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木牛流马的轰鸣-《蜀汉:从刘备脚臭开始》

  汉中往陇西的蜿蜒古道上,往日里民夫肩挑背扛、步履维艰的景象为之一变。

  取而代之的,是数千架形制奇特的“木牛流马”,首尾相连,形成一条蜿蜒起伏的长龙,沿着修缮加固过的栈道和山路,沉稳而坚定地向着西北方向行进。

  这些改良后的运载工具,已非最初诸葛亮设计的简易版本。

  在陈到提供的轴承、齿轮等模糊概念启发下,经过将作院工匠们无数次摸索、试错、改良,如今的木牛流马,结构更加精巧,承重轮更大,转向机构更为灵活,尤其是关键部位嵌入了打磨光滑的铜制轴承并涂抹了动物油脂后,推动起来省力何止数倍。

  吱嘎……吱嘎……

  富有节奏的声响回荡在山谷间,并非刺耳的摩擦,而是某种机械结构协同运作的低沉轰鸣,混合着车轮碾过路面的声音,竟带着一种异样的、令人心安的力量感。

  每一架木牛流马都装载着鼓鼓囊囊的麻袋,里面是粟米、麦子,或是捆扎整齐的箭矢、修补兵甲的皮革、生铁。

  护送队伍的蜀军士卒,神情也比往日轻松不少。

  他们只需警惕两侧山岭可能的伏击,而无需再像以往那样,需要分出一大半精力去帮助精疲力尽的民夫推车、扛包。

  “停!前方栈道狭窄,分段通行!”前方传来军官的号令。

  长长的队伍依令缓缓停下。

  几名负责操作的辅兵走到一架木牛流马旁,熟练地扳动几个机关,伴随着几声清脆的卡榫声响,那看似笨重的“木牛”便稳稳地停驻在陡峭的坡道上,纹丝不动。

  “嘿,这玩意,真他娘的好使!”一个脸上带着刀疤的老兵拍了拍冰冷的木质框架,对同伴感慨,“搁以前,这鬼地方,扛着百十斤粮袋,腿肚子都得打颤。现在,扶着这‘牛’走,省劲儿多了!”

  同伴点头,咧嘴笑道:“可不是!听说这是大将军(陈到)给丞相提的点子,将作院那帮巧手匠人弄出来的。真是神了!”

  “大将军懂的可真多……”

  队伍中段,诸葛亮、陈到在一众亲卫的簇拥下,正驻足观察。

  诸葛亮轻轻抚过一架木牛流马的框架,手指在那些结合了榫卯与简易齿轮传动的部位流连,眼中闪烁着难以掩饰的赞叹光芒。

  他亲自上手,试着推动了一下满载的车辆,感受着那远超预期的轻便。

  “妙哉!”诸葛亮收回手,看向身旁的陈到,由衷赞道,“叔至,你所献之轴承、齿轮诸念,看似简单,实乃画龙点睛之笔!使此木牛流马效能倍增,省民力无数!此物,真乃国之瑰宝,社稷之幸!”

  陈到连忙躬身,语气恳切:“丞相谬赞。此物根本,乃丞相之妙思,匠心之独运。到不过偶有所感,拾遗补阙,提及些许粗浅概念。若非丞相采纳,匠人们呕心沥血,反复试制,焉有今日之效?到不敢居功。”

  他这话并非全然谦虚。

  木牛流马的核心设计与创意,确实来自诸葛亮。

  他提供的,只是来自另一个时代的一点方向性的启发,如同在已有的火种上,轻轻扇了一下风。

  具体的结构实现、材料选择、工艺打磨,无一不是这个时代顶尖工匠们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诸葛亮闻言,微微一笑,不再纠缠于功劳归属,转而望向那绵延不绝的运输队伍,目光深邃。

  “有此物在,我军粮秣转运之困,可解大半。司马懿欲以坚壁清野耗我,却不知我已有应对之策。陇西屯田若能顺利,前线粮秣压力将进一步减轻。”

  陈到点头,补充道:“正是。不过,司马懿绝非坐以待毙之人。我军大规模运输,虽借木牛流马之便,但目标显着。需严防其派出精锐,绕道袭击我粮道。”

  诸葛亮羽扇轻点:“叔至所虑极是。已命子龙(赵云)派游骑加强傥骆道、子午道等侧翼巡查。你麾下白毦兵,亦需担负起关键路段的反渗透与快速支援之责。绝不能让司马懿掐断我这条生命线。”

  “末将明白!”陈到肃然应命,“白毦兵已抽调擅长山地潜行、侦搜的弟兄,组成数支小队,交替巡逻于运输队左右翼及前方险要之地。一旦发现魏军斥候或小股部队踪迹,即刻清除!”

  “好。”诸葛亮颔首,目光再次投向那轰鸣前行的木牛流马长龙,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昔日高祖出汉中,靠的是萧何转运粮秣,稳守后方。今日我等在此,有此利器,更兼将士用命,民心所向,何愁大业不成?”

  吱嘎……吱嘎……

  木牛流马的轰鸣声,混合着士卒的脚步声,在山谷间持续回响。

  这声音,不再仅仅是机械的噪音,它代表着一条更加坚韧、更加高效的后勤动脉正在有力地搏动,将蜀汉的意志与资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那片与魏国对峙的前线。

  它是对司马懿消耗战略最有力的回应,也是诸葛亮推行持久战的底气所在。

  陈到看着这一切,心中默默计算着时间。

  陇西的屯田需要时间才能见到成效,在这之前,这条依靠木牛流马支撑起来的补给线,不容有失。

  他与司马懿之间,在正面战场之外的较量,其实早已开始。

  而这片蜿蜒崎岖的蜀道,就是他们无形交锋的另一个战场。

  他必须确保,这轰鸣声,能够一直持续下去,直到陇西的麦浪,染黄那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