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暗潮退去见礁石-《穿越成寡妇,我的媳妇竟然是男的》

  夜风穿堂,吹得宋府地窖铁箱上的锈屑簌簌而落。

  苏晚晴站在院墙外的桑树后,指尖捏着一枚墨绿色的药丸——那是谢云书今晨亲手交给她的“定神散”,说是能压住心悸、稳住呼吸,专为秋蝉这类惯行夜路的人准备。

  她望着那扇半掩的地窖门,心头如擂鼓。

  不能再等了。

  从沈砚之断续的回忆中拼凑出的信息太过零碎,却已足够触目惊心:盐引二十道、火药八百斤、名册焚毁……这些不是贪腐,是谋逆。

  而宋主簿不过是一枚被推上前台的棋子,真正执棋之人,还藏在暗处冷笑。

  “姑娘,秋蝉进去了。”阿兰低声道,声音微颤,“她说一个时辰内必回。”

  苏晚晴没应声,只将药丸塞进袖袋,目光死死盯着那口地窖。

  她知道这一趟有多险——宋府虽已被围舆论风暴,但宅院仍由衙役轮守,尤其是西厢一带,夜间巡查不断。

  秋蝉是哑婢,不能言语,一旦暴露,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

  可她非去不可。

  因为那半张残图上标注的“三月七船”,正是去年春荒最烈之时,朝廷拨付的赈粮运输记录里凭空消失的批次。

  而户部账面显示,这批粮不仅已发,还被层层签收。

  若真是私售盐引换银吞没赈款……那便是以百姓性命填权贵钱囊!

  屋内忽有烛光一闪。

  紧接着,一声极轻的瓦响自屋顶掠过,像是猫跃,又像风扰。

  苏晚晴瞳孔骤缩——是信号,秋蝉得手了!

  不到半刻,一道黑影贴着墙根疾行而出,正是秋蝉。

  她左肩染血,右手紧紧攥着一卷焦黄纸页,落地时踉跄了一下,却被早候在旁的阿兰一把扶住。

  回到技坊偏屋,油灯点亮。

  三人围案而立。

  苏晚晴戴上鹿皮手套,小心翼翼展开那页残纸。

  字迹残缺,墨色深浅不一,显然是仓促抄录后又被火烧过一半,但关键内容尚存:

  “……三月初九,接密令于‘青槐驿’,即日销毁去岁冬赈民册三百六十七户……原档焚于灶膛,副本沉井……事成后赐银五十两,绢二十匹……经手:宋某亲笔勾销……”

  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几近模糊:“……令出户部右侍郎周廷章幕客李某,印鉴为‘松鹤延年’私章侧押。”

  苏晚晴的手指猛地一顿。

  户部侍郎?!

  她抬眼看向秋蝉,后者用力点头,又比划手势——她在地窖深处还看见一只未烧尽的木匣,上有半枚残印,形状与纸上所提“松鹤延年”极为相似。

  这不是普通的官商勾结,这是朝中重臣借灾敛财、抹杀证据的铁证!

  “他们烧名册,是为了让那些饿死的人,彻底不存在。”苏晚晴声音冷得像冰,“三百六十七户……多少条命,才能换来五十两银子?”

  阿兰咬唇欲哭,却被她抬手制止。

  “别哭。现在该怕的是他们。”

  她正要将残页收入桐木匣,门外忽然传来急促脚步声。

  沈砚之来了。

  他披着破旧斗篷,脸色惨白如纸,进门便扑通跪下,双膝砸在地上发出闷响。

  “我……我亲眼见的!”他嘶哑开口,声音破碎,“去年腊月十五,雪下得极大,主簿把我叫进书房,让我烧一本册子。我不肯,他说‘你不烧,明日就没人给你收尸’!”

  他颤抖着从怀中掏出一块炭黑布片,上面残留几个字:“王家沟……无男丁……女眷七口……”

  “这是我偷偷藏下的一页。”他泪流满面,“那晚我烧了整整三簸箕名单……全是活人啊!他们都领过米票,都签过手印……现在呢?谁还记得他们?”

  屋内寂静如死。

  苏晚晴缓缓闭眼,再睁开时,眸底已燃起烈焰。

  她终于明白谢云书为何坚持要她“查心”。

  因为这案子早已不止是清廉与否的问题,而是有人正在系统性地抹去苦难,让罪恶无迹可寻。

  她起身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

  月光洒进来,照见远处城楼一角。

  那里,巡按行辕灯火未熄。

  除非——

  有人能在更高处,逼他们动。

  同一时刻,城西小院。

  谢云书倚靠在床头,手中握着一封刚拆的密信,指节泛白。

  窗外风雨欲来,压得枝叶低伏。

  他咳了几声,嘴角渗出血丝,却笑了一声:“周廷章……你终于按捺不住了。”

  他提起朱笔,在一张素笺上写下几个名字:御史台左都御史、刑科给事中、大理寺少卿……皆是曾受先帝旧恩、与他父王府有过往之人。

  “柳五郎。”他唤道。

  黑影闪入。

  “明日清晨,这封信必须送到他们手上。不必明言,只需提醒一句——‘当年陇西冤案,是否还想再审一遍?’”

  赌这些人心中尚存一丝忌惮,赌他们不愿牵连进十年前那场皇权更迭中的隐秘血案。

  只要御史台肯重启调查,哪怕只是走个过场,苏晚晴手中的证据就有了分量。

  他望向窗外漆黑夜色,轻声道:“晚晴,再撑几日……我不能死在这时候。”

  而在惠民技坊,苏晚晴将所有证据封入铁匣,交到秋蝉手中。

  “明天,吴推官会提审宋主簿。”她语气平静,“我们不主动呈交,也不隐瞒。等他问起名册下落时,你再出现。”

  阿兰不解:“为何不直接揭发?”

  “因为我们还不够强。”苏晚晴望向远方,“现在抛出一切,只会被当成疯妇妄言。但若是在审讯之中,由证人当场指认、物证突然现身……那就是刀刃抵喉,他们想压也压不住。”

  她顿了顿,眼中寒光凛冽:

  “我要让他们自己撕开那层皮,看看里面烂成了什么样。”

  夜更深了。

  风穿过街巷,卷起几张尚未褪色的传单,上面“宁碎首玉阶”八字在月光下清晰可见。

  而在按察司东廊值房内,吴推官独自坐在灯下,手中摩挲着一枚旧印模。

  他盯着那道锯齿状磨损,久久未语。

  窗外雷声隐隐,似有暴雨将至。按察司衙门内,烛火摇曳如鬼火。

  吴推官立于公案前,手中令箭尚未落地,已有三名心腹衙役悄然围上。

  他目光冷峻,将搜查密令当众展开,朱笔批文赫然在目:“奉旨清查宋案关联文书,凡有隐匿、篡改、销毁者,以同罪论处。”

  “吴大人这是何意?”副使赵成康踱步而来,面上带笑,眼底却寒光四射,“莫不是怀疑我们按察司里出了内鬼?”

  “不是怀疑。”吴推官缓缓抬眸,指尖点向卷宗架最底层一格暗格,“是确有证据——昨夜地窖失火,火场残灰中检出与宋主簿账册同款松烟墨,而此墨,全通州仅按察司文书房尚在使用。”

  空气骤然凝滞。

  赵成康脸色微变,随即冷笑:“就凭这点灰,就想污蔑朝廷命官?吴大人,你别忘了,是谁让你坐上这个位子的!”

  “我只记得,”吴推官霍然起身,官袍翻飞如刃,“我头顶的是青天印,不是哪个人的家奴牌。”

  他一声令下,衙役直扑文书房。

  砖石撬动,夹墙开启,一叠未及焚尽的誊抄名册赫然现世——正是三百六十七户灾民的原始签押!

  更令人震怒的是,其中竟夹着一封银钱往来密信,署名赫然指向府台亲随。

  “你们抓不了我。”赵成康退至门边,咬牙切齿,“上面有人要这案子烂在这里,你一个小小推官,敢逆流而上?”

  吴推官不语,只将那枚磨损的旧印模轻轻置于案上,正对烛光——锯齿缺口与密信上的骑缝章,严丝合缝。

  “我知道你们背后有谁。”他声音低沉,却如雷贯耳,“但我也知道,有些人……已经开始醒过来了。”

  风穿窗而入,吹灭半盏灯。

  而在城南破败的谢氏祠堂外,细雨初歇,一道佝偻身影跪在青石阶上,双手捧匣,额头抵地。

  那木匣陈旧不堪,锁扣锈死,却透出一股沉寂多年的凛冽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