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大地,烽烟初定,百废待兴。
如何治理这片刚刚臣服、族群众多、情况复杂的广袤土地,使其从叛乱之源真正转变为蜀汉稳固的后方与资源宝库,成为摆在陈到面前,甚至比军事平定更为紧要的课题。
他没有急于凯旋回朝,而是就地驻扎,深入走访各部族村寨,与孟获等归顺首领促膝长谈,详细了解当地的风俗、物产、矛盾与诉求。
结合前世所知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的深入考察,一份详尽的《南中善后及长治久安疏》在他笔下逐渐成形。
这一日,成都丞相府。
诸葛亮展开陈到派人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奏疏,细细品读。
看着看着,他持扇的手微微停顿,眼中异彩连连,最终抚掌赞叹:“妙!叔至此策,思虑深远,刚柔并济,非但解眼下之困,更为我大汉立万世之基也!”
奏疏中,陈到条陈三策:
其一, “因俗而治,授官抚众”。建议正式授予孟获、孟琰(孟获族弟,较早归顺)、爨习等南中大族首领官职,如御史中丞(孟获)、辅汉将军(孟琰)等显赫官衔,允许他们依照当地习俗,管理本部族民,维持其原有地位和影响力,以示朝廷信任与怀柔。但同时,关键一步在于,由朝廷派遣干练的汉官(如之前表现突出的张嶷、马忠等)担任郡守、县令或“参军”等实职,驻扎各地,名义上辅助,实则监督,并负责推行朝廷政令、教授先进农桑技术、传播大汉律法,逐步将南中纳入国家管理体系,实现“以其故俗治,而汉官参治之”的格局。
其二, “军屯戍守,保障利权”。提议在泸水、牂牁江沿岸、重要矿场(如朱提银矿、铜矿)、商路枢纽等处,设立军屯。由汉军(尤其是熟悉当地情况、军纪严明的部分郡兵及愿意留下的伤退老兵)且战且耕,平时护卫交通、开采矿藏、屯田自给,战时即为屏障。既可节省长途转运粮草的耗费,又能有效保护已探明的铜矿、银矿、马场等战略资源,确保南中财富能源源不断输往成都,支持北伐大业。同时,军屯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威慑,足以让任何心怀不轨者不敢轻举妄动。
其三, “兴办庠序,渐染华风”。主张在各郡治所及大族聚居地,兴办官学“庠序”,选拔南中各部族聪慧子弟入学,由派驻的汉官或聘请的儒生,教授汉文、汉字、儒家经典及朝廷礼仪。陈到在奏疏中写道:“……欲收其心,必先通其言,明其理。使彼之俊秀,习我衣冠,读我诗书,慕我礼仪,则数代之后,汉夷之别渐消,皆为汉民矣。” 这是最为深远的一招,旨在从文化根源上促进融合,培养亲汉的南中下一代精英。
诸葛亮阅毕,几乎未作任何修改,当即提笔批复:“大将军所陈三策,老成谋国,洞见根本。准奏!着即由大将军陈到全权负责,依策施行!所需官吏、钱粮、典籍,由朝廷即刻调拨,不得有误!”
有了朝廷的全力支持,陈到雷厉风行,开始在南中推行这一套组合拳。
味县(建宁郡治),修葺一新的官署内,举行了隆重的授官仪式。孟获接过象征着权力和认可的印绶袍服,心情复杂,但更多的是感激与责任。他当着陈到和众多部族首领的面,指天立誓:“蒙大将军、丞相、皇帝陛下不杀之恩,授以显官,孟获若再有二心,天人共戮!必竭尽全力,抚慰部众,永为大汉藩篱!”
随后,一批批精心挑选的汉官,带着农具、粮种、律法书籍,在军屯士兵的护卫下,奔赴南中各郡县。他们不再像过去的官吏那般高高在上,而是深入村寨,指导当地人开垦梯田、引水灌溉、防治病虫害,并公平处理各类纠纷。
原本因战乱而荒废的朱提矿场再次响起了开采的叮当声,在军屯士兵和招募的当地民夫共同努力下,一车车闪烁着金属光泽的铜锭、银块被开采出来,由重新组建的商队,沿着被清理保护的商路,络绎不绝地运往蜀中。
当然,也有部分留在了南中,毕竟这里也需要发展的。
几所最早的“庠序”也在味县、滇池等地建立起来。
起初,只有少数大胆的部族首领将孩子送来,但当他们看到这些孩子不仅学会了写字,还能用汉话流利地诵读诗句,甚至懂得了许多他们闻所未闻的道理后,送子入学渐渐成了风潮。
朗朗读书声,开始在这片曾经只有刀兵厮杀和巫祝咒语的土地上回荡。
后世有句话,叫做“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是其中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就像给诸葛亮的奏表中所说的,潜移默化中…
数月之后,南中的面貌已悄然改变。秩序得以恢复,生产逐步发展,部族间的矛盾在汉官调解下缓和,通往蜀地的商路比以前更加繁忙安全。南中,这个曾经的叛乱之源和财政负担,正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转变为向蜀汉中央输血的资源宝库和稳固的战略后方。
站在味县城头,看着城外整齐的军屯田地里绿油油的禾苗,听着远处庠序传来的隐约读书声,陈到对身旁即将随他部分班师的张嶷说道:“稚岐(张嶷字),南中交给你了。记住,稳扎稳打,宽严相济。此地未来,必是我大汉腾飞之重要一翼。”
张嶷郑重抱拳:“末将定不负大将军重托!必使南中,永为朝廷之南中!”
陈到点头,目光再次掠过这片开始焕发生机的土地,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但更多的是一种责任落地的踏实。
南中事了,他终于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将全部精力投向北方的星辰大海——那场与曹魏的终极较量。
南征,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而北伐的号角,已在风中隐隐传来。
---
如何治理这片刚刚臣服、族群众多、情况复杂的广袤土地,使其从叛乱之源真正转变为蜀汉稳固的后方与资源宝库,成为摆在陈到面前,甚至比军事平定更为紧要的课题。
他没有急于凯旋回朝,而是就地驻扎,深入走访各部族村寨,与孟获等归顺首领促膝长谈,详细了解当地的风俗、物产、矛盾与诉求。
结合前世所知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的深入考察,一份详尽的《南中善后及长治久安疏》在他笔下逐渐成形。
这一日,成都丞相府。
诸葛亮展开陈到派人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奏疏,细细品读。
看着看着,他持扇的手微微停顿,眼中异彩连连,最终抚掌赞叹:“妙!叔至此策,思虑深远,刚柔并济,非但解眼下之困,更为我大汉立万世之基也!”
奏疏中,陈到条陈三策:
其一, “因俗而治,授官抚众”。建议正式授予孟获、孟琰(孟获族弟,较早归顺)、爨习等南中大族首领官职,如御史中丞(孟获)、辅汉将军(孟琰)等显赫官衔,允许他们依照当地习俗,管理本部族民,维持其原有地位和影响力,以示朝廷信任与怀柔。但同时,关键一步在于,由朝廷派遣干练的汉官(如之前表现突出的张嶷、马忠等)担任郡守、县令或“参军”等实职,驻扎各地,名义上辅助,实则监督,并负责推行朝廷政令、教授先进农桑技术、传播大汉律法,逐步将南中纳入国家管理体系,实现“以其故俗治,而汉官参治之”的格局。
其二, “军屯戍守,保障利权”。提议在泸水、牂牁江沿岸、重要矿场(如朱提银矿、铜矿)、商路枢纽等处,设立军屯。由汉军(尤其是熟悉当地情况、军纪严明的部分郡兵及愿意留下的伤退老兵)且战且耕,平时护卫交通、开采矿藏、屯田自给,战时即为屏障。既可节省长途转运粮草的耗费,又能有效保护已探明的铜矿、银矿、马场等战略资源,确保南中财富能源源不断输往成都,支持北伐大业。同时,军屯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威慑,足以让任何心怀不轨者不敢轻举妄动。
其三, “兴办庠序,渐染华风”。主张在各郡治所及大族聚居地,兴办官学“庠序”,选拔南中各部族聪慧子弟入学,由派驻的汉官或聘请的儒生,教授汉文、汉字、儒家经典及朝廷礼仪。陈到在奏疏中写道:“……欲收其心,必先通其言,明其理。使彼之俊秀,习我衣冠,读我诗书,慕我礼仪,则数代之后,汉夷之别渐消,皆为汉民矣。” 这是最为深远的一招,旨在从文化根源上促进融合,培养亲汉的南中下一代精英。
诸葛亮阅毕,几乎未作任何修改,当即提笔批复:“大将军所陈三策,老成谋国,洞见根本。准奏!着即由大将军陈到全权负责,依策施行!所需官吏、钱粮、典籍,由朝廷即刻调拨,不得有误!”
有了朝廷的全力支持,陈到雷厉风行,开始在南中推行这一套组合拳。
味县(建宁郡治),修葺一新的官署内,举行了隆重的授官仪式。孟获接过象征着权力和认可的印绶袍服,心情复杂,但更多的是感激与责任。他当着陈到和众多部族首领的面,指天立誓:“蒙大将军、丞相、皇帝陛下不杀之恩,授以显官,孟获若再有二心,天人共戮!必竭尽全力,抚慰部众,永为大汉藩篱!”
随后,一批批精心挑选的汉官,带着农具、粮种、律法书籍,在军屯士兵的护卫下,奔赴南中各郡县。他们不再像过去的官吏那般高高在上,而是深入村寨,指导当地人开垦梯田、引水灌溉、防治病虫害,并公平处理各类纠纷。
原本因战乱而荒废的朱提矿场再次响起了开采的叮当声,在军屯士兵和招募的当地民夫共同努力下,一车车闪烁着金属光泽的铜锭、银块被开采出来,由重新组建的商队,沿着被清理保护的商路,络绎不绝地运往蜀中。
当然,也有部分留在了南中,毕竟这里也需要发展的。
几所最早的“庠序”也在味县、滇池等地建立起来。
起初,只有少数大胆的部族首领将孩子送来,但当他们看到这些孩子不仅学会了写字,还能用汉话流利地诵读诗句,甚至懂得了许多他们闻所未闻的道理后,送子入学渐渐成了风潮。
朗朗读书声,开始在这片曾经只有刀兵厮杀和巫祝咒语的土地上回荡。
后世有句话,叫做“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是其中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就像给诸葛亮的奏表中所说的,潜移默化中…
数月之后,南中的面貌已悄然改变。秩序得以恢复,生产逐步发展,部族间的矛盾在汉官调解下缓和,通往蜀地的商路比以前更加繁忙安全。南中,这个曾经的叛乱之源和财政负担,正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转变为向蜀汉中央输血的资源宝库和稳固的战略后方。
站在味县城头,看着城外整齐的军屯田地里绿油油的禾苗,听着远处庠序传来的隐约读书声,陈到对身旁即将随他部分班师的张嶷说道:“稚岐(张嶷字),南中交给你了。记住,稳扎稳打,宽严相济。此地未来,必是我大汉腾飞之重要一翼。”
张嶷郑重抱拳:“末将定不负大将军重托!必使南中,永为朝廷之南中!”
陈到点头,目光再次掠过这片开始焕发生机的土地,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但更多的是一种责任落地的踏实。
南中事了,他终于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将全部精力投向北方的星辰大海——那场与曹魏的终极较量。
南征,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而北伐的号角,已在风中隐隐传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