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蔡邕女文姬-《汉祚永固:少帝刘辩逆袭录》

  与唐姬在御花园的偶然相遇,像一缕清风,短暂地驱散了刘辩心头的阴霾,但也让他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深宫的孤寂和身不由己。

  那份难得的宁静与慰藉,如同偷来的时光,珍贵却易碎。

  他知道,自己必须尽快回到那个波谲云诡的棋局之中。

  眼下,董卓依旧被拖在路上,但袁绍的密信如同悬顶之剑,不知何时就会落下。

  吕布虽已入京,但如何真正将这支力量掌控在手,而非为何进或丁原作嫁衣,仍是难题。

  朝廷内部,何进与二袁之间因权力分配而产生的微妙裂痕初显,但远未到可以利用的程度。

  刘辩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知识焦虑。

  他拥有超越时代的历史视角,知道大致走向,但对于这个时代的细节、人物关系、尤其是那些能够影响局势的“名士”、“大儒”们的具体思想和立场,却知之甚少。

  原主刘辩留给他的记忆碎片,在这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

  他需要信息,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这个时代的精英阶层,需要知道哪些人可能成为盟友,哪些人必须警惕。

  闭门造车,凭一点历史先知和急智,终究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这一日,何太后召他前往长乐宫用膳。席间,何太后见他眉宇间似有郁结,食欲不振,便关切地问道:“辩儿,可是近日政务太过劳心?瞧你脸色都不好了。

  若是累了,便好生歇息,朝中大事,自有你舅父和诸位大臣操持。”

  刘辩勉强笑了笑:“劳母后挂心,儿臣无事。只是……只是觉得自己学识浅薄,于经史典籍、朝章国故所知甚少,有时听大臣们议论,竟难以深解,心中不免惶恐。”

  他故意示弱,一方面是为自己的“异常”表现做铺垫,另一方面也是想从何太后这里探听些消息。

  何太后虽不懂政治,但久居深宫,耳濡目染,总知道些朝野名人的轶事。

  何太后闻言,果然露出怜爱之色,给他夹了一筷子菜:“我儿真是长大了,知道要求上进了。这是好事!先帝在时,便常感叹你自幼离宫,未能好生进学。

  如今既然有心,母后让太常卿为你挑选几位博学大儒,入宫讲授经义便是。”

  刘辩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但他不想引来那些被何进或袁绍控制的老学究。

  他摇摇头:“多谢母后。只是如今国丧期间,大张旗鼓召大儒讲学,恐有不妥。

  儿臣只想先自己读些书,若有不解之处,再偶尔请教一二即可。

  不知……如今朝中,哪些先生学问最好,为人又最是清正?”

  何太后想了想,道:“若论学问人品,自是卢植卢尚书、蔡邕蔡议郎最为人称道。此二人皆乃海内大儒,门生遍天下,且不阿附权贵,素有清名。只是……”她顿了顿,压低声音,

  “只是你舅父似乎不太