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说书的比判官还懂青天-《穿越成寡妇,我的媳妇竟然是男的》

  夜色如铁,杏花村的祠堂里只点着一盏油灯,昏黄的光晕在斑驳墙上摇曳,像极了人心深处那点不肯熄灭的火。

  苏晚晴跪坐在蒲团上,面前摊开两张泛黄纸页——一张是“信义为本”匾额拓片,墨迹遒劲,力透纸背;另一张则是三年前宋主簿在赈灾粥棚前宣讲《农政全书》的手稿残卷,字字恳切,句句为民。

  那时他站在泥地里,衣袖沾灰,声如洪钟:“民不识字,但识人心。官若无信,不如无官!”

  可如今呢?

  她指尖缓缓划过纸面,仿佛能触到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身影。

  而现在,那人却亲手签下发令,查封惠民技坊,罗织罪名,要将她以“私聚流民、图谋不轨”论处。

  “既然你用清名压我,”她低声开口,声音冷得像冬夜井水,“那我就拿你的名声,熬一锅揭皮的酱。”

  小豆子缩在角落,怀里抱着破竹板,听得脊背发麻。

  他是街头说唱的流浪儿,嗓门亮,胆子也大,但从未想过,有一天竟要拿县太爷开刀。

  “明日清晨,你蹲城门口。”苏晚晴抬眼看他,目光锐利如刃,“竹板一响,就唱我教你的词。不必怕,出了事,我担着。”

  白玉娘立于窗前,素裙垂地,眉心微蹙。

  “真要这么做?他到底曾是百姓口中的青天……若毁得太狠,民心反噬怎么办?”

  “他先背了信义。”苏晚晴站起身,拍去膝上尘土,语气不容置疑,“我们不是毁他,是让百姓自己看清——前后两张脸,哪个是真的?”

  话音落定,窗外风起,吹动檐角铜铃,一声轻颤,似有冤魂低语。

  次日拂晓,晨雾未散,城门口已挤满了挑担推车的百姓。

  忽闻“啪”地一声脆响,小豆子蹲在石阶上,竹板打得清亮:

  “昔日挥毫题信义,今朝落井使绊绳;

  你说民为邦本根,怎把百姓当柴薪?

  昨日粥棚施一口,今日枷锁扣满门;

  若问青天在何处?原来衙门养虎伥!”

  歌声一起,四下哗然。

  有人愣住,有人笑出声,更有老农怔怔望着手中香炉——那是他供了三年的宋主簿长生牌位,每逢初一十五焚香叩拜,视若神明。

  此刻手一抖,香炉“哐当”砸在地上,碎成几片。

  “老子瞎了眼!”老头哆嗦着骂,“原来清官也是装的!”

  消息如野火燎原,不到半日,酒楼茶肆皆沸。

  城南醉仙楼二楼雅座围满士绅,忽见帘幕一掀,白玉娘缓步登台,一袭素裙,眉目含霜。

  她不言不语,只抚琴而歌,弦音凄厉如泣:

  “君曾执灯照沟渠,为何转身推我入泥?

  你写的奏折还在风里飘,你烧的密信却落在我手里。

  你说一字值千金,怎肯为我写一句真言?

  如今墨迹未干,人已变脸——这世道,还有谁敢信青天?”

  满堂死寂。

  随即议论炸开。

  有人怒拍桌案,有人掩面叹息。

  连一向谨言慎行的私塾先生都摇头低语:“宋某早年杖责豪奴、拒收万金之事,我亲眼所见……可今日所为,与豺狼何异?”

  百姓自发扒出旧事,誊抄张贴于县衙照壁:左边是他拒贿时的亲笔批语“宁饿死不受一钱”,右边是昨日签署的查封令上那一行冰冷朱批“即刻查办,勿纵逆党”。

  两相对比,赫然题曰——

  “前后两张皮,谁是真青天?”

  府城震动,士林哗然。

  连平日与宋主簿交好的几位乡贤,也都闭门谢客,不敢应声。

  而这一切风暴中心之外,谢云书正卧于后院厢房,病体初愈,脸色仍显苍白,却已不见往日咳喘之态。

  他强撑起身,披衣执笔,指节因用力微微发白。

  案上铺着两份文书:一份是县衙出示的“药膳居私通逆党”供词,上面赫然盖着宋主簿官印,签名亦为其手迹;另一份,则是他昨夜命秋蝉冒险取回的原始地窖图纸。

  他蘸着朱砂混墨,在纸上一笔笔临摹宋主簿青年时期的奏折笔迹,专注如雕玉匠人。

  忽然,笔尖一顿。

  “之”字末笔勾挑——角度偏差七度。

  且墨色浮于纸面,毫无渗透之痕,显然是近日伪造,借印押而成。

  他又将图纸展开细察,目光落在角落一处标注上:使用的是工部三年前方推行的新式测绘符号,而据档案记载,宋主簿早在五年前便已调离工部,绝无可能提前掌握此法。

  铁证如山。

  可谢云书只是轻轻合上卷宗,唇角掠过一丝冷笑,并未动身呈报。

  真正的杀招,从来不在公堂之上,而在民心之间。

  夜更深了,慈恩园西角门悄然开启一条缝。

  阿兰披着粗布斗篷,领着一队女工,推着几辆覆着草席的独轮车,悄无声息地踏上出城之路。

  车上堆满黑乎乎的块状物,远看如煤。

  风从旷野吹来,卷起尘沙,也吹动她鬓边碎发。

  她脚步稳健,眼神沉静,仿佛只是寻常运货。

  但没人知道,这些“煤块”里藏着最后一批“益生酱砖”——那是三万边军活命的希望,是他们用血汗发酵、用信念封存的粮食火种。

  马蹄声隐约自远处传来。

  税卡方向,火把渐近。

  赵判官的人,来了。夜风如刀,割在脸上生疼。

  阿兰脚步未停,独轮车轮轴发出细微的吱呀声,在寂静旷野中格外清晰。

  远处火把晃动,越逼越近,马蹄踏地的声音像敲在人心口上。

  她抬手一压,身后女工们默契止步,草席下的“煤块”静默如山。

  “站住!什么人?深更半夜运的什么货?”税吏长枪一横,嗓门粗哑,满脸横肉被火光映得忽明忽暗。

  阿兰缓缓摘下兜帽,露出一张素净却沉稳的脸。

  她不慌不忙从怀中取出一只粗陶碗,又从小桶里舀出半碗黑褐色糊状物,热气袅袅升起,带着一丝微酸发酵后的独特香气。

  “大人辛苦。”她声音平静,“这是‘益生糊’,是我们药膳居特制的养胃救饥方子,专为边军熬的。您一天跑三趟卡,风吹日晒,脸色都青了——喝一碗,暖胃护脾,明早起来腿不软、腰不疼。”

  税吏愣住,狐疑盯着那碗糊:“这是什么妖汤?敢骗官差?”

  “妖?”阿兰轻笑一声,竟当着众人面自己先喝了一口,咽下后舌尖微泛回甘,“若真是妖物,我们这些女人孩子,早死八百回了。这东西救过冻伤的樵夫,续过饿晕的流民命,就连城南裴御史府上的老管家,前些日子腹泻不止,也是靠它调养回来的。”

  她顿了顿,目光直视对方:“您不信,大可尝一口。若是毒,我当场认罪;若真有用……明日您再来查,我双手奉上十罐。”

  四周沉默。风卷起尘沙,吹动火把噼啪作响。

  终于,一个年轻差役接过碗,犹豫片刻,小啜一口。

  眉头先是皱起,随即微微松开——那味道虽怪,却不难咽,反而有种久违的温润在腹中化开,连日奔波积下的寒气似被轻轻托起。

  “……还真不难吃。”他低声说。

  当晚,税卡值夜的几名差役皆腹痛隐隐,唯有饮过糊水的那位安然无恙。

  至五更天,腹痛者纷纷好转,而那人不仅精神清爽,连多年宿疾的胃冷也缓解许多。

  消息悄然传开。

  次日清晨,车队再度出发时,赵判官的人马已在卡口等候。

  可这一次,那领头差役挥手示意放行:“走吧。这‘信义酱’连我们都抢着要,听说连裴大人昨夜还派人来求方子——你们运的是活命粮,不是祸根。”

  众女工推车而行,背影融入晨雾,无人欢呼,却人人眼底燃着火。

  就在这风声渐起之时,惠民技坊后门猛地被撞开——

  “砰!”木栓断裂,一人扑倒在门槛上,浑身泥泞,衣衫撕裂,正是沈砚之,宋主簿旧仆。

  他颤抖着抬起脸,双目赤红,怀里紧紧抱着一只湿透的桐木匣。

  “苏姑娘……我主……清白未丧啊!”

  他哆嗦着打开匣子,泛黄文稿赫然入目:《谏贪官疏》全文,字字泣血,批注犹带墨痕——“宁碎首玉阶,不负黎庶”。

  而在匣底,压着半张焚毁未尽的密信残片,焦边蜷曲,却仍可辨识出那熟悉的笔迹:

  “事成调任京兆尹,永除谢氏遗患。”

  落款无名,但那一捺收锋的独特力道,苏晚晴曾在县衙公文上见过三次。

  是周廷章的手书。

  她指尖抚过那行字,仿佛触到二十年前某个雪夜,一位年轻官员跪于宫门外,以额触阶,血染白石的决绝。

  理想成了垫脚石,忠诚成了祭品,而那些曾高呼“为民请命”的人,早已坐在庙堂之上,将百姓当作可以随意碾碎的蝼蚁。

  苏晚晴缓缓合上匣盖,转身走向祠堂。

  烛火重新点燃,三支清香竖立,青烟袅袅上升。

  她凝视着供桌上那两张拓片——一张写着“信义为本”,一张记着“民为邦本”。

  唇角微扬,眸光如刃出鞘。

  “明天,”她轻声道,声音不大,却似惊雷蓄势待发,“我要让全城百姓,亲眼看看,一个曾经的理想,是怎么一点点烂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