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一碗麦粥掀翻六部会-《穿越成寡妇,我的媳妇竟然是男的》

  太常寺正殿,铜炉焚香,青烟袅袅。

  日头高悬,却压不住满殿森然寒意。

  文武百官分列两侧,目光如针,尽数落在殿中那抹素布裹发的身影上——苏晚晴立于丹墀之下,肩背挺直,指尖微凉,却无半分怯意。

  主祭官端坐高位,手中轻摇象牙笏板,唇角含笑,话音却冷:“苏氏晚晴,尔自称精通发酵之术,可抑霉变、防腐坏,更言能活千人于北境饥疫之中。此等奇技,若真有其效,自当载入国典。然口说无凭,今日便请当场试技。”

  他顿了顿,如何?”

  众臣闻言,纷纷低语。

  “七日速成?古法酱成需三九廿一之数,她竟敢言七日?荒谬!”

  “怕是连曲都没发起来。”

  “妇人伎俩,也敢登礼乐重地?”

  冷嘲热讽如刀割耳膜,苏晚晴却只是轻轻抬眸,扫过那一张张写满傲慢的脸。

  她没说话,只转身对红姑道:“抬缸。”

  三声闷响,三口青釉陶缸被稳稳置于殿心。

  缸身粗朴,泥封完好,稻草缠绕,正是她七日前在京郊亲手封坛之作。

  全场骤静。

  “你……你说这已是第七日?”主祭官声音微颤。

  “不错。”苏晚晴终于开口,嗓音清冽如山泉,“我以赤霞豆为基,接入南楼特制红曲菌母,控温发酵,辅以酒糟灰肥调湿。今日正好开坛验味。”

  “大胆!”一名礼部郎中拍案而起,“未经奏准便私自制物,已犯《耕籍律》!更何况——此物出自乡野,焉知是否藏毒?”

  “那就验。”苏晚晴直视他,眼神如刃,“叫御医来,当场查验。若有半点毒素,我愿以命抵罪。”

  空气凝滞。

  片刻后,太医院首席御医被召至殿前,银针探液、鼻嗅色辨、舌试点尝,动作严谨如临大敌。

  所有人屏息。

  须臾,老御医猛地抬头,双目炯炯:“菌膜完整,色泽金黄,酸香醇厚而不浊——此非但无毒,反而富含益气生津之效!其曲活性远超宫中窖藏三年陈酱,老朽……从未见过如此精纯的发酵技艺!”

  殿内哗然。

  几位年迈编修面面相觑,有人低声惊呼:“这岂止是防腐?分明是造命之术!”

  主祭官脸色铁青,还想开口,却被赵元亨一声朗喝打断。

  “诸位大人!”这位初入京城的府台公子涨红了脸,霍然起身,从怀中抽出一本手稿,“学生一路随行苏娘子南下,亲眼所见‘禁私酿令’之祸——沿途十八村,因不得自制酱菜,粮腐菜烂,百姓只能食霉粮度日!小儿腹泻暴毙者三十七人!而官府呢?只知催税、收榷、罚没器具,可曾问过一句‘民饥否’?”

  他声音颤抖,字字如锤砸在玉阶之上:“你们说这是‘奇技淫巧’,可在我眼里,这才是真正的仁政之基!民生之本!”

  满殿死寂。

  连那些原本冷笑的官员也不由垂首。

  几名年轻编修攥紧袖中笔,脸上浮出羞惭之色。

  苏晚晴侧目看向赵元亨,眼底掠过一丝暖意。

  而此刻,在城西沈记米行地下密室,谢云书正负手立于灯影深处。

  对面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宦官,佝偻着背,手指抚过一枚残缺玉佩,浑浊的眼中忽然泛起泪光。

  “这是……谢家嫡印的半块信符……少爷,你还活着?”

  谢云书颔首,声音低沉:“十年前丙字七库账册,您可还记得?”

  老宦官苦笑:“记得?那是抄家那一夜,我拼死藏下的唯一副本……上面不仅有仓曹司主事的贪墨记录,更有两位尚书亲笔联署的调拨批文!他们打着‘赈灾’旗号,将百万石军粮转卖外邦,再用霉粮充数——北境降军染疫而亡,根本不是天灾,是谋杀!”

  他颤抖着递出一卷泛黄纸册:“我知道你会回来。这些年,我就等着这一天。”

  谢云书接过账册,指节微微发白。

  他望着窗外渐暗的天光,眸底寒焰翻涌。

  风暴将至。

  而此时,太常寺钟声悠悠响起,宣告首日献技结束。

  苏晚晴缓步走出宫门,风拂乱了鬓边碎发。

  她仰头望天,暮色如潮,吞没朱墙。

  没有人知道,她怀里那枚小陶罐仍在微微发热——那是活着的菌母,也是千万人的生机。

  也没有人看见,街角阴影里,两名身影悄然并立。

  一人执笔如剑,衣袂飘然;一人横笛在手,目光幽远。

  他们望着那远去的背影,久久未语。

  良久,执笔者轻叹一声,低声道:“人间真味不在鼎食……”暮色四合,杏花村外的官道被晚霞染成一片赤金。

  苏晚晴踏着余晖归家,肩头微沉,心却轻得像要飞起。

  太常寺那一场献技,她没输——不,她赢了。

  不是靠权势,不是靠背景,而是靠一碗麦粥、一口陶缸,砸碎了那些高坐云端之人的傲慢。

  可她知道,真正的风暴,才刚刚掀开一角。

  行至村口老槐下,风忽静了一瞬。

  两道身影自斜阳深处缓步而出。

  一人执笔如持剑,青衫落拓,眉宇间自有千山万水;一人横笛于唇,指节修长,眸光如深潭映星。

  正是书法名宿顾大家与宫廷乐师玉箫郎。

  “苏娘子。”顾大家微微一笑,展开手中长卷。

  宣纸铺展,墨迹未干,赫然题着一行大字:

  “人间真味不在鼎食,而在麦粥烫喉。”

  笔力苍劲,气贯长虹,仿佛将今日殿中那碗朴素却救民于水火的麦粥,写成了传世碑铭。

  苏晚晴心头一震,指尖轻轻抚过墨痕,竟觉灼热。

  玉箫郎未语,只将竹笛轻抵唇边。

  一声起,天地骤寂。

  《破阵乐》的雄浑曲调乍响,却非昔日金戈铁马之音。

  鼓点化为豆杵捣实的节奏,铮鸣转作石磨碾谷的低吟,间或穿插稚童清亮嗓音,哼唱着民间新编的《酱娘歌》:“酱出南楼春,香飘三十村,霉粮从此去,小儿笑开唇……”

  曲中有田畴阡陌,有灶火炊烟,有千万百姓熬过寒冬的喘息与希望。

  苏晚晴怔立原地,眼底泛起水光。

  她忽然明白——他们听见了。

  不是她的技艺,是她背后所代表的一切:被轻贱的民间智慧,被压制的女子之力,被漠视的蝼蚁之命。

  “我们……从来不需要他们点头。”她低声说,声音轻,却如刀劈开迷雾,“我们要的,不是被接纳,是要重新定义什么叫‘正统’。”

  话音落下,远处钟鼓楼更鼓敲响三声。

  与此同时,皇城深处,六部衙门灯火通明。

  兵部堂上,主事拍案而起:“北境军报连发,士卒疫病蔓延!若‘梅酱’真能防腐活人,当立即征调五百坛北运,迟则生变!”

  户部尚书冷笑:“来源不明,制式无档,连匠籍都未录入,你也敢用?出了事谁担?”

  礼部侍郎拂袖:“女子登太常献技,已是败坏礼法!若再以‘奇技’乱政,祖宗之制何存?”

  争执愈烈,几欲动武。

  唯有工部尚书猛然起身,撕开衣襟,露出胸膛:“若此技有毒,我愿当场试吃!若能救人,便是天工正道!何分男女?何论出身?”

  满堂哑然。

  会议最终不欢而散,无果而终。

  可不到五更,京城街头巷尾已沸反盈天。

  说书人醒木一拍,声震茶肆:

  “话说昨日六部齐聚,不议边患,不谈赋税,只为一坛酱吵得脸红脖子粗——兵部要调,户部要查,礼部要压,工部要尝!啧啧,好一出《六部吵酱》!”

  笑声四起,讥讽如针。

  而在无人察觉的宫墙暗角,一道密令悄然拟就,朱笔勾画,龙纹封印。

  翌日清晨,紫宸殿钟鼓齐鸣。

  一道诏书自内廷发出,直奔南楼小院——

  众人尚在猜测朝局,殊不知,命运的丝线已悄然收紧。

  那一纸荣宠,看似加身,实则如网。

  而风暴的中心,仍静立于村口槐树下的女子,尚不知自己已被推上悬崖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