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深圳的十二月,寒风裹着零星冷雨掠过龙三中的操场,凤凰木的枝桠上挂着薄霜,却挡不住教室里暖黄的灯光。林晚星刚把最后一本期末评语塞进学生档案袋,手机就嗡嗡震动起来,屏幕上“江哲”两个字跳得格外鲜活。她指尖划过玻璃屏,笑着接起:“今天怎么这么早打电话?‘启航教育’的课都上完了?”
电话那头的江哲声音裹着点刻意的轻快,还混着书店门口风铃的轻响:“晚星,你下午没课吧?能不能来‘晨光书店’一趟?我刚才路过,看见他们进了批新的语文教学参考书,封面印着你上次说的作文指导,可我看不懂这些知识点,你过来帮我挑挑?”
林晚星握着手机的指尖顿了顿——“晨光书店”这四个字像一把生锈的钥匙,猛地撬开了记忆的铁盒。2004年她在深圳实习时,就是在这家书店兼职,每天放学后抱着教案挤四十分钟公交赶过去,整理书架、帮顾客找书,一小时赚八块钱,攒下的钱后来成了她第一本《语文教学案例集》的稿费。可比兼职更深刻的,是藏在书店角落的、关于“相遇”的秘密——那是1999年的秋天,比这家书店的记忆,还要早五年,发生在深圳师范大学的梧桐道上。
“好啊,我现在就过去。”林晚星把档案袋锁进抽屉,抓起搭在椅背上的米白色外套就往外走。校门口的公交站只有两个候车的老人,冷风吹得她缩了缩脖子,却没挡住心里的暖意——江哲总是这样,记得她随口提过的小事,比如她曾说“晨光书店的参考书排版最清楚”,比如她冬天改作业手冷,他每天都会在她办公桌抽屉里塞暖手宝,连温度都掐得正好。
四十分钟后,林晚星站在“晨光书店”门口。木质招牌上的“晨光”二字被岁月磨得泛白,玻璃门上贴着“冬日读书暖”的海报,暖黄的灯光从门缝里漏出来,像极了1999年深圳师范大学门口那家旧书店的模样。她推开门,风铃“叮铃”响了一声,却没看到江哲的身影。
书店里很安静,只有收银员阿姨在柜台后整理账本,几个顾客坐在靠窗的藤椅上看书,指尖划过书页的声音格外清晰。林晚星往里走,目光扫过熟悉的书架——左边第一排是教学参考书,她2004年兼职时总在这儿蹲着重排乱掉的《古汉语词典》;中间的书架放着文学名着,她曾在这儿帮李伟找过带注释的《朝花夕拾》;最里面的角落有张深棕色旧沙发,她当年累了就会蜷在这儿,偷偷看几页《红楼梦》。
“江哲?”林晚星轻声喊了一句,回音在书架间绕了圈,没人回应。她刚拿出手机想拨号,屏幕就弹出一条江哲的消息:“晚星,你走到最里面的文学区,我在这儿等你——顺便看看书架上的‘小惊喜’。”
林晚星顺着书架往里走,脚下的木地板发出轻微的“咯吱”声,像在跟她回忆1999年的那个清晨。快到文学区时,她突然看到地上铺着细碎的白色桔梗花瓣,从书架口一直延伸到沙发旁,花瓣上还沾着点水珠,像是刚撒上去的。她心里泛起一阵疑惑,又有点说不清的期待,放慢脚步,目光落在了两侧的书架上。
原本整齐排列的书籍,被小心地挪开了几格,腾出的空隙里贴满了米黄色便签纸,每张便签上都是江哲熟悉的字迹。她走近第一张,上面写着:“1999年9月1日,深圳师范大学开学日,我在报到处第一次见你。你穿着洗得发白的牛仔裤,背着军绿色帆布包,帮隔壁班女生扛着半人高的行李箱还笑得一脸轻松,说‘这点重量不算啥,我在家常帮我妈扛米袋’——那天我就愣在原地,心想怎么会有这么潇洒的女生,连出汗的样子都好看。”
林晚星的眼泪一下子涌了上来。她想起1999年的自己,刚满18岁,揣着县城中学的录取通知书第一次来深圳,出了火车站就被湿热的空气裹住,报到那天看到同宿舍女生对着行李箱发愁,想都没想就接了过来。当时站在旁边的江哲穿着蓝色运动服,胸前别着“学生会迎新”的红袖章,手里攥着签到表,看她的眼神带着点惊讶,她还以为是自己太冒失,挠着头说了句“不好意思,我力气大”。原来那天他的目光,早就带着不一样的温度,落在了她身上。
第二张便签贴在《诗经》的书脊旁,字迹比第一张更用力些:“1999年10月,系里组织梧桐山秋游,你帮晕车的学妹揉太阳穴,自己冻得鼻尖通红却没说一句。我把外套递你时,你还推回来,说‘学长你也穿得少,我年轻扛冻’,转身又跑去帮老师拎野餐篮——那时候我就知道,你不光潇洒,心还这么细,跟深圳秋天的阳光一样暖。”
林晚星想起那天的梧桐山,山风确实冷,她后来冻得打喷嚏,还是江哲趁她不注意,把外套悄悄披在了她肩上。她当时以为是风刮来的,直到下山时看到江哲抱着胳膊发抖,才知道是他故意让给她的。那时候她只觉得“这位学长人真好”,却没发现他看她的眼神里,藏着比山风更柔软的东西。
第三张便签压在一本《陶行知教育文集》下面,纸角有点卷:“2000年6月,期末复习周,你在图书馆熬到发烧,还硬撑着帮同学占座。我从校医院给你带退烧药,你趴在桌子上迷迷糊糊地说‘我的语文笔记在抽屉里,帮我拿给小芳,她明天要补考’——那天我坐在你旁边,看着你烧得通红的脸颊,心里就有个念头:以后我一定要好好照顾她,不让她这么拼。”
第四张、第五张、第六张……便签纸沿着书架一路延伸,像一条铺向过去的时光路。她看到2001年的便签:“你兼职给小学生补课,每天晚上十点才回宿舍,我就拿着手电筒在宿舍楼下等你,假装是‘学生会查寝’,其实是怕你走夜路害怕”;看到2002年的便签:“你考研失利,在操场哭了一整晚,我没敢劝你,就陪你坐着,把热奶茶揣在怀里捂了半小时,怕凉了伤胃”;看到2003年毕业季的便签:“你说‘想留在深圳当老师’,我立刻跟家里说‘我要留在深圳发展’,其实我本来打算回老家考公务员,可你在哪儿,我就想在哪儿”。
走到便签纸的尽头,林晚星的眼泪已经把围巾浸湿了大半。她抬起头,就看到了江哲——他穿着她2006年给他买的深灰色羽绒服,里面是她去年冬天织的米白色毛衣,领口还留着她织错又拆了的痕迹。他手里捧着一束白色桔梗花,花瓣上还沾着水珠,站在那张她2004年常坐的旧沙发旁。沙发上放着个红色丝绒盒子,旁边的小桌上摆着一杯热奶茶——三分糖,少冰,珍珠煮得软软的,和她八年前在深圳师范大学门口常喝的那家“阿姨奶茶”味道一模一样。
“晚星,你来了。”江哲看到她,眼里瞬间亮了起来,快步走过来,把桔梗花递到她手里,指腹不小心碰到她的指尖,还下意识缩了缩,像是有点紧张,“花店老板说,桔梗花是‘永恒的爱’,我觉得特别配咱们——从1999年到现在,八年了,我对你的心意,从来没变过。”
林晚星接过花,花香混着奶茶的甜香萦绕在鼻尖,眼泪掉得更凶了。她看着江哲,哽咽着说:“江哲,这些事……你怎么记得这么清楚?连我自己都快忘了2001年你帮我占座的事了。”
“因为是你经历的事啊。”江哲笑着伸手,用指腹轻轻擦去她脸颊的眼泪,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什么珍宝,“从1999年第一次在报到处见到你,我就把你的每一件事都记在心里了。你知道吗?那天你扛着行李箱转身时,阳光落在你军绿色的帆布包上,我就觉得,这辈子可能再也遇不到这么让我心动的人了。”
他顿了顿,声音沉了下来,带着点对过去的珍视:“尤其是2005年,陪你回老家解决叔叔看病的事——那天你在医院走廊里抱着我哭,说‘江哲,我好怕,怕叔叔有事,怕家里撑不下去’,你浑身都在抖,我抱着你的时候,就觉得心脏像被攥住了一样疼。那时候我就发誓,这辈子一定要好好呵护你,绝不让你再受一点委屈,绝不让你再这么无助地哭。”
林晚星想起2005年的冬天,她叔叔突发脑出血住院,家里凑不齐手术费,她急得在医院走廊里崩溃大哭,第一个电话就打给了江哲。当时江哲刚辞掉装修队的工作,正拿着所有积蓄筹备“启航教育”,接到电话后,他连夜坐火车赶去她老家,手里攥着一张银行卡,说“这里面有五万块,是我攒的,不够我再去借”。后来她才知道,那五万块里,有他跟发小借的两万,有他把爷爷留给他的手表卖掉的钱。那时候她就知道,这个男人,会把她的难处,当成自己的天大事。
江哲慢慢单膝跪地,膝盖碰到木地板时发出轻微的声响,像是在跟八年的时光郑重告别。他从沙发上拿起那个红色丝绒盒子,手指有点发颤,却还是稳稳地打开——里面是一枚银戒指,戒面没有复杂的花纹,只有内侧刻着小小的“晚”字和“哲”字,两个字紧紧挨在一起,像是他们从1999年深圳师范大学的梧桐道,到2007年晨光书店的旧沙发,从未分开过的八年。
“晚星,今年你26岁,我29岁,咱们认识整整八年了。”江哲的声音有点发颤,却每一个字都格外清晰,像是要刻进时光里,“我知道我现在还没能力给你买大房子,也没能力给你买钻戒。但是我向你保证,我会把‘启航教育’做好,明年咱们就去看龙三中附近的房子,要两室一厅,客厅摆上你
电话那头的江哲声音裹着点刻意的轻快,还混着书店门口风铃的轻响:“晚星,你下午没课吧?能不能来‘晨光书店’一趟?我刚才路过,看见他们进了批新的语文教学参考书,封面印着你上次说的作文指导,可我看不懂这些知识点,你过来帮我挑挑?”
林晚星握着手机的指尖顿了顿——“晨光书店”这四个字像一把生锈的钥匙,猛地撬开了记忆的铁盒。2004年她在深圳实习时,就是在这家书店兼职,每天放学后抱着教案挤四十分钟公交赶过去,整理书架、帮顾客找书,一小时赚八块钱,攒下的钱后来成了她第一本《语文教学案例集》的稿费。可比兼职更深刻的,是藏在书店角落的、关于“相遇”的秘密——那是1999年的秋天,比这家书店的记忆,还要早五年,发生在深圳师范大学的梧桐道上。
“好啊,我现在就过去。”林晚星把档案袋锁进抽屉,抓起搭在椅背上的米白色外套就往外走。校门口的公交站只有两个候车的老人,冷风吹得她缩了缩脖子,却没挡住心里的暖意——江哲总是这样,记得她随口提过的小事,比如她曾说“晨光书店的参考书排版最清楚”,比如她冬天改作业手冷,他每天都会在她办公桌抽屉里塞暖手宝,连温度都掐得正好。
四十分钟后,林晚星站在“晨光书店”门口。木质招牌上的“晨光”二字被岁月磨得泛白,玻璃门上贴着“冬日读书暖”的海报,暖黄的灯光从门缝里漏出来,像极了1999年深圳师范大学门口那家旧书店的模样。她推开门,风铃“叮铃”响了一声,却没看到江哲的身影。
书店里很安静,只有收银员阿姨在柜台后整理账本,几个顾客坐在靠窗的藤椅上看书,指尖划过书页的声音格外清晰。林晚星往里走,目光扫过熟悉的书架——左边第一排是教学参考书,她2004年兼职时总在这儿蹲着重排乱掉的《古汉语词典》;中间的书架放着文学名着,她曾在这儿帮李伟找过带注释的《朝花夕拾》;最里面的角落有张深棕色旧沙发,她当年累了就会蜷在这儿,偷偷看几页《红楼梦》。
“江哲?”林晚星轻声喊了一句,回音在书架间绕了圈,没人回应。她刚拿出手机想拨号,屏幕就弹出一条江哲的消息:“晚星,你走到最里面的文学区,我在这儿等你——顺便看看书架上的‘小惊喜’。”
林晚星顺着书架往里走,脚下的木地板发出轻微的“咯吱”声,像在跟她回忆1999年的那个清晨。快到文学区时,她突然看到地上铺着细碎的白色桔梗花瓣,从书架口一直延伸到沙发旁,花瓣上还沾着点水珠,像是刚撒上去的。她心里泛起一阵疑惑,又有点说不清的期待,放慢脚步,目光落在了两侧的书架上。
原本整齐排列的书籍,被小心地挪开了几格,腾出的空隙里贴满了米黄色便签纸,每张便签上都是江哲熟悉的字迹。她走近第一张,上面写着:“1999年9月1日,深圳师范大学开学日,我在报到处第一次见你。你穿着洗得发白的牛仔裤,背着军绿色帆布包,帮隔壁班女生扛着半人高的行李箱还笑得一脸轻松,说‘这点重量不算啥,我在家常帮我妈扛米袋’——那天我就愣在原地,心想怎么会有这么潇洒的女生,连出汗的样子都好看。”
林晚星的眼泪一下子涌了上来。她想起1999年的自己,刚满18岁,揣着县城中学的录取通知书第一次来深圳,出了火车站就被湿热的空气裹住,报到那天看到同宿舍女生对着行李箱发愁,想都没想就接了过来。当时站在旁边的江哲穿着蓝色运动服,胸前别着“学生会迎新”的红袖章,手里攥着签到表,看她的眼神带着点惊讶,她还以为是自己太冒失,挠着头说了句“不好意思,我力气大”。原来那天他的目光,早就带着不一样的温度,落在了她身上。
第二张便签贴在《诗经》的书脊旁,字迹比第一张更用力些:“1999年10月,系里组织梧桐山秋游,你帮晕车的学妹揉太阳穴,自己冻得鼻尖通红却没说一句。我把外套递你时,你还推回来,说‘学长你也穿得少,我年轻扛冻’,转身又跑去帮老师拎野餐篮——那时候我就知道,你不光潇洒,心还这么细,跟深圳秋天的阳光一样暖。”
林晚星想起那天的梧桐山,山风确实冷,她后来冻得打喷嚏,还是江哲趁她不注意,把外套悄悄披在了她肩上。她当时以为是风刮来的,直到下山时看到江哲抱着胳膊发抖,才知道是他故意让给她的。那时候她只觉得“这位学长人真好”,却没发现他看她的眼神里,藏着比山风更柔软的东西。
第三张便签压在一本《陶行知教育文集》下面,纸角有点卷:“2000年6月,期末复习周,你在图书馆熬到发烧,还硬撑着帮同学占座。我从校医院给你带退烧药,你趴在桌子上迷迷糊糊地说‘我的语文笔记在抽屉里,帮我拿给小芳,她明天要补考’——那天我坐在你旁边,看着你烧得通红的脸颊,心里就有个念头:以后我一定要好好照顾她,不让她这么拼。”
第四张、第五张、第六张……便签纸沿着书架一路延伸,像一条铺向过去的时光路。她看到2001年的便签:“你兼职给小学生补课,每天晚上十点才回宿舍,我就拿着手电筒在宿舍楼下等你,假装是‘学生会查寝’,其实是怕你走夜路害怕”;看到2002年的便签:“你考研失利,在操场哭了一整晚,我没敢劝你,就陪你坐着,把热奶茶揣在怀里捂了半小时,怕凉了伤胃”;看到2003年毕业季的便签:“你说‘想留在深圳当老师’,我立刻跟家里说‘我要留在深圳发展’,其实我本来打算回老家考公务员,可你在哪儿,我就想在哪儿”。
走到便签纸的尽头,林晚星的眼泪已经把围巾浸湿了大半。她抬起头,就看到了江哲——他穿着她2006年给他买的深灰色羽绒服,里面是她去年冬天织的米白色毛衣,领口还留着她织错又拆了的痕迹。他手里捧着一束白色桔梗花,花瓣上还沾着水珠,站在那张她2004年常坐的旧沙发旁。沙发上放着个红色丝绒盒子,旁边的小桌上摆着一杯热奶茶——三分糖,少冰,珍珠煮得软软的,和她八年前在深圳师范大学门口常喝的那家“阿姨奶茶”味道一模一样。
“晚星,你来了。”江哲看到她,眼里瞬间亮了起来,快步走过来,把桔梗花递到她手里,指腹不小心碰到她的指尖,还下意识缩了缩,像是有点紧张,“花店老板说,桔梗花是‘永恒的爱’,我觉得特别配咱们——从1999年到现在,八年了,我对你的心意,从来没变过。”
林晚星接过花,花香混着奶茶的甜香萦绕在鼻尖,眼泪掉得更凶了。她看着江哲,哽咽着说:“江哲,这些事……你怎么记得这么清楚?连我自己都快忘了2001年你帮我占座的事了。”
“因为是你经历的事啊。”江哲笑着伸手,用指腹轻轻擦去她脸颊的眼泪,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什么珍宝,“从1999年第一次在报到处见到你,我就把你的每一件事都记在心里了。你知道吗?那天你扛着行李箱转身时,阳光落在你军绿色的帆布包上,我就觉得,这辈子可能再也遇不到这么让我心动的人了。”
他顿了顿,声音沉了下来,带着点对过去的珍视:“尤其是2005年,陪你回老家解决叔叔看病的事——那天你在医院走廊里抱着我哭,说‘江哲,我好怕,怕叔叔有事,怕家里撑不下去’,你浑身都在抖,我抱着你的时候,就觉得心脏像被攥住了一样疼。那时候我就发誓,这辈子一定要好好呵护你,绝不让你再受一点委屈,绝不让你再这么无助地哭。”
林晚星想起2005年的冬天,她叔叔突发脑出血住院,家里凑不齐手术费,她急得在医院走廊里崩溃大哭,第一个电话就打给了江哲。当时江哲刚辞掉装修队的工作,正拿着所有积蓄筹备“启航教育”,接到电话后,他连夜坐火车赶去她老家,手里攥着一张银行卡,说“这里面有五万块,是我攒的,不够我再去借”。后来她才知道,那五万块里,有他跟发小借的两万,有他把爷爷留给他的手表卖掉的钱。那时候她就知道,这个男人,会把她的难处,当成自己的天大事。
江哲慢慢单膝跪地,膝盖碰到木地板时发出轻微的声响,像是在跟八年的时光郑重告别。他从沙发上拿起那个红色丝绒盒子,手指有点发颤,却还是稳稳地打开——里面是一枚银戒指,戒面没有复杂的花纹,只有内侧刻着小小的“晚”字和“哲”字,两个字紧紧挨在一起,像是他们从1999年深圳师范大学的梧桐道,到2007年晨光书店的旧沙发,从未分开过的八年。
“晚星,今年你26岁,我29岁,咱们认识整整八年了。”江哲的声音有点发颤,却每一个字都格外清晰,像是要刻进时光里,“我知道我现在还没能力给你买大房子,也没能力给你买钻戒。但是我向你保证,我会把‘启航教育’做好,明年咱们就去看龙三中附近的房子,要两室一厅,客厅摆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