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竹影居-《被赶出家门后,在天灾战乱中求生》

  金钏儿心头一紧,赶忙福身跪地,

  “郡君恕罪,只是您长得和沈家小姐颇像,我……”

  “我便是沈玉。”

  宋玉大方承认。

  这金钏儿她看着也有几分面善,但是却没有什么印象。

  想必是曾经在某个宴会上见过。

  但一个丫鬟,沈玉又怎么会多留意呢。

  留下一脸要裂开的金钏儿,宋钰看向牙人带来的那些奴仆。

  十男十女。

  最小的十二三岁,最大的应当不超过三十岁。

  “可有会下厨做饭的?或知书识字的?”

  牙人几步走到人群之中,拉出三个女子,两个男人出来。

  “郡君,这三人都曾在大户人家的后厨,这两个也曾做过账房先生。”

  宋钰看了那两个男人一眼,都是一副儒生的打扮,甚至其中一人模样清瘦,身形高挑。

  站在那里被人审视,多了几分拘谨。

  他垂着头,身体弓着像是被无形的压力折弯了腰。

  宋钰问:“如今这账房先生都活不下去?竟会卖身为奴?”

  牙人呵呵笑了下,

  “咏安王乱,京中查抄了不少府邸。

  不少家奴被官卖,还有外面又各种天灾人祸的。

  别说是认字的账房先生,您就算是想要个富人家的小姐公子,我这儿也有的。”

  宋钰没再多说。

  自女人中选了个看起来还算干净,模样顺眼的。

  又选了那高瘦的男子。

  后又在人群中选了两个十多岁的少年,和四个二十多岁的妇人。

  眼看宋钰再没兴趣,刘嬷嬷道:

  “您可是对这些不满意?让牙人再换一批来?”

  且不说谨慎伺候的大丫鬟,这二等丫鬟促使丫鬟,跟班小厮,门房车马扑人,厨娘花木匠,浆洗缝补的粗使仆妇,怎么也得二十人左右。

  可宋钰这才选了八人,再加上她和金钏儿也才十人。

  宋钰摇头,“够用了”

  将人留下,刘嬷嬷十分妥帖的付了银钱。

  这些本应该是内务府配备的,皇后虽说让宋钰自行选择,但并没有克扣的意思。

  “劳烦嬷嬷,帮他们置办些吃食和衣物回来,顺便好好洗洗,其他的等后晌儿再说。”

  刘嬷嬷颇善察言观色,眼看宋钰几人面露疲惫,赶忙道:

  “郡君陪着夫人去休息,我这就去厨房,简单做些吃食出来。”

  这皇后身边的嬷嬷,到了外面也多是被人敬着供着的。

  或许会做些饭食,但宋钰却没想着让她动手。

  “嬷嬷不必劳累,去外面酒楼买些饭食回来便是。

  我们没什么忌口,选几样可口的招牌菜便好。”

  说罢,带着孟氏等人向正厅而去。

  金钏儿连忙跟上,在宋钰几人坐下后帮着沏了壶热茶,又端了碟子糕点过来。

  “临时置办的,稍显粗糙,郡君莫要嫌弃。”

  宋钰被郡君,郡君叫的颇为头疼。

  她看着金钏儿,“在府中就别郡君的叫了,听着颇为别扭。”

  金钏儿点头应下,心中的好奇却是压都压不住的上涌。

  也不知这沈家的假千金这一年都经历了什么,怎么转眼再回来便成了大邺唯一的女官?

  甚至还顶了这郡君的封号。

  这等殊荣,怕是除了天生流着皇家血脉的公主郡主,她是头一份儿的了。

  宋钰喝了口茶问金钏儿,

  “你在入宫前,是在谁家府上当差?”

  “我曾在兵部郎中,房大人家做房家嫡女的贴身婢女。

  当初姑娘被长公主相中定下与祝家亲事时,我与房家小姐便在场。

  也是那一次,见过姑娘。”

  金钏儿这话刚说出口,快速抬手堵嘴。

  她好像说错话了。

  抬眼看了宋钰一眼,这郡君面色淡淡的不见如何。

  反而是孟氏和柳柳闻言齐刷刷的向她看来。

  “祝家?”柳柳好奇,“是什么门户?”

  金钏儿看了宋钰一眼,见她没有阻止的意思。

  这才向柳柳福了福身子,

  “少夫人,祝家乃长公主的夫家。

  与姑娘有婚约的是祝家长房的独子,眼下的宁安侯祝谨行。”

  “安宁侯?”柳柳脸色稍变。

  就连孟氏也颇为紧张的看向宋钰,“小钰,你如今回了京,那这婚事?”

  宋钰语气淡然,

  “当初长公主订下的是沈府嫡女沈玉,与我宋家宋钰有何干系?”

  且不说眼下知道她是沈玉之人还没多少。

  就算全城皆知,她也再不是那个沈家的沈玉。

  按着长公主想要护着这祝家唯一血脉的想法,怕是巴不得他远离自己这种随时可能被绞进乱局之人。

  刘嬷嬷办事效率极高。

  没让几人等多久,就带着酒楼的伙计在厅堂摆了一桌色香味俱全的饭菜。

  宋钰几人吃罢饭后,便去了后院休息。

  为了今日进宫觐见,几人都是起了个大早。

  小石头吃饭时险些没一头扎进盘子里去。

  这午觉是必须要睡的了。

  孟氏最大,住正屋。

  宋钰选了竹影居,把有着宽敞院落的倚梅院让给了柳柳和小石头。

  内里床褥皆是新的,宋钰婉拒了金钏儿要跟进来伺候的意愿,趴在床上,迷迷糊糊的睡到了后半晌。

  窗外原本湛蓝的天空团了团乌云,带着湿气的风正刮过竹林,发出簌簌声响。

  宋钰睁开眼。

  竹林外想起金钏儿的声音,“姑娘可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