子们融在一起的画面,又看了看手里的奖杯——这奖杯不是她一个人的,是江哲的支持,是爸妈的付出,是孩子们的陪伴,是所有为乡村教育努力的人,一起换来的。
傍晚,学校的操场上,江念初正在教孩子们画星空,江逸晨举着平板拍摄,江念熙坐在孩子们中间,教大家唱《小星星》;赵慧兰在厨房帮忙做点心,江卫国则帮着整理图书;江哲和李娟坐在教室门口,讨论着未来的支教计划。夕阳洒在校园里,把每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晚星看着这一幕,突然觉得,这就是“责任、温度、共生”最好的模样——家人相伴,初心不改,用爱点亮更多人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